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吴门医派研究文集/吴门医派传承发展系列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246980
  • 作      者:
    作者:欧阳八四|责编:赵晓嬿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历史上重要的医学流派,素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蜚声海内外,2012年成立的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是专门研究吴门医派的机构,理论与文献研究部的欧阳八四主任中医师致力于吴门医派研究,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吴门医派研究文集》是欧阳八四主任10多年研究吴门医派的论文汇编,多数是首次发表的论文,包括“吴医学术”“吴医新悟”“治病捷法”“序跋辑录”四部分,“吴医学术”汇集了欧阳主任研究吴门医派的学术论文,“吴医新悟”阐发了欧阳主任对吴门医派的新认识,“治病捷法”论述了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的诊疗方法,“序跋辑录”汇集了欧阳主任出版著作的序跋。全书针对吴门医派的学术体系及学术观点阐述研究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吴门医派研究成果汇编著作。
展开
目录
吴医学术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综述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吴门医派概要
吴医与吴门医派
吴门医派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伤寒学派
吴门医派杂病理论
吴门医派外科的全生派和心得派
《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论述
伤寒有五:伤寒的广义与狭义
寒温未化时期的温病学说
寒温渐化时期的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的伏邪与新感
王履对温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络脉及络病理论的贡献
络病理论的价值体现在中医的异病同治上
络病理论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奇经病诊治探析
叶天士论奇经病之表现
《临证指南医案》论痿证之成因与奇脉诊治
吴医新悟
“七情之方,虽有多门,原其标本,半因痰病”
“亢则害,承乃制”
“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自太阳”
“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阳明为成温之薮”
“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兼受,则营卫两伤”
“热病即伏寒也”
“伤寒时地议并六经治法”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治病求本,必滋化源”
“胃属阳土,宜凉宜润”
“用刚远柔,通补胃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八脉隶乎肝肾”
“初病在气,久必入血”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治病捷法
吴有性治疫病三期三法
吴有性疫病下后调治六法
薛生白治湿热七法
王珪治痰证三法
尤在泾治痰七法
缪希雍中风“内虚暗风”治法
叶天士治中风八法
尤在泾治卒中八法
叶天士治中风通络六法
缪希雍补脾阴三法
薛己《内科摘要》治脾七法
叶天士治脾胃虚证四法
薛铠治小儿泄泻六法
李中梓治泄泻九法
喻嘉言治痢三变法
缪希雍治气三法与治血三法
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
叶天士通络五法
李中梓治五体痹五法
张璐治痹自创四方三法
叶天士治痿八法
序跋辑录
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吴中医家与医著》代前言
《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前言
《吴门医派》绪论
《吴门医派》后记
《吴中医家与医著》后记
《吴门医派珍本医案六种》后记
《吴门医派珍稀抄本医案五种》后记
《曹存心医案全集》后记
医案与医话——《吴门医派医案与医话精选》前言
医论与医述——《吴门医派医论与医述集萃》前言
传承与创新——《吴医寻踪》后记
中医之膏剂与丸剂——《吴门名医祝怀冰膏丸方稿》代前言
《吴门名医祝怀冰膏丸方稿》后记
《吴医谈疾病防治》前言
传统典籍与目录之学——《针灸医籍考录》代序言
《泰定养生主论》跋后
《吴门医派医案汇集》跋后
《吴门医派外科集腋》跋后
《外证医案汇编》跋后
《针灸医籍考录》后记
《针灸内科医案》后记
《针灸穴名解析》后记
《针灸歌赋选按》后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