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物理状态
本章简要介绍细胞的质膜和内膜系统,包括其组分脂质分子的双亲性、脂质膜的液晶态、细胞膜的简化模型等。
1.1 细胞的膜结构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当我们用显微镜(包括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解剖”一个动物细胞时,将会看到如图1.1所示的各种细胞器,包括细胞膜、细胞骨架(微管、微丝和中间细丝)、中心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其中细胞膜和核膜是细胞的两种重要的膜结构;细胞膜是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屏障,也是使细胞成为*立生命个体的根本保障。核膜包裹着细胞核,保护细胞的遗传物质,同时也允许细胞核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均是由各种形态的膜结构包裹的细胞器,它们是细胞内相对*立的隔室,是细胞“工厂”的工作流程中不可缺少的“车间”。
图1.1动物细胞的各种细胞器的示意图[1]
从图1.1粗略看来,膜结构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由此可见生物膜(包含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结构)对于细胞的生命过程十分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生物膜就没有生命。
1.2 脂质分子的双亲性
从化学组分来看,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脂质分子形成的双层膜是构成生物膜这种准二维结构的母板。脂质分子呈长棒形,具有双亲性,极性的头部基团是亲水的,而非极性的尾部基团是疏水的。生物膜中丰度*高的脂质是磷脂,它们具有一个极性头部基团和两条非极性烃链,其中一条包含不饱和碳碳双键,使得该条烃链(脂肪酸尾巴)局部弯折,另一条通常是饱和的。动物细胞中的主要磷脂分子是甘油磷脂。图1.2给出了甘油磷脂分子的化学结构式、原子空间堆积图及其简化示意图。主要构成如下:两条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结合在甘油骨架的相邻碳原子上,第三个碳原子与磷酸基相连,磷酸基又与胆碱相连。
图1.2甘油磷脂分子结构[1]:(a)化学结构式;(b)原子空间堆积图;(c)简化示意图
鞘磷脂是另一类重要的磷脂,如图1.3所示,它的骨架是鞘氨醇而不是甘油。鞘氨醇可视为一条长的酰基链,一端连接两个羟基和一个氨基。将氨基上连接一条脂肪酸尾巴,末端羟基连接一个磷酰胆碱从而构成鞘磷脂。磷酰胆碱和剩余的一个羟基均是极性的亲水基团。鞘氨醇的烃链以及氨基上连接的脂肪酸尾巴是非极性(疏水)的。
图1.3鞘磷脂化学结构式[1]
除了磷脂之外,细胞膜中还包含一种重要的脂质——胆固醇。胆固醇的显著特征是包含刚性的甾环结构,如图1.4(a)。(c)所示,环的一端与一个极性的羟基相连,另一端连接一条较短的非极性烃链。当胆固醇分子插入脂质双层膜中时,由于极性头部基团很小,其周围的磷脂分子的头部像撑开的雨伞一样遮挡着整个胆固醇分子,如图1.4(d)所示。胆固醇分子由于具有刚性的甾环结构,能够减小周围脂质分子的流动性。生物膜适度的流动性对细胞生命过程十分重要。胆固醇是调节生物膜流动性的关键分子。
图1.4胆固醇分子结构及其在脂质双层膜中的作用[1]:(a)化学结构式;(b)简化示意图;(c)原子空间堆积图;(d)胆固醇分子与磷脂分子相互作用
脂质分子之所以表现出亲疏水特征,是生命之源——水的*特性质所决定的。如图1.5(a)所示,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尽管水分子整体上呈现电中性,但由于氧的负电性较强,负电荷向氧原子偏离,正电荷向氢原子偏离,因而表现出很强的极性。当两个水分子相互靠近时,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会吸引另一个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共价键——氢键。当大量水分子互相靠近时,例如在生理条件下,相邻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图1.5(b)所示的四面体型网络。每个氧原子和它周围2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该图展示的是氢键网络的静态结构,每个水分子周围有4个氢键。在液态水中,由于热运动的原因,这个网络中的某些氢键突然被打断,一些氢键继而又产生,平均来看每个水分子周围约有3.5个氢键。
图1.5水分子及其形成的氢键[2]:(a)水分子示意图;(b)水分子形成的氢键网络
当极性基团(如羟基)浸入水中时,它能够参与水分子氢键网络的形成,对氢键网络影响不大,因而是亲水的。但是非极性基团不能够参与水分子氢键网络的形成,导致水分子氢键网络的熵减少,整个体系的自由能会被抬高,这是不利的。因此,非极性基团表现出疏水特性。疏水作用的量级可以通过图1.6所示的粗粒化模型[2]加以考虑。粗略来讲,水分子的氢原子指向四面体的顶点有6种不同的方式,这导致水分子的6种可能取向,因此中心水分子的熵为kBln6,这里kB是玻尔兹曼常量。如果四个*近邻的水分子中有一个被非极性基团取代,那么,由于失去一个形成氢键的伙伴,可能的取向变为3个。例如,假定移去图1.6中的右下角的水分子,而被非极性基团取代,那么在图示氧原子和缺失的水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结果,图1.6中(d)。(f)三种构形被禁止了,于是中心水分子的熵为kBln3。由此可见,插入的非极性基团导致该中心水分子的熵减少,即S=kBln3-kBln6=-kBln2,从而自由能增加了(1.1)其中,T为水的热力学温度,又称开氏温度。
图1.6四面体网络中的水分子的取向。每个图像显示了允许与邻近水分子形成氢键的水分子的不同排列。氢键在图中没有被氢占据的顶点的方向上[2]
我们将疏水基团浸入水中的自由能代价称为疏水自由能。根据水分子尺寸,可估算出1nm2约有10个水分子覆盖,因此单位面积疏水自由能为(1.2)那么,表面积为A的疏水基团浸入水中,疏水自由能为G=hyA。
1.3 脂质分子形成的超结构
脂质分子具有双亲性:极性头部基团亲水,非极性尾部疏水。当一定量的脂质分子分散在水中时,由于疏水作用,它们通常能够自组装成图1.7所示的各种超结构。在这些结构中,亲水的头部互相靠在一起,与水形成氢键网络;而疏水的尾巴被头部基团形成的结构“遮挡”着,不与水接触。当脂质分子很少时,分散在水中较易形成胶束(图1.7(a))。当脂质分子适量时,可形成脂质双层膜结构(图1.7(b))。带裸露边的双层膜结构生长到一定尺寸时,倾向于形成无边界的脂质
图1.7脂质分子形成的超结构:(a)胶束;(b)双层膜;(c)囊泡;(d)六角相;(e)立方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