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糖生物学基础(原书第四版)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0502
  • 作      者:
    谢然
  • 译      者:
    谢然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糖生物学基础(原书第四版)》系统地介绍了糖类(聚糖)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内容涵盖了糖类的化学结构、糖基化过程、生物合成与代谢、主要糖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进化与发育、生理与疾病中的聚糖、聚糖识别的基本原则、聚糖结合蛋白的结构、聚糖检测的主要方法及结构分析、糖生物信息学与糖组学、糖基化工程、生物技术与应用中的糖科学等前沿内容。《糖生物学基础(原书第四版)》章节编排合理有序,对基础概念与术语均进行了合理标识,文末罗列延伸阅读、词汇表、学习指南和附录等内容,便于读者学习查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篇一般原则
  第1章历史背景及概论
  第2章单糖的多样性
  第3章寡糖与多糖
  第4章糖基化在细胞中的组织形式
  第5章糖基化前体
  第6章糖基转移酶与聚糖加工酶
  第7章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第8章基因组学视角下的糖生物学
  第1章历史背景及概论
  阿吉特?瓦尔基(Ajit Varki),斯图尔特?科恩菲尔德(Stuart Kornfeld)
  1.1什么是糖生物学?/2
  1.2单糖是聚糖的基本结构单元/5
  1.3聚糖可能构成糖复合物的质量主体/6
  1.4单糖的连键方式多于氨基酸或核苷酸/7
  1.5糖复合物中常见的单糖单元/8
  1.6糖复合物与聚糖的主要类别/8
  1.7聚糖链结构并非由基因组直接编码/12
  1.8蛋白质糖基化中位点特异性的结构多样性/12
  1.9糖基化的细胞生物学/12
  1.10糖基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14
  1.11糖组学/14
  1.12生物体与体外培养细胞中的糖基化缺陷/15
  1.13聚糖的生物学功能多种多样/15
  1.14发育、分化及恶性肿瘤中的糖基化改变/15
  1.15糖生物学中的进化因素/16
  1.16聚糖在医学与生物技术中的应用/16
  1.17聚糖在纳米科学、生物能源和材料科学中的
  应用/16
  致谢/17
  延伸阅读/17
  本章旨在提供糖生物学领域的历史背景,以此作为本书的概论。书中出现的常用术语、糖复合物中常见的单糖单元、用于描述糖链结构的统一符号命名法,都将在本章中提及。本章同时概述了书中出现的主要聚糖类别及常见的聚糖生物合成途径(biosynthetic pathway)。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与糖复合物的生物合成和功能相关的拓扑学问题,并简述这些聚糖分子在医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能源和材料科学中日益增长的作用。
  1.1什么是糖生物学?
  广义而言,糖生物学(glycobiology)可以定义为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生物学、进化,以及识别它们的蛋白质的一门学科。如何将糖生物学融入现代概念下的分子生物学范畴?推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法则是生物信息从D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这一概念的强大之处在于:信息流的准确性以模板为基础,可以依据对一类分子的认知而对另一类分子进行操控,或根据序列同源性及序列相关性模式预测分子功能并揭示分子之间的进化关系。随着对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核酸生物学和蛋白质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仅仅通过研究这些分子,就可以解释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系统乃至完整生物体的构成。事实上,构成细胞还需要许多小分子代谢物,以及另外两大类生物大分子一脂质和碳水化合物。它们可以作为产能中间体、信号效应器、识别标志物和结构性组分发挥作用。由于脂质和碳水化合物均参与了蛋白质的多种翻译后修饰,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出现,有助于解释为何典型基因组仅通过有
  第1章历史背景及概论篇3
  限的基因数量就能够造就出不同生物体在发育、生长和功能上巨大的生物学复杂性。
