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主体性视域介入新时期文学过渡状态的可能、方法与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与论题域设置
二、与选题有关的重要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视角、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过渡状态中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文学史意义
一、主体性话语的生成谱系
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体性回归
三、作家主体身份的重建和文学审美主体的重构
第二章 “拨乱反正”与“新时期”:过渡语境的形成
一、一段问题史: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二、话语转换与文学空间的再度开放
三、对核心问题“黑八论”的反拨及其限度
四、“拨乱反正”的终结:在批判、引导与主体性生成之间
第三章 从“革命英雄”到“人道主义”:启蒙话语的历史反复
一、英雄的诞生:现代民族国家主体的生产
二、重启人道主义:从主体的伤痕叙事开始
第四章 革命话语的延续与反过渡——从革命小说续篇到新人的另面
一、重塑革命者:“潘晓难题”及其跨越
二、社会主义新人的话语改造与主体扩张
第五章 自我伤痕治愈的主体困境与冲突——以高晓声、张贤亮为例
一、农民主体的经验危机与主体重建
二、知识分子的创伤想象与自我救赎
第六章 主体意识的审美自觉与道德自审——从孙犁、汪曾祺到贾平凹
一、“芸斋小说”:重建以人为中心的“革命人”叙事
二、汪曾祺小说:重返“中国式的人道主义”
三、贾平凹小说:从“集体人”到“改革者”
第七章 知识主体的重构:从知识青年到知识分子
一、知青小说的身份追寻与主体重构
二、知识分子叙事:在地的幻象与未完成的乌托邦
第八章 寻根文学的主体追寻与文化重建
一、否定的辩证法:现代意识与文化寻根
二、文化的大小传统:民间再造与文化中国
结语 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性的幽灵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