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量子与黑体辐射
柏林大学教授普朗克用六年时间找到一个小不点“量子”。量子就像一粒大米,它是一碗米饭的*小单元。普朗克研究的热辐射系统就像一碗米饭,在他眼中则是一粒粒大米的组合。普朗克以其骨子里的执着硬是把一个个量子累加起来,结果加出了热辐射公式。这是一个从地球到宇宙都管用的普适法则。它不但在当时用于炼钢温度控制,后来用于测量太阳表面温度,竟然在百年之后还可以极其精准地描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还因此拿了诺贝尔大奖)。更重要的是,量子概念奠定了量子力学大厦的基石,而量子力学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和工程发展的前沿和主流。
1.1从芝诺悖论说起
芝诺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逻辑推理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名著《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其中*著名的就是希腊**勇士阿基里斯追赶乌龟的逻辑推理,通常称为“芝诺悖论”(Zeno paradox)。我们之所以从芝诺悖论说起,是因为它的彻底解除要凭借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一个宇宙法则,它就是贯穿于本书整个体系的灵魂一“量子”。
芝诺悖论如图1.1.1所示,其中**行显示初始状态(人与龟有一段间距,龟在S点,4是二者之间一个任意点),第二行表示阿基里斯跑到A点(龟爬到C点),然后阿基里斯跑到B点(龟爬到D点),阿基里斯跑到C点(龟爬到E点), 人和龟的间距越来越短,但总是不为零。逻辑上讲,人永远追不上龟!这显然是个悖论。
之后有人试图用无限逼近的方式来理解芝诺悖论,其思想基础是欧拉公式
(1.1.1)
这个公式的证明很巧妙,令
(1.1.2)
则
(1.1.3)
即9S=9,则<5=1。
按照欧拉公式的思想,阿基里斯必须跑到无限远处才能追上乌龟,这是不可能操作的,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实际上芝诺悖论困扰了人们2000多年,问题出在哪里?什么是解除芝诺悖论的根本法则?这需要从源头说起。
1.2黑体辐射的概念
**物理学在200—300年的发展中,隐含了一个公理:能量与物质的变化是连续的。的确,物体在辐射能量时,可以稍微多一点或稍微少一点。这个“稍微”可以随便多么小,它是连续的。同样,物质也是连续的,剪断一根绳子时,可以随便从哪里剪开;用杯子喝水时,可以随便喝多少。总而言之,能量与物质都具有连续性(可以任意分割和无限分割)。这条公理般的自然信仰,仿佛根本不需要证明,也从未被任何人证明过。
“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其实这是一个哲学上的理念。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就说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然而,这种物质无限可分的哲理在微观世界的深处终结了,代替它的是一个*小单元“量子”。
历史上**次用物理学语言说出“量子”(quantum)这个词,是在1900年12月14日。那天,德国物理学会在柏林举行年会。而说出这个词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 普朗克(Max Planck)。普朗克是一个典型的严谨的德国人,是位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图1.2.1~图1.2.3)。当普朗克对柏林的物理学家们说,他不得不引进“量子”这个概念时,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正在演出“绝望的一幕”。这使人想起3年前在伦敦发生的一幕,当时剑桥大学教授汤姆孙也是“极不情愿地”报告说,电子的存在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在*初问世的时候,不但别人难以置信,就连发现者自己往往也是“惴惴不安”的。
普朗克研究的是关于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那么,什么是黑体辖射?为了建立关于黑体辐射的概念,让我们从自然界的辐射现象说起,一个*贴近人类活动的自然福射就是太阳辐射。当太阳光以30万km/s的速度照射到地球上时,人们发现它原来是七彩缤纷的(图1.2.4),而且太阳辐射呈现有峰值的光谱分布。
太阳光谱为什么不是单调变化的?如何理解太阳辐射的物理实质?其实太阳辐射在物理上是一种“黑体辐射”。黒体辐射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在1859年提出的。要了解什么是黑体辖射,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黑体。黑体是一个“物理模型”,具有一些特别的电磁学和热力学特性:①黑体能够完全吸收外来的电磁波;②黑体不会反射电磁波;③黑体在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情况下会辐射电磁波能量;④在相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比其他任何物体都强。简言之,如图1.2.5中的物理模型所示,黑体以*强的能力吸收和辐射电磁波,并处于吸收和辐射的热平衡状态。
黑体辖射的物理机制是,由于物体中含有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这些粒子就有热振动。而带电粒子的振动则形成电偶极子,电偶极子会辐射电磁波(就像天线振子辐射电磁波一样:>。而且带电粒子的温度越高,振动速度越快,辐射强度越高。可见黑体辐射与辐射体的温度有关,因此黑体辐射也称为热辐射。另外,带电粒子振动的幅度与取向是连续变化的(图1.2.6),黒体辐射呈现连续谱分布(与原子跃迁产生的分立谱不同为什么要研究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研究有怎样的社会背景?黑体辐射研究的驱动力是什么?其实,黒体辐射研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的直接驱动力是源于钢铁工业的需要。19世纪,欧洲的钢铁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冶炼过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细致的分析。铁块的辐射是一个典型的黑体辖射:当加热铁块时,起初看不出它有明显的发光。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它逐渐变得暗红、赤红、橙色、黄色,甚至黄绿色 这说明铁块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辐射波长。确切地说,当铁块温度升高时,其辐射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因此,铁块的热辐射信号可以反映冶炼过程的温度变化。可见黑体辐射研究是钢铁工业的需要,如图1.2.7所示丨它决定所有的制造业,特别是武器制造业)。
1.3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从科学的角度看,黒体辐射的研究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800年,这一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Frederick Herschel-天王星的发现者)*次观察到了太阳的红外辐射。在之后的100年间,经过基尔霍夫、维恩、斯特藩、玻尔兹曼、瑞利、金斯等众多科学家的悉心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验知识,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理论模型。
1893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Wilhelm Wien)在总结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Amax与辐射体绝对温度T之间的关系:
(1.3.1)
其中
(1.3.2)
称为维恩常数。式(1.3.1)称为“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law)。它表明,辐射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峰值波长变短,而二者的乘积维持为常数。式(1.3.1)是很有用的,例如我们利用太阳辐射的峰值波长Amax 475nm(图1.2.4),可以计算出太阳表面的温度
(1.3.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