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0.00     定价 ¥ 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965329
  • 作      者:
    王勇
  • 出 版 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勇,男,汉族,1980年10月生,山东济南人,教育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体育大学。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研究工作,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SCI收录论文2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1项;参编教材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是一部聚焦“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系统探讨了体医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未来展望,旨在为破解当前健康领域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书中首先回顾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历史演进,从“体育救国”到“健康中国”的百年变迁中,揭示了体育与健康理念的深度融合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意蕴,作者指出其不仅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选择,更是应对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叠加挑战的关键路径。同时,书中深入剖析了当前健康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如健康理念薄弱、体医功能发展不足等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体医融合的内涵与实践探索方面,作者系统梳理了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演变过程,强调了体医融合在整合医学与体育资源、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详细探讨了体医融合模式的构建与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了实现体医融合的系统性路径。 
  针对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结合社会需求与培养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体医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培养模式的不足。通过实证调研,揭示了不同人群对科学运动干预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迫切需求,并提出了基于“医学治疗为主,运动为辅”“运动为主,医学治疗为辅”及“主动健康为主”三类人群的核心培养要素。 
  全书以“问题导向—理论建构—实践检验—前景展望”为逻辑主线,构建了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提出了“理论模型—知识复合—技能实践—创新评价”的立体化培养路径,并对体医复合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不仅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解读,更是对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过构建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推动医学与体育科学的深度融合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历程、时代意蕴与现实困境
  综观我国体育事业百年发展史,体育历经“增强体质”“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健康中国”等多种体育思想的演变与更替。这些体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各自产生的年代中为捍卫祖国尊严、维护中华民族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关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健康中国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现实困境的解决路径,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维护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 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历程
  一、体育救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人西方现代化进程,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人侵。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不对等,在一段时间内,国民对自身文化产生了怀疑,这其中也包括对自身身体的怀疑,继而陷人对整个国家认识和评价的整体性认同危机。“东亚病夫”最早名为“东方病夫”,1896年出现在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的一篇文章中,作者为英国人。正式成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称则始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惨败而归,当地报刊刊登了一则讥讽中国代表队的漫画,漫画中一群长辫、马褂、身材瘦弱干枯的中国人扛着一颗巨大的鸭蛋,漫画题名“东亚病夫”。
  这一充满蔑视的污名,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集体记忆中抹不去的耻辱,也是中国人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摘除的帽子。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表现出“病态”的一面,这也成为国内有识之士进行自我鞭策的利器。为摆脱这一污名,中国人历经了几代人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抗争。保种救国、体育救国思想就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他在文章中强调“体全则知识全”,提出“三育并重”“德智皆于体”“具身认知”等问题,并指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还在于“救国强民”。文章深刻指出体育对增强国民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并开始探寻体育救国的道路,对我国体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毛泽东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新体育”精神,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恽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发表的文章《学校体育之研究》同样对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在学校体育改革的构想及办学的目的、意义等理论问题上具有引领作用。他针对中国当时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开展现状,指出学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如果不能改进,则会危及中国未来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命运”的著名论断。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青年体育问题》一文中指出:“现在青年不讲体育,自然是一大缺点。”并提出应通过体育塑造国民“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的品性。他认为,体育在历朝历代的教育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在六艺中包含射、御两种传统体育,但从未形成专门的学校教学,以至于“全国人斯文秀弱,奄奄无生气,这也是国民孱弱的一个原因”。因此,他大声疾呼在国难当头之际,国人要学些“武备”,增强民族体质,奋发图强,不仅要“强国保种”,而且要勇于“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李大钊提出学生需要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与调剂,尤其是对幼小儿童,游戏教学尤为重要。邓中夏认为革命的劳苦青年需要有体育的权利,以增强体魄,更好地参加革命工作和完成革命任务。萧楚女提出要改造一个社会,首先需要一个强健的改造者,通过锻炼身心,使他们的身体和心力至坚极强,以便成为坚强的革命者。杨贤江主张把从事体育锻炼、强健身体提升到个人为国家和社会应尽义务的高度,重视体育对爱国精神和团体精神的培养,以便个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救亡和社会改造中去。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体育是实现保种救国的有效途径。他们对体育作用、功能、如何开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了体育救国的体育思想。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大背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有关体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没能升华到专门的纲领和政策。但他们对体育救国思想的阐释,集中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认识的内涵品性与价值要义,为后期体育强国主题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二、体育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全国人民热血澎湃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体育救国的思想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的体育使命继而登上新的历史舞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历程、时代意蕴与现实困境 (1)
第一节 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历程 (1)
一、体育救国 (1)
二、体育大国 (3)
三、体育强国 (5)
四、健康中国 (6)
第二节 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意蕴 (9)
一、为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9)
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10)
三、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策略 (13)
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14)
第三节 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困境 (16)
一、影响健康因素繁多 (16)
二、健康理念薄弱 (18)
三、体育之促进健康功能发展不足 (20)
四、医疗体系不健全 (22)
五、运行机制未建立 (23)

第二章 体医融合的发展与内涵演变 (28)
第一节 体医分裂到体医结合 (28)
一、健康概念与演变 (28)
二、传统健康观 (29)
三、当代健康观 (31)
四、人类健康对体医结合的需求 (33)
第二节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 (35)
一、体医结合的概念及意义 (35)
二、体医结合的局限性 (36)
三、体医结合向体医融合的转变必要性 (38)
第三节 体医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39)
一、体医融合的概念 (39)
二、体医融合的内涵 (41)
三、体医融合的时代价值 (43)
第四节 体医融合模式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45)
一、体医融合模式 (45)
二、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 (47)
三、体医融合实现路径 (54)

第三章 体医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诉求与培养现状 (56)
第一节 体医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诉求 (56)
一、体医复合型人才的群众诉求 (56)
二、体医复合型人才的高校诉求 (68)
第二节 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76)
一、体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现状 (76)
二、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78)

第四章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分析 (97)
第一节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概述 (97)
一、体医复合型人才概念演变 (97)
二、体医复合型人才特征概述 (100)
三、人才培养要素阐释 (106)
第二节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 (110)
一、基于医学治疗为主运动为辅的人群 (110)
二、基于运动为主医学治疗为辅的人群 (115)
三、基于无疾病以主动健康为主的人群 (120)
第三节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未来展望 (124)
一、健康需求 (124)
二、人才需求 (125)
三、阶段需求 (126)

第五章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128)

第六章 体医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 (151)

第七章 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景展望 (169)

参考文献 (1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