  糖类的生物学功能在复杂的多细胞器官和生物体的构建过程中尤为突出,因为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构建过程中密不可分。然而,自然界中已知的所有细胞乃至诸多天然大分子无一例外,都携带着一系列共价连接的糖(单糖)或糖链(寡糖),本书中统称为“聚糖”(glycan)①。有时,聚糖也能够以*立实体的形式出现。许多聚糖位于细胞与分泌大分子的外表面,能够调控或介导多种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细胞-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这些相互作用对于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聚糖还能够介导不同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宿主与寄生虫、病原体或共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也富含结构简单、能够与蛋白质动态结合的聚糖,行使着调控开关的功能。因此,一个更为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法则中必须包含聚糖,它们通常与其他大分子共价结合,即形成糖复合物(glycoconjugate)②,如糖蛋白(glycoprotein)和糖脂(glycolipid。类比于宇宙学的发展现状,聚糖可以被视为生物宇宙中的“暗物质”即一种尚未完全纳入生物学“标准模型”的主要而关键的成分。然而,与宇宙中的暗物质情况不同,研究人员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聚糖的知识。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与代谢过程是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引起了诸多关注,但主要被视为一种能量来源或结构材料,明显不具备其他生物活性。此外,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革命时期,对聚糖的研究严重滞后于其他几类主要分子类别,部分原因在于聚糖结构固有的复杂性、难以测序,以及无法从DNA模板预测其生物合成。随着用于探索聚糖结构和功能的技术革新,“糖生物学”这一分子生物学前沿领域的新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次提出。该学科旨在将糖化学、生物化学等传统学科,与研究人员对当代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糖复合物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理解有机结合。糖生物学是当代自然科学中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与基础研究、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诸多领域广泛相关。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糖化学、聚糖形成和降解的酶学、特定蛋白质对聚糖的识别、聚糖在复杂生命体系中的功能,以及通过多种技术对聚糖进行分析或操作。因此,糖生物学研究不仅需要有关聚糖的命名、生物合成、结构、化学合成和功能方面的基础认知,还需要了解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基础学科。本书提供了对糖生物学领域的概述,着重强调了高等动物中的聚糖。本书假定读者群具有本科高等化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一些影响糖生物学早期发展的学术泰斗参见图1.1,更多内容参见附录1。许多其他研究人员也对该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这些研究中所获得的一般原则参见表1.1。
  1.2单糖是聚糖的基本结构单元
  糖类被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及它们的简单衍生物,或可水解形成此类单元的较大化合物。单糖(monosaccharide)通常是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糖单元的一类碳水化合物。单糖在其碳链末端(对应醛基)或碳链内部(对应酮基)含有一个羰基。这两种类型的单糖分别被称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示例详见第2章)。游离单糖能够以开链形式(open-chainform)或环状形式(ring form)存在(图1.2。