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的潜在影响及应对
0.00     定价 ¥ 7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8926
  • 作      者:
    方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中国滑雪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新兴的滑雪目的地。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的潜在影响及应对》旨在全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的潜在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统筹考虑“供给”和“需求”,一方面,整合“自然积雪”和“人工造雪”框架,通过优化已有模型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室外滑雪场供给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现实滑雪者”和“潜在滑雪者”,综合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室外滑雪场需求的影响,并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滑雪决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此外,基于“多方参与-效益优先-分类应对”思路,提出中国室外滑雪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的潜在影响及应对》对于总结气候变化对新兴滑雪目的地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推进中国滑雪产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气候与气候变化概念
  1.1.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近地表大气(主要在对流层)在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是气候分布的一个具体形态。具体而言,大气中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力、降水量等时空上的综合表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剧烈的影响。相比于气候,天气系统总是不断变化的,具备显著的多变特征,即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天气情况。
  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外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依赖于适宜的气候环境。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个圈层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从定义上来讲,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在任意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即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日照和辐射等)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之为距平值)来表征。
  1.1.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与相应变率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者一起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况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敏感性增强。
  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众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原因。根据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不同,气候变化的定义存在差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发生的任何变化,包括由自然的变率造成和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然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使用的气候变化定义则指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人类活动是指通过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成分而影响全球气候,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是叠加在相同时期的自然气候变化变率之上的。
  1.2气候变化的事实与预测
  1.2.1气候变化的事实
  1.2.1.1全球气候变化特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提供了关于气候科学的*新进展(IPCC,2021)。该报告的结论表明,地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部分变化已无法逆转),且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气温
  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全球地表平均温度高出0.90([0.74,1.00])℃,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高出1.09([0.95,1.20])℃,比2003~2012年升高0.19([0.16,0.22])℃,为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暖10年。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50年全球增暖速率比近2000年来任何一个50年的增温速率都要大。
  从归因来看,人为影响造成大气、海洋、陆地增暖是毋庸置疑的。与1850~1900年这一时段相比,2010~2019年人为影响造成的全球增温幅度为1.07([0.8,1.3])℃,与观测的升温幅度1.06℃基本一致。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为1.0~2.0℃,气溶胶等其他人强迫的贡献为-0.8~0.0℃。自然强迫的贡献为-0.1~0.1℃,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贡献为-0.2~0.2℃。
  (2)降水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陆地降水量可能有所增加(中等信度),但与1950年之前相比,可能增加的信度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降水增长较快(中等信度),但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 V2020,全球降水气候中心2020版本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 Version 2020(V2020).(GPCC V2020)和CRU TS 4.04CRU TS 4.04,气候研究单位网格时间序列4.04版本Climatic Research Unit Gridded Time Series(CRU TS)Version 4.04.观察到的长期趋势(1901~2019年)的空间变异性表明: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为北美东部地区、欧亚大陆北部、南美洲南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为热带西部、非洲赤道和亚洲南部。
  从近期变化趋势来看(1980~2019年),GPCC V2020、CRU TS 4.04和GPCP V2GPCP V2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第2版本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GPCP)Version 20(V2).的数据表明:全球陆地降水显著增长的区域主要为热带非洲、欧洲东部、中亚;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为美国中南部、北美西部、北非和中东。
  (3)极端天气
  从极端温度事件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尺度暖昼和暖夜天数增加,冷昼和冷夜天数减少;*暖日温度(日*高温度的年*大值)和*冷日温度(日*低温度的年*小值)均呈升高趋势,且陆地区域后者上升幅度比前者上升幅度大;热浪强度和频次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同时,极端温度事件在90%以上区域的变化具有中等以上信度,其中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区域的信度为很可能,中南美洲为高信度,非洲为中等信度。一些地区出现低信度的原因主要是观测数据和相应研究较少甚至缺失。
  从强降水事件来看,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尺度陆地强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可能增加,约42%的区域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增强趋势(中等信度以上)。除欧洲和北美外,亚洲强降水事件可能也增多增强了。
  从干旱事件来看,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将干旱细分为农业生态干旱、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三种类型。报告显示非洲大部分区域及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的农业生态干旱加重,仅澳大利亚北部的农业生态干旱减轻;气象干旱呈增加趋势的为非洲和南美的大部分区域,而西伯利亚、欧洲北部、北美中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区域气象干旱呈减弱趋势。水文干旱变化的证据较少,水文干旱增加的区域为非洲西部、东亚、地中海、澳大利亚南部,减少的区域在欧洲北部和南美东部的南部地区。
