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的边界/*安京1
什么是科学史研究?这是一个问题。本文所谓的“科学史的边界”,是指科学史研究的范围,即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可以算作科学史的研究。
20世纪初,科学史学科刚刚建立的时候,科学史研究的主流是与科学概念、科学思想直接相关的内容,即所谓的“内史”。时至今日,纵观全世界职业科学史家的学术背景、科学史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科学史专业刊物的内容,科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与科学界的期望似乎越来越远,抱怨“没有科学的科学史”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讨论科学史的边界究竟是什么,对于科学史学科*立健康的发展或许是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有二:*先,尝试回答科学界及相邻学科对科学史学科的一些批评或质疑;其次,希望这个讨论有助于科学史的从业者及研究生明确并坚定科学史研究的方向和立场2。
一、从科学史到Science Studies
早期的科学史研究,大体上就是精密科学史(History of Exact Science),它是学科史、概念史,是科学的历史,也可以是历史上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职业科学史家的涌现,科学史的边界开始向一般的历史学、社会学拓展3。近年来的科学史主流,可以是技术史、医学史、传统工艺、博物学史,除了希腊传统,也可以是其他文明的科学史。
因为专注于科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早期的科学史学科具有很高的专业门槛,与一般的历史学有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知识史”(history of knowledge)与“文化多样性”(diversity of culture)成为今日科学史界的高频词。早在1980年,吉里斯皮(Charles Gillispie)就对当时科学史界的研究潮流提出过批评,他说:
科学史曾经专注于科学思想概念上的演进,因而备受尊崇,而如今的科学史正丧失对科学的理解,过分偏重社会史并沦落为浅薄的学术。
达里戈尔(Olivier Darrigol)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仍致力于“研究科学中比较深奥和系统的内容”不屑一顾,并“把它们诋毁为囿于陈腐史学传统的老顽固”。专深的科学史“内史”研究,在国际科学史界日益失去往日的地位。
1999年,笔者到哈佛大学科学史系访问,合作导师比亚乔里(Mario Biagioli)教授在初次见面时送给笔者一本他编辑的新书,书名是“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7他告诉笔者,这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科学史界开始出现的一个研究潮流,希望以“Science Studies”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取代“History of Science”。在这个概念下,科学史的边界进行了扩充,科学史家关注的范围更广,能够研究的问题更多,可以获取的资源更加丰富。
按照比亚乔里教授的介绍,Science Studies是指:凡是对科学的发生、发展有所影响的内容,都是科学史家可以并且应该关注的领域,如科技政策与评价、学术道德与规范等。Science Studies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职业科学史家既往的所有研究也都可以归属于Science Studies的范畴。
哈佛大学科学史系的课程体系与邀访学者,和Science Studies的概念高度一致。这是笔者**次比较明确地意识到,凡是对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关联,都是科学史家可以研究的课题。用Science Studies取代History of Science,是对传统的以概念史为核心的科学史边界的一次重要拓展。尽管在形式上,Science Studies将原先的History of Science涵盖在其中,但是,本质上却是对涉及专业知识的科学概念史的极大削弱。
2013年,在曼彻斯特大学举办的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史大会上,剑桥大学的张夏硕(Hasok Chang)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对欧美科学史界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批评:
当下许多科学史研究存在一种对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内容避而远之的趋势一这一趋势若成为主导,那将有损于科学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显而易见,科学史的边界,在科学史学科职业化以后,就开始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扩展,这种尝试和努力在国际科学史界基本上没有间断,由此引发了许多科学家和老一代科学史家的批评与担忧。
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必须以扩张科学史边界的方式,扩大科学史研究的问题域,以此争取更加充分的政治与社会资源,从而为科学史学科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此,才可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科学史专业研究队伍及后备人才的职业生存需求。
二、“内史传统"框架下的突破与困境
长期以来,科学界对科学史界(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界)有一种批评,认为大量的科学史研究,都专注于从“故纸堆”中发掘一些“零碎”的科学知识,忽略了对科学的历史,或者说科学发展规律的整理研究。从科学史的学术刊物来看,这样的“指摘”大抵是“符合事实”的。
问题是:为什么职业科学史家更多地热衷于探讨“历史上的科学”,而不是“科学的历史”呢?
从学理上讲,科学史是从历史的视角解答“科学是什么”。虽然当代的历史学家一般比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包括其中的科学)的复杂性与偶然性,但是,在“无序”中探索科学的发展规律,仍然是科学史的主要任务。不过,从科学史界的内部来看,科学史研究似乎主要在关注一些历史上科学的“细枝末节”,在主流的科学史专业刊物上,很少看到职业科学史家讨论某个学科史的发展规律的文章。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与科学史的学科属性是有关联的。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面临相同的基本问题,都是为了回答“科学是什么”,但是,这两个亲缘学科的属性却是不同的: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学与哲学的研究路径基本上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粗略地讲,如果将“科学”比喻成一座大厦,从哲学的立场构建这座大厦,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先验的思辨,先构想一个科学大厦的框架,然后寻找科学史上的案例作为其建筑构件,拼补完善构想中的科学大厦,以已经发现的历史上的科学知识,验证其构想的科学大厦的设计蓝图的合理性。
从历史学的立场出发,通常并不忙于想象科学大厦是什么样的。在科学史家的心目中,科学大厦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他们*先着手处理的事情是,根据历史遗存的文献,发现、复原构成科学大厦的建筑构件,在已经发现的基本建筑构件不足以拼合成科学大厦的任何一个局部单元的结构时,不会急于通过想象和推测,描述科学大厦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职业科学史家通常专注于发现并阐释“历史上的科学”,较少花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