环状单糖是寡糖(oligosaccharide)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通过糖苷键(glycosidic linkage)彼此连接,形成直链(linear chain)或支链(branched chain)结构,而术语多糖(polysaccharide)通常是指由寡糖重复基序组成的大分子聚糖(示例详见第3章)。单糖的环状结构在醛糖的C-1位或酮糖的C-2位产生具有手性的异头中心/端基差向异构中心(anomeric center(详见第2章)。糖苷键通常通过单糖异头中心的羟基,在单糖和另外一个残基之间形成连键(linkage),根据糖苷氧与异头碳和糖环位置关系的不同,可产生a-型或p-型异构体(第2章),这两种连键类型使得在组成上完全相同的糖链序列具有迥异的结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以**的淀粉和纤维素之间的差异为例:二者都是葡萄糖的均聚物,前者主要以al-4糖苷键进行连接,后者则主要以P1-4糖苷键彼此连接。糖复合物(glycoconjugate)是由糖基(glycone),即糖复合物中一个或多个单糖或寡糖单元,与糖苷配基(aglycone),
  即糖复合物中的非糖类部分共价连接形成的化合物。没有与糖苷配基连接的游离寡糖,在其末端单糖组分中保有醛或酮的化学还原性,但对那些通过还原末端连接在一起所产生的寡糖则不适用,如基于鹿糖(sucrose)或海藻糖(trehalose)结图L2葡萄糖的开链形式和环状形式。特定碳原子周围羟基朝向的变构的衍生物。因此,暴露出醛基或酮羰化,会产生具有*特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的新分子(例如,半乳糖 +是葡萄糖的C-4差向异构体)。在环状结构中,葡萄糖和其他糖类采用基的聚糖末端被称为还原末端(reducing两种羟基朝向中的一种(a或p),图中展示的是p_异构体。terminus)或还原端(reducing end),即使糖链连接到糖苷配基上并因此失去其还原能力,研究人员仍然倾向于继续使用这些术语来表示糖链的方向。与之相应,糖链的另一端通常被称为非还原末端(nonreducing terminus)或非还原端(nonreducing end,这一概念类似于蛋白质中的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或DNA和RNA中的5'端和3'端。
  1.3聚糖可能构成糖复合物的质量主体
  在天然存在的糖复合物中,分子中的聚糖部分在整体空间尺寸中的占比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聚糖链的分子质量占糖复合物分子质量的很大一部分(典型示例参见图1.3)。因此,自然界中所有类型的细胞表面都大量修饰着不同类型的糖复合物,使得该表面被一层致密的糖衣所包被,即形成所谓的糖萼(glycocalyx。多年前,电子显微镜专家即观察到这种细胞表面结构在细菌中表现为在细胞膜表面之外,带有可以用钌红染色、具有一层负电荷的包被结构;在动物细胞中则是可以被聚阳离子试剂修饰的阴离子包被结构(图1.4。“糖萼”中富含糖类(包括动物细胞中那些修饰在蛋白质上的唾液酸)的证据,*先源自蛋白水解酶对细胞电泳中红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以及对此类细胞的病毒和植物凝集素结合位点的研究。糖萼可以具有极高的聚糖密度,例如,计算表明典型人B淋巴细胞糖萼中的唾液酸浓度可达100mmol/L以上。
  图1.3Thy-1糖蛋白示意图。Thy-1糖蛋白包含三个N聚糖(蓝色)和一个糖基磷脂酰肌醇脂质锚。其中,糖基磷脂酰肌醇-聚糖部分以绿色表示,糖基磷脂酰肌醇-酰基链(黄色)通常嵌入膜双分子层中。请注意,多肽(紫色)在蛋白质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由Oxford Glycobiology Institute的Mark Wormald和Raymond Dwek提供)。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 一般原则
第1章 历史背景及概论 2
1.1 什么是糖生物学? 2
1.2 单糖是聚糖的基本结构单元 5
1.3 聚糖可能构成糖复合物的质量主体 6
1.4 单糖的连键方式多于氨基酸或核苷酸 7
1.5 糖复合物中常见的单糖单元 8
1.6 糖复合物与聚糖的主要类别 8
1.7 聚糖链结构并非由基因组直接编码 12
1.8 蛋白质糖基化中位点特异性的结构多样性 12
1.9 糖基化的细胞生物学 12
1.10 糖基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 14
1.11 糖组学 14
1.12 生物体与体外培养细胞中的糖基化缺陷 15
1.13 聚糖的生物学功能多种多样 15
1.14 发育、分化及恶性肿瘤中的糖基化改变 15
1.15 糖生物学中的进化因素 16
1.16 聚糖在医学与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6
1.17 聚糖在纳米科学、生物能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6
致谢 17
延伸阅读 17
第2章 单糖的多样性.19
2.1 聚糖术语介绍 19
