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论
**节 花生产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花生生产概况
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与经济作物,种植花生的国家超过100个,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北纬40°之间的广大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花生属植物及栽培种花生起源于南美洲,花生自16世纪传播到各大洲并不断扩展,19世纪后期发展成为一种规模较大的农作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消费需求拉动,全球花生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1961年全球花生面积、总产分别为1664.1万hm2、1413.4万t,2021年分别增长到3272.1万hm2、5392.7万t。20世纪初以来的近百年里,亚洲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球之*,其次是非洲,再次是美洲,但在2010年之后非洲的花生面积超过了亚洲,总产则仍以亚洲*大。到2021年,亚洲花生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球的39.07%、59.63%,非洲分别占56.45%、30.33%,美洲分别占3.99%、9.63%。2021年花生面积居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苏丹、塞内加尔、缅甸、坦桑尼亚、尼日尔、几内亚、乍得,总产居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美国、苏丹、塞内加尔、缅甸、阿根廷、几内亚、乍得。此外,大洋洲和欧洲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也有少量花生种植,但在全球的占比合计低于0.5%。全球花生总产中的约60%用于榨油,年产花生油600万t以上,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之一,约35%用于多样化食用。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花生以食用为主,榨油比例较低,在印度、非洲及中国,花生榨油比例较高。近60年来,花生产品的国际贸易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国际贸易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中国花生生产概况
(一)花生种植区域与特点
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花生总产量和消费量*大的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花生生产得到持续发展(表1-1),尤其是2010年以来花生生产跨上新台阶。花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种植,其中以河南、山东、河北为核心的黄淮产区(含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其次为长江流域(含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重庆、贵州及江淮地区)和华南产区(含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湖南南部、江西南部)。除上述传统三大主产区外,东北农牧交错带(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花生生产发展较快,成为全国第四大产区。各个产区的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黄淮产区花生种植的规模大、技术规范性强,也是麦茬夏直播花生*集中的区域,花生与玉米间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图1-1,图1-2);东北产区分布相对集中,因生育期较短,全部为春播花生;长江流域和华南产区则相对较为分散,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十分多样(图1-3,图1-4)。*近十多年来,全国花生播种面积扩大主要来源于河南、吉林等地区以花生替代玉米、花生替代棉花的结构调整,其中2023年全国花生播种面积增长到近7200万亩(1亩≈666.7m2,下同),近十年平均花生播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主产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广东、辽宁、河北、四川、湖北、广西、安徽、吉林、江西、湖南、福建、江苏。近20年来,花生播种面积在国内大宗农作物中居第七位,排在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之后。在国际上,我国花生播种面积仅次于印度居第二位,约占全球的15%。
表1-1 全国花生生产发展情况(1978~2023年)
图1-1 黄淮产区花生标准化起垄种植(廖伯寿 提供)
图1-2 北方花生玉米带状种植(张正 提供)
图1-3 长江中游丘陵春花生种植(雷永 提供)
图1-4 华南地区花生甘蔗带状间作种植(唐荣华 提供)
(二)花生生产与供给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生总产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的237.7万t增长到2023年的1923.1万t(表1-1),增长超过7倍,同时花生在国内油料作物(包括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50.4%。近十年,国内平均花生总产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河北、广东、辽宁、湖北、吉林、安徽、广西、四川,而总产增长较大的省份是河南、辽宁、吉林、江苏、湖南等。2023年我国花生总产约占全球的35%,自1993年以来连续居全球花生生产国的*位。
花生是油、食兼用的高油脂、高蛋白作物,我国花生总产中约52%用于榨油,年产花生油300万t,占国产植物油产量的25%以上,是国产植物油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菜籽油)。除榨油外,多种多样的食用及食品加工合计占总产的40%左右,包括烤(炒)果、烤(炒)仁、花生糖、花生奶、花生酥、花生酱、花生芽等。除榨油和食用外,其余合计8%左右用于出口和留种。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外*大的花生油加工企业,近年来生产的高油酸花生油已在市场销售,市场价值开始显现。榨油后的花生饼粕多用作动物饲料,少数用于加工蛋白粉和多肽等产品。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的花生传统出口大国,2005年前后出口量曾居世界*位并占全球花生贸易量的近50%。但是,近十年来受国内花生生产成本上升、高油酸花生发展滞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够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花生出口呈连续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50万t下降到2021年的30万t左右。与此同时,花生进口则快速上升,2021年进口量已达100万t以上。导致花生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外花生产品的价格差异,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廉价的榨油原料花生;二是由于境内加工企业(含外资企业)的特殊(原料)需求,从美国和阿根廷等地进口了高油酸花生;三是由于收获时间差异,从东南亚进口了上市早的花生(含鲜食)。预计未来受生产成本和需求增长的影响,花生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三)花生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花生作为我国优势大宗油料作物,虽然近十年来总产增长较快,但目前花生油在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中的比例只占约8%,市场缺口至少在100万t。根据我国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科技支撑能力和花生综合竞争优势,预计到2030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可增加到8000万亩、总产增加到2400万t以上,并基本实现高油酸化,总产中榨油维持现有比例,榨油原料含油量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花生油年产量达450万t以上,多样性的食用加工进一步拓展,从而在保障食用油供给、改善膳食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 花生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一、发生种类
随着我国花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受限而连作越来越普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花生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总体上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着花生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曾组织对全国范围内花生有害生物进行为期4年(2009~2012年)的调查,发现花生田间常见的病害有31种、虫害有28种、草害有34种。在花生病害方面,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锈病、疮痂病、青枯病、白绢病、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焦斑病、立枯病、冠腐病、炭疽病、灰霉病和紫纹羽病等。其中,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分布*广的病害,全国几乎所有花生种植区均有发生;网斑病在黄淮产区和东北产区广泛发生,常年与褐斑病或黑斑病交错发生和为害;锈病主要发生在华南和长江流域产区;疮痂病在21世纪初之前主要发生在华南和长江流域的少数省份,但是近年来扩展到黄淮和东北花生产区,成为局部产区的主要病害;根腐病和茎腐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白绢病和果腐病在一些产区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在花生虫害方面,主要包括蛴螬、蚜虫、蓟马、华北蝼蛄、叶螨、叶蝉、白粉虱、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地