  从极端风暴事件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强台风(飓风)占比增加,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达到*大风力时的位置向北移动。同时,人类活动是解释热带气旋降水增加的重要因素(高信度)。
  从复合事件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热浪和干旱复合事件增多(高信度),欧洲南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利于野火发生的复合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中等信度),一些沿海和河口地区的洪涝复合事件增多(中等信度)。
  1.2.1.2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近60年来中国平均气温的上升率为0.24℃/10a,升温率约为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18)。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1),中国气候变化体现在气候系统的诸多方面,后续主要从与室外滑雪场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对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包括气温、降水、积雪和极端天气四个方面。
  (1)气温
  190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15℃/10a,并伴随明显的年代际波动。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a。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9℃,为1901年以来第六暖的年份。
  从不同区域来看,1961~2020年全国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一致性的上升趋势,江南北部及其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东南沿海和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0.4℃,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中北部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超过0.4℃/10a;江南南部、江汉中西部、西南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0.2℃;江汉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升温速率低于0.1℃/10a。同时,不同区域的升温速率存在明显差异。青藏高原地区增温速率*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6℃;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次之,升温速率依次为0.33℃/10a、0.31℃/10a、0.30℃/10a;华东地区平均每10年升高0.25℃;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升温幅度较缓,增温速率分别为0.20℃/10a、0.18℃/10a和0.17℃/10a。
  从*高和*低气温来看,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高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低于同期年平均气温的升高速率;同一时期中国地表年平均*低气温每10年升高0.34℃,高于同期年平均气温和*高气温的上升速率。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高气温和*低气温较常年值分别高0.7℃和0.9℃。
  (2)降水
  1901~202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但存在显著的20~30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其中20世纪10年代、30年代、50年代和90年代降水偏多,20世纪*初10年、20年代、40年代、60年代降水偏少。
  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mm,且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初10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降水持续偏多。1998年、1986年和2009年是排名后三位的降水低值年。2020年中国降水量为694.8mm,较常年值偏多10.3%。
  从不同区域来看,1961~2020年东北中北部、江淮至江南大部、青藏高原中北部、西北中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而东北南部、华北东南部、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同时,不同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青藏高原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0.44mm,2016~2020年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多;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2015年以来降水以偏多为主;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但均存在年代际波动变化。21世纪以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华东和东北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具体而言,2020年东北北部、黄淮东部、江汉大部、江淮大部、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偏多20%~100%;华南东南部、西北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及西藏西北部偏少20%~50%。2020年,华中地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23.1%,为1961年以来*多;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偏多13.2%,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华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少6.4%。
  从降水日数来看,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9天;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为103.1天,与常年值基本持平。1961~2020年,中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mm)站日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0%;2020年累计暴雨站日数为7408站日,较常年值偏多24.1%,为1961年以来*多,仅次于2016年。
  (3)积雪
  2002~2020年,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东北及中北部和青藏高原积雪区积雪覆盖率为27.8%,较2002~2019年平均值偏低,为近五年*低值。
  根据积雪日数检测,2020年全国平均积雪日数为22天,东北及中北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积雪区平均积雪日数为42.4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气候与气候变化概念 1
1.2 气候变化的事实与预测 2
1.3 气候变化对室外滑雪场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1.4 研究设计与框架体系 27
第2章 中国滑雪旅游发展情况 37
2.1 发展阶段 37
2.2 发展现状 39
2.3 发展趋势 45
第3章 中国室外滑雪场气候变化分析与检验 48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8
3.2 中国室外滑雪场历史气象因子变化分析 54
3.3 中国室外滑雪场气象因子未来变化分析 75
3.4 本章小结83
第4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供给的潜在影响 86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86
4.2 影响评估 91
4.3 本章小结 106
第5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室外滑雪场需求的潜在影响 107
5.1 概念界定和测度指标107
5.2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115
5.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8
5.4 影响评估 123
5.5 本章小结 152
第6章 中国室外滑雪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154
6.1 应对策略 154
6.2 主要策略应对效果 161
6.3 不同区域应对策略 168
6.4 本章小结 170
参考文献 172
附录 185
附录A 滑雪者气候变化感知和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185
附录B 潜在滑雪者气候变化感知和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1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