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聊碳风云:碳中和影响下的世界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161765
  • 作      者:
    5分钟聊碳工作室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5分钟聊碳工作室,创立于2020年的专业低碳科普团队,由气候变化领域多名专家(包括多位IPCC作者)和青年杰出学者组成,以“让天下没有难懂的低碳科学”为目标。2021年3月受邀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当日发布创刊作品《啥是碳中和》,获封面推荐,单日阅读量超40万,被评为非常受关注的条漫;2021年、2022年获得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颁发的“人民号年度优秀自媒体创作者”荣誉证书。自成立以来,公开发布科普作品700余个(文章、漫画、视频、访谈等),正式出版专著4本。
展开
内容介绍
  一篇顶刊发文引爆气候圈,风靡一时的现象级传播——“曲棍球棒曲线”,气候圈的“扫地僧”,IPCC作者是“运动员兼裁判”吗?比尔·盖茨的“碳中和”1亿头牛计划,显微镜下的大明碳排放,量子点明明是物理技术,为什么被授予化学奖?究竟是什么能源推动地球流浪?复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全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聊碳风云:碳中和影响下的世界》:
  IPCC实现了对人类认知的统一,对科学共同体的统一,以及对各国决策者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它从知识汇总者逐渐成为新知识、新概念的创造者。
  最后,IPCC虽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却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引领者,不断创造科学新认知。IPCC本来是收集信息和知识的,可现在却成为一个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大创造机构。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可能认为科学越是自主和独立于政治,其创造力和影响力就越大,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和政治是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但IPCC却通过连接、平衡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成功引领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气候变化领域是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领域,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基本是不可能的。不但人文领域的观点充满了争议,就连自然科学领域的观点其实也难以形成统一。不同的认知和观点的分歧会削弱甚至破坏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决策者就更有动机找理由推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了。
  但IPCC竟然凭借一己之力,组织、招募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推进和形成气候变化共识,又通过程序改进、结构优化有力地把各国政府拉入科学评估和评审,使它成为科学和政治交界处的一个独特机构。尽管IPCC不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其报告在法律上不构成国际条约,但其报告的权威性已然超越了国际法规。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认知和概念,如1.5℃目标、2℃目标、碳中和,其实都是IPCC创造出来的。你当然可以说这些概念早就有研究人员提出来了,但细想一下,如果没有IPCC,这些概念几乎没有价值,因此其真正的创造权应该属于IPCC。从理论上讲,人类所有的概念都已经提出来了,不外乎是文字的排列组合,你总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可是能把碳中和等概念推广成为全球认知,没有IPCC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如果进行一个全球公众调查,你会发现碳中和等概念应该是全球共识程度最高的概念之一。因为即便是一些永恒的话题,如“和平”“关爱”等,也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下面用一个自创的穿越故事来说明。1823年,有一个叫老C的人,他算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一天,老C穿越到100年后的1923年。他瞬间被震惊了,因为他看到铁盒子(汽车)到处跑、铁鸟(飞机)天上飞、千里之外的人相互说话(电话),这些他从来没见过、没想过。如果老C熟读《西游记》,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来到了天宫。
  可是老C生活了几年后,就逐渐适应了这时的社会生活。又一天,他再穿越百年,到了2023年。这次他没有那么震惊了,因为他理解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化,汽车还是汽车,飞机还是飞机,电话改成手机,只是没有了那根线,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是太颠覆。他庆幸这个世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等他生活一段时间后,又被震惊了,因为他发现这时候人的思想和认知发生了更大的颠覆,这100年发生的变化远超前200年。
  从1823年穿越到1923年,人类整体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观念并没有太大变化,普通人甚至是当时的贵族的想法基本是一样的。可是从1923年到2023年,人的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一应该就是气候变化。这是老C永远想不到的,碳中和竟然变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全球的气候,这是他短时间内非常难理解的。
  其实即便是我们自己,虽然对气候变化深信不疑,碰见老C也不一定能给他把碳中和讲明白、说清楚,因为这个因果链条实在太长了。你可以假定对面坐着来自中国清朝的老C,试着告诉他碳中和的目的是什么——拯救全球气候变化,你觉得你能说服他吗?可能你自己都会觉得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讲这个故事,其实想说明两件事:第一,人类未来的发展会在认知内核上有更深刻的变革,而外在东西的变化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第二,碳中和这件事应该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个巨大变革。
展开
目录
何谓碳中和?
碳中和的准确含义
限制你创造力的是没有清晰地理解碳中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碳中和的共识同盟
自主贡献:国家实现碳中和的灵活机制
企业怎样实现碳中和?

从IPCC说碳中和缘起
IPCC是什么机构?
一篇顶刊发文引爆气候圈
风靡一时的现象级传播——“曲棍球棒曲线”

气候圈的“扫地僧”

学术文章是否应该公开原始数据?
气候圈的社交硬通货——气候数据重建
是什么推动着气候科学前进?
我们缺的仅仅是一点被讨厌的勇气
美国国会为什么关注“曲棍球棒曲线”?
美国国会的两份报告透射出气候变化科学的什么问题?
IPCC作者是“运动员兼裁判”吗?
IPCC评审制度变革
气候变化领域一起诡异的黑客事件
“气候门”事件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要消失了吗?
IPCC发展之路:狐狸与刺猬
“曲棍球棒曲线”与气候变化:红色男爵现象
“曲棍球棒曲线”故事的终结
从全球热点研究看气候变化

碳中和,世界会发生什么?
碳中和城市竟然这么魔幻?
碳中和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饮食?
比尔·盖茨的“碳中和”l亿头牛计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