2.2 单糖:基本结构与立体异构 20
2.3 单糖主要以环状形式存在 22
2.4 端基差向异构体化学 24
2.5 单糖上官能团的化学特性 26
2.6 糖苷键 26
致谢 28
延伸阅读 28
第3章 寡糖与多糖.29
3.1 自然界中的聚糖通常以结合物的形式存在 29
3.2 寡糖分支的多样性 29
3.3 结构性多糖和储存型多糖 31
3.4 动物细胞表面的多糖 32
3.5 细菌多糖 34
致谢 37
延伸阅读 37
第4章 糖基化在细胞中的组织形式 39
4.1 糖基化在生命体中普遍存在 39
4.2 聚糖生物合成中的拓扑学问题 40
4.3 真核生物分泌途径中的糖基化 42
4.4 发生于意料之外的亚细胞中的糖基化 46
4.5 聚糖的周转和回收 46
致谢 46
延伸阅读 46
第5章 糖基化前体 48
5.1 一般原则 48
5.2 糖的外部来源和糖转运蛋白 49
5.3 单糖的细胞内来源 50
5.4 核苷酸糖转运蛋白 57
5.5 对糖基化前体的控制 60
5.6 聚糖修饰的供体 61
5.7 脂质载体的合成 61
5.8 新兴知识 62
致谢 62
延伸阅读 62
第6章 糖基转移酶与聚糖加工酶 63
6.1 一般属性 63
6.2 糖基转移酶的特异性 64
6.3 可识别其受体底物蛋白质部分的糖基转移酶 65
6.4 糖基转移酶序列家族和折叠类型 67
6.5 糖苷酶 69
6.6 催化机理与动力学机制 70
6.7 硫酸化和其他修饰 72
致谢 73
延伸阅读 73
第7章 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75
7.1 一般原则 75
7.2 实验改变糖基化带来多样的生物学后果 76
7.3 聚糖的结构性功能 77
7.4 聚糖作为信息载体:细胞- 细胞相互作用的特异性配体(内源性识别) 77
7.5 聚糖作为细胞- 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特异性配体(外源性识别) 79
7.6 宿主聚糖的分子模拟及病原体与宿主的聚糖骗局 79
7.7 同一种聚糖在生物体内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 80
7.8 糖基化的物种内和物种间变异 80
7.9 糖链末端序列、修饰和异常结构的潜在重要性 81
7.10 是否存在“垃圾”聚糖? 81
7.11 阐明聚糖特定生物学功能的方法 81
致谢 85
延伸阅读 85
第8章 基因组学视角下的糖生物学 87
8.1 糖组 87
8.2 糖基化的基因组学 88
8.3 基因家族 88
8.4 不同生物体中的糖组 90
8.5 真核生物 92
8.6 模块化的糖基转移酶和糖苷水解酶 93
8.7 基因组学与糖组学的关系 94
8.8 糖组的调控 95
致谢 95
延伸阅读 95
第二篇 聚糖的结构与生物合成
第9章 N-聚糖 98
9.1 发现和背景 98
9.2 真核生物中N-聚糖的主要类别和命名 99
9.3 真核生物中的N-糖基化位点预测 99
9.4 N-聚糖的分离、纯化和分析 100
9.5 真核生物中N-聚糖的合成 100
9.6 溶酶体水解酶上的磷酸化N-聚糖 108
9.7 N-聚糖合成中的转移酶和转运蛋白 109
9.8 糖蛋白可以具有多种糖型 109
9.9 N-聚糖的功能 109
致谢 110
延伸阅读 110
第10章 O-GalNAc聚糖 112
10.1 黏蛋白型糖蛋白 112
10.2 O-GalNAc聚糖的核心结构 114
10.3 黏蛋白O-GalNAc聚糖的分离、纯化与分析 115
10.4 O-GalNAc聚糖的生物合成 116
10.5 O-GalNAc聚糖的功能 121
致谢 122
延伸阅读 122
第11章 鞘糖脂 124
11.1 发现和背景 124
11.2 主要类别和命名法 125
11.3 糖脂的分离、纯化和分析 126
11.4 鞘糖脂的生物合成、运输和降解 128
11.5 生物学和病理学作用 130
致谢 134
延伸阅读 134
第12章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 135
12.1 背景和发现 135
12.2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的多样性 135
12.3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结构 136
12.4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化学性质 138
12.5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生物合成和运输 138
12.6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的膜属性 145
12.7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作为细胞生物学中的工具 145
12.8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生物学功能 146
12.9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和疾病 147
致谢 148
延伸阅读 148
第13章 其他类别的真核聚糖 149
13.1 全新糖基化类型的发现 149
13.2 表皮生长因子重复序列中的O-连接修饰 150
13.3 血小板应答蛋白1 型重复序列的岩藻糖修饰 155
13.4 O- 甘露糖聚糖 156
13.5 胶原蛋白中的O- 聚糖 158
13.6 C- 甘露糖基化 158
致谢 159
延伸阅读 159
第14章 不同聚糖的共同结构.161
14.1 聚糖延伸结构的糖基化是可调控的 161
14.2 人类A、B和H血型 164
14.3 Lewis血型 168
14.4 P 血型 169
14.5 乳寡糖 170
14.6 Galα1-3Gal末端 171
14.7 福斯曼抗原 171
14.8 硫酸化的N-乙酰半乳糖胺——垂体糖蛋白激素 172
14.9 末端β-连接的N-乙酰半乳糖胺—— Sda 血型 173
14.10 α2-3-唾液酸化聚糖 174
14.11 α2-6-唾液酸化聚糖 175
14.12 α2-8-唾液酸化聚糖 176
14.13 硫酸化和磷酸化聚糖 177
致谢 178
延伸阅读 178
第15章 唾液酸与其他壬酮糖酸.180
15.1 唾液酸与其他壬酮糖酸的发现与一般分类 180
15.2 唾液酸家族 182
15.3 唾液酸聚糖的多样性 182
15.4 多唾液酸 184
15.5 人体中N-羟乙酰神经氨酸的缺失 185
15.6 唾液酸与其他壬酮糖酸的代谢 185
15.7 研究唾液酸的方法 189
15.8 唾液酸的功能 190
15.9 发育生物学和恶性肿瘤中的唾液酸 193
15.10 药理学中的唾液酸 194
15.11 唾液酸的进化分布 195
15.12 原核生物的壬酮糖酸 195
15.13 壬酮糖酸的缩写名称 196
致谢 197
延伸阅读 198
第16章 透明质酸.199
16.1 历史和进化视角 199
16.2 结构和生物物理特性 200
16.3 透明质酸的生物合成 200
16.4 透明质酸酶和透明质酸的周转 201
16.5 透明质酸在细胞外基质中的功能 202
16.6 具有连接模件的透明质酸结合蛋白 204
16.7 透明质酸和细胞信号传递 205
16.8 细菌中的透明质酸荚膜 207
16.9 透明质酸作为治疗剂 207
致谢 208
延伸阅读 208
第17章 蛋白聚糖和硫酸化糖胺聚糖 209
17.1 历史视角 209
17.2 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的组成 210
17.3 蛋白聚糖的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 211
17.4 糖胺聚糖与蛋白质的连键 215
17.5 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 216
17.6 肝素与硫酸乙酰肝素的比较 220
17.7 蛋白聚糖的加工和周转 221
致谢 221
延伸阅读 222
第18章 核细胞质中的糖基化.223
18.1 核细胞质蛋白的单糖基化 223
18.2 核细胞质蛋白的复杂糖基化 228
18.3 核细胞质糖蛋白上出现“常规”分泌型聚糖的可能性 233
18.4 已验证的细胞质糖基转移酶,其靶标分子被输出到细胞外界 236
18.5 组装输出细胞的糖复合物或多糖时的中间产物 237
18.6 细胞核或细胞质中的凝集素与酶 237
18.7 结论 238
致谢 239
延伸阅读 239
第19章 O-GlcNAc修饰 241
19.1 历史背景 241
19.2 为何O-GlcNAc糖基化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发现? 243
19.3 控制O-GlcNAc糖基化循环的酶 244
19.4 O-GlcNAc糖基化是一种高度动态的修饰方式 247
19.5 O-GlcNAc 糖基化在后生动物中
无处不在且必不可少 248
19.6 O-GlcNAc糖基化与O-磷酸化具有复杂的动态相互作用 249
19.7 O-GlcNAc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249
19.8 展望 253
致谢 253
延伸阅读 253
第三篇 进化与发育中的聚糖第20章 聚糖多样性的进化 256
20.1 研究人员对自然界中的聚糖多样性认知有限 256
20.2 聚糖的进化变异 258
20.3 病毒劫持宿主的糖基化 263
20.4 细菌和古菌具有极其庞大的糖基化多样性 263
20.5 病原体对宿主聚糖的分子模拟 264
20.6 糖基化的物种间和物种内差异 264
20.7 使用模式生物研究聚糖的多样性 265
20.8 为什么广泛表达的糖基转移酶具有的内源性功能有时却很有限? 266
20.9 推动自然界中聚糖多样化的进化力量 266
致谢 267
延伸阅读 267
第21章 真细菌 269
21.1 细胞被膜结构概述 269
21.2 肽聚糖——一种动态应力承压层 271
21.3 革兰氏阳性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