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科普资源概述
要点提示
本章主要阐明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明确本书所指的科普资源聚焦于科普的内容和信息及承载这些信息的载体,并对我国科普资源现状及应用场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两个角度展开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在明确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全国各类科普资源的现状进行数据呈现,论述科普资源的开发策略。此外,从多角度分析科普资源传播的渠道与方法,以及在新技术环境下传播的三个转变。*后,对国内外科普资源现状进行简要对比,对我国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目标
1.掌握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科普资源的生产者与受众情况。
3.了解科普资源的主要应用场景。
4.了解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的基本概念。
5.了解科普资源开发的策略。
6.了解科普资源传播的渠道与方法。
7.了解我国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2016);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习近平,2021);2023年7月,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再次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华社,2023);2024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习近平,2024)。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新华社,2024)。
作为一项社会基础工程,科普以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社会性,通过加速新知识流动和新观念传播来促进知识更新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意创造。科普致力于构建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科学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生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今天,科普的创新功能日益凸显。
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优质科普资源,进一步将科学普及贯穿到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可以有效强化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主体的科普责任,对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推进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互动的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章主要阐明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对我国科普资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研判。在梳理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节科普资源的概念
一、科普资源的内涵
科普,又称科学普及、科学技术普及,在2002年颁布的《科普法》中被表述为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树立大科普理念,从整体上为新时代谋划科普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大科普强化党委和政府、科协、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各主体的科普责任,强调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把科普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科普法》的*次修订明确了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将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制度安排,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推动科普工作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新增了“科普活动”专章,明确提出要促进支持科普活动,提出国家要鼓励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提升科普原创能力;新增了“科普人员”专章,强调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还进一步强化了保障措施,提出要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国家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力量设置科普奖项等。
(一)科普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今天科普的内涵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科普的称谓尤其多,如我国就有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普及、科技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普及、科学和技术普及、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学大众化等多种概念和称谓,而且这些概念和称谓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说明人们对于科普的内涵、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一致。目前科普定义有教育学定义、传播学定义、科学学定义、词义定义、法律定义等几个不同的流派,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传播学定义和科学学定义。
(1)传播学定义。这种流派对科普的定义倚重于传播学,认为科普活动是一种促进科技传播的行为,它的受传者是广大公众,它的传播内容有三个层次,包括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思想和观念。科普活动要通过大众传播,从而达到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的。这是基于传播学原理的科普,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依靠大众传媒进行科普的理念,把科普认定为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这种科普以受众为中心,传播者和受众是平等互动的。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在现代印刷、电子出版、影视声像、网络、多媒体等基础之上的科普传播手段,具有传播距离远、传播速度快、知识信息容量大、保真性强、可信度高、中间环节少等特点,可以充分满足科普大众化、公平性、平等性、低成本、高效益、自然风险小等要求,因而大众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基于传播学理论的科普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推崇。
(2)科学学定义。这种流派对科普的定义倚重于科学学,认为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根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这是基于科学学原理的科普,将科普认定为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产生于科学活动向社会延伸的阶段之内,产生于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向社会生产力与文化潜力转化的过程之中,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
从现有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来看,它们都认为科普的对象是公众,科普的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普的含义大致相同,只是对科普理解的倚重角度和基本理念不同。
在新发展阶段,有学者提出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科普的内涵与外延。进入新时代,科普的内涵更加丰富,发挥着创新发展“两翼”的功能,在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宏斌和周丽娟,2021)。新时代科普内涵至少包含以下6个属性,即强调科普价值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属性、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的服务经济发展属性、着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服务社会发展属性、创新文化建设的文化属性、普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文明属性、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属性。根据新时代科普内涵的不断丰富,科普外延拓展也要体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国际化六个方面的价值要求。
由此可见,在科普的发展过程中,科普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变化,把科普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来认识,比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普的实际状况。也就是说,科普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人类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于文化范畴。科普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普的社会化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进而实现形态的变化。科普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并从属于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大系统,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因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把科普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有明确目的的系统过程,一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的子系统来考察定义,比较符合当前国际科普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由此,科普可以被定义为: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和参与公众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