第1章 绪论
1.1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羰基化的发展概况
1.1.1 氢甲酰化反应
1.1.2 氢羧基化反应
1.1.3 氢酯化反应
1.1.4 其十状班的我基反应
1.2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加氢/脱氢的发展概况
1.2.1 CO2及其错生物加氢
1.2.2 乙酰丙酸(酯)加氢
1.2.3 甲酸脱氢
1.2.4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加氢/脱氢反应机制的类型
1.3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C-X键活化的发展概况
1.3.1 C-H键活化
1.3.2 C-F键活化
1.3.3 C-S键活化
1.4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小分子反应机理的研究意义
1.5 理论计算在反应机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市新
参考文献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薛定谔方程
2.1.2 密度泛函理论
2.1.3 过渡态理论
2.1.4 形变/结合能模型
2.1.5 自然键轨道理论
2.1.6 前线轨道理论
2.2 计算方法
2.2.1 泛函
2.2.2 基组
2.2.3 溶剂化模型
2.3 本书使用的软件介绍
2.3.1 Gaussian软件简介
2.3.2 Multiwfn软件简介
参考文献
第3章 过渡金属钯配合物催化烯烃羰基化反应
3.1 反应概述
3.2 钯催化的基于甲酸的内烯烃羰基化的反应机理
3.2.1 HCOOH分解为CO
3.2.2 HCOOH分解为CO2
3.2.3 2,3-二甲基-2-丁烯甲氧羰基化反应的C循环路径
3.2.4 2,3-二甲基-2-丁烯甲氧羰基化反应的D循环路径
3.2.5 溶剂化效应
3.2.6 小结
3.3 钯催化1,3-二炔单羰基化合成共轭烯炔的反应机理与化学选择性
3.3.1 单烷氧基羰基化
3.3.2 空间和电子结构分析
3.3.3 双烷氧基羰基化
3.3.4 形变/结合能分析
3.3.5 小结
3.4 碘离子协助的钯催化烯烃选择性羰基化的反应机理
3.4.1 HCOOAc活化
3.4.2 加氢钯化、迁移插入以及配体交换
3.4.3 Outer-Sphere路径
3.4.4 羧基化与甲酰化
3.4.5 配体为dppf的催化循环
3.4.6 小结
3.5 钯催化丙烯氢羧基化的反应机理与区域选择性
3.5.1 TFPP调控钯催化丙烯氢羧基化的分子机制
3.5.2 DPPO调控钯催化丙烯氢羧基化的分子机制
3.5.3 区域选择性的起源
3.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过渡金属锰、铁和铱配合物催化加氢/脱氢反应
4.1 反应概述
4.2 锰配合物催化碳酸亚乙酯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理
4.2.1 外层路径
4.2.2 内层路径
4.2.3 取代基效应
4.2.4 小结”
4.3 铱配合物催化乙酰丙酸加氢转化为γ-戊内酯的反应机理
4.3.1 反离子不参与的反应路径
4.3.2 反离子协助的反应路径
4.3.3 铱配合物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4.3.4 反离子与水分子共同协助的反应路径
4.3.5 小结
4.4 铁配合物催化乙酰丙酸乙酯加氢转化为γ-戊内酯的反应机理
4.4.1 预催化过程
4.4.2 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γ-戊内酯的分子机制
4.4.3 金属类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4.4 小结
4.5 铱配合物催化甲酸脱氢的反应机理
4.5.1 对文献中提出反应机理的检测
4.5.2 γ-NH官能团不参与的反应路径
4.5.3 第二个甲酸分子协助的反应路径
4.5.4 甲酸根参与的反应路径
4.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C-X(H、F、S)键活化的反应机理
5.1 反应概述
5.2 钴配合物选择性活化亚氨基、羰基氟代芳烃C-H和C-F键的反应机理
5.2.1 反应底物
5.2.2 2,6-二氟二苯基亚胺与Co(PMe3)4的反应
5.2.3 2,6-二氟二苯基亚胺与CoMe(PMe3)4的反应
5.2.4 2,6-二氟二苯基甲酮与CoMe(PMe3)4的反应
5.2.5 2,4'-二氟二苯基甲酮与CoMe(PMe3)4的反应
5.2.6 小结
5.3 钨配合物活化噻吩C-S键的反应机理
5.3.1 噻吩环内金属化合物W(PMe3)4(n2-SC4H4)的形成
5.3.2 丁二烯-硫醇配合物(n5-C4H5S)W(PMe3)2(n2-CH2PMc2)的形成
5.3.3 丁二烯-硫醇配合物加氢
5.3.4 脱硫产物的释放
5.3.5 钨配合物的再生
5.3.6 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