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4233
  • 作      者:
    李双,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秦巴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系统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涵盖地质环境与地质危险性评估、洪涝灾风险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公众环境感知调查及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模型,揭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剖析地质灾害危险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因素,提出防洪减灾措施,进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汉中天坑群分布区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聚落体系优化方案及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为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均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天平,人地系统才可以稳定地循环运作。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问题,出台不同的政策。学者们也围绕生态环境评价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章主要包括研究区界定、研究背景介绍、研究进展梳理等内容。
  1.1研究区界定
  1.统一的地质构造单元
  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位于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台的交界带,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形成的勉略构造带控制。自印支期(约2.3亿年前)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开始,至燕山期(约1.5亿年前)陆内造山主体完成,该区域历经加里东期基底断裂形成、印支期褶皱推覆(如南大巴山前陆逆冲推覆体)、燕山期共轭断裂发育(镇巴-城口断裂与汉江断裂)以及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化四期构造叠加(张国伟等,2001;2003;Dong et al.,2011;Hu et al.,2012;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7)。三市具有相似的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基底,地层序列亦具相似性,其中汉中盆地、西乡—镇巴一带碳酸盐岩地层连续且深厚(苟润祥等,2018),大量的构造裂隙与节理使得碳酸盐岩溶蚀敏感性更高,而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以变质岩、碎屑岩为主,夹杂碳酸盐岩,溶蚀性减弱(徐璐平等,2022)。新生代以来秦岭的差异隆升,导致汉江谷地与周边山地形成一定的水力梯度(王斌等,2017;Dong et al.,2022),进一步强化垂向溶蚀作用,*终塑造了汉中天坑群与多层岩溶洞穴系统的*特空间格局(罗乾周等,2019;洪增林等,2019;Filippi et al.,2022)。
  2.协调的水热耦合条件
  陕南三市同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水热条件相似,呈现“水-热-植被”高度耦合特征。区域年均气温介于12~15℃,≥10℃活动积温达4000~4800℃,为岩溶作用提供持续热力条件;年降水量介于800~1200mm,其中70%集中于5~9月雨季。秦巴山区降雨与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4(杨治国等,2023),一定程度上降水强化了该地区地表溶蚀速率。特殊的地质构造与较强的降雨耦合作用使岩溶区碳酸盐岩表现出较高溶解性(袁道先,2001;武健强等,2021),这种水-岩相互作用加速了岩溶地貌的发育进程。而汉中地区地层岩性以厚层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丰沛的降水使地下水沿裂隙溶蚀碳酸盐岩,促进溶洞分层发育,崩塌后形成阶梯状天坑崖壁(苟润祥等,2018)。这种水热组合、岩性特征、地质构造条件对天坑等垂向岩溶形态发育具有关键驱动作用(罗乾周等,2019)。
  3.高度统一生态功能定位
  陕南三市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高度统一的生态功能定位,均属于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这一区域承担着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水源地保护、汉江流域生态屏障以及维护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关键使命和生态任务,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三市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目标和任务,且三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绿色发展路径及政策协同机制上形成深度联动,依托统一的自然本底条件和省级立法框架,构建了“保护-修复-增值”一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4.相似的生态-经济矛盾
  陕南三市生态经济矛盾的共性问题集中表现为生态保护刚性约束与区域发展诉求的深层冲突。三市很多资源相似:在水环境承载力、生态服务价值等维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且产业结构相似性高,但经济发展滞后性显著(余凤鸣等,2012;杨瑛娟等,2021)。陕南三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却位居全省前列,凸显出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收益转化的系统性梗阻。这种“生态优势与经济劣势并存”的矛盾,源于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与脆弱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双重约束。
  陕南三市在地质构造、水热条件、生态功能定位与生态—经济矛盾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为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跨市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单元提供了充分依据。汉中天坑群作为陕南地区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拓展中国天坑分布北界至33°N,是全球纬度*高的天坑群,因而开展天坑群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与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价值。综上,本书以汉中天坑群分布区及陕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2研究背景
  因*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定位,作为秦巴地区核心地带的陕南三市,需要统筹做好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寻求满足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路径。本节在秦巴山区的大背景下,从生态功能定位、生态地质环境特征、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等方面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
  1.2.1研究区生态功能定位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为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国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修编)》,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域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洪水调蓄五类主导生态调节功能为基础,确定63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简称重要生态功能区),其中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就是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
  秦巴山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尺度东西向的生态廊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地区(秦岭山地和神农架林区)所在地和战略性水源地之一(孙志浩等,2001;徐琳瑜等,2020;余玉洋等,2020)。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包含3个功能区:米仓山-大巴山水源涵养功能区、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和豫西南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区。该重要功能区的主导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秦巴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极重要区域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地处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有6000多种动植物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占全国75%,是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等12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重要分布区,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作为我国水源涵养区和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秦巴山区是汉江、嘉陵江、丹江以及堵河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区域内水源涵养区总面积为183697.03km2,承担着水源保护与涵养、水土保持和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徐琳瑜等,2020)。
  陕南地区,作为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地带,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多项重大生态任务,其生态功能地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1.2.2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
  陕南秦巴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包括陕南、巴山北麓、汉江谷地和盆地,为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当前的构造格局是由多期不同构造运动叠加复合长期演化形成的,具有极其复杂的物质组成与构造形态,地表结构以褶皱和冲断为主要特征,是一个*具特色的典型的复合型大陆构造带(张国伟等,2001;马秋红,2011)。在秦岭造山带中不同级别的断层、断裂极为发育,如洛南断裂带(华北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的分界断裂)、商丹断裂带(北秦岭造山带与南秦岭造山带之间的断裂带)、板岩镇—镇安断裂带(镇安构造带与旬阳构造带之间的断层)、两河—闾河—白河断裂带(旬阳构造带与安康—紫阳构造带之间的断裂带)、勉略—城口—巴山断裂带(北大巴山构造带与南大巴山前锋变形构造带之间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成为秦岭造山带中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界限,而且是各类地质次生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马秋红,2011)。
  陕南地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汉江自西而东穿流而过,形成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的地貌格局,地貌类型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构成,以山地为主。陕南地处汉江上游,山地河流发育,河网密度大,但河槽调蓄能力偏弱,河道坡降陡,产汇流速度快。陕南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9月上中旬容易出现秋淋,极易引发山洪灾害。在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岗地)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及次生灾害。秦巴地区大部山体从海相岩层发育而来,岩体以变质的板岩、片岩及千枚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重力崩塌、错落滑坡活跃,地面主要为松散的残积、堆积物。加之,山体高耸,纵深错综复杂,雨季山洪爆发时常伴有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陕南位于秦巴山区,小流域数量众多,影响面积大,小流域山洪灾害及其灾害链的防御不容忽视。总之,受构造运动、岩性、地貌结构、外营力的综合影响,陕南地区地质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下出现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修编)》将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分为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4个方面。根据各类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将各地域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特征按敏感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4个等级。受地形、降水量、土壤性质和植被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秦岭-大巴山区为我国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同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修编)》指出秦巴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质量与水源涵养功能较低,地质灾害威胁严重,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较为严重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陕南地区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但区内次生林面积较大,森林质量整体不高。频繁的人为活动以及不断扩大的开发利用活动给区域水资源环境和生物资源生境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造成许多生态问题。
  1.2.3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剧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问题(Hansen et al.,2001)。生态环境是由一定生态关系的生物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区界定 1
1.2 研究背景 3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8
1.4 研究进展概述 10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5
2.1 自然地理特征 25
2.2 社会经济特征 29
第3章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 32
3.1 汉中天坑群分布区地质生态环境概况 32
3.2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
3.3 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7
3.4 本章小结 40
第4章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4.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41
4.2 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7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50
4.4 本章小结 55
第5章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57
5.1 研究背景 57
5.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9
5.3 研究区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75
5.4 研究区洪涝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97
5.5 本章小结 105
第6章 陕南小流域洪涝灾害减灾能力与对策分析 107
6.1 陕南小流域洪涝灾害断链减灾现状分析 107
6.2 陕南小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118
6.3 陕南洪涝灾害防御对策分析 123
6.4 本章小结 127
第7章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129
7.1 PSR评价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129
7.2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析 133
7.3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142
7.4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45
7.5 本章小结 148
第8章 陕南秦巴天坑群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公众感知研究 150
8.1 问卷设计与描述性分析 150
8.2 公众对地理环境变化感知的多重比较分析 152
8.3 公众对人工环境感知的多重比较分析 160
8.4 公众环境感知的回归分析 162
8.5 本章小结 166
第9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坑群分布区旅游新质生产力培育 168
9.1 汉中天坑群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开发价值评价 168
9.2 乡村振兴视角下天坑群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73
9.3 乡村振兴视角下天坑群区域旅游新质生产力培育 185
9.4 基于区块链的天坑群分布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低碳发展探索 196
9.5 本章小结 200
第10章 基于精明收缩理论的天坑群分布区聚落体系优化 202
10.1 精明收缩理论及在乡村聚落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202
10.2 宁强天坑群分布区乡村发展现状 205
10.3 宁强天坑群分布区乡村聚落体系优化 214
10.4 本章小结 220
第11章 天坑群分布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构建 222
11.1 相关研究进展 222
11.2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面临的主要挑战 224
11.3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226
11.4 本章小结 230
第12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231
12.1 主要结论 231
12.2 研究展望 233
参考文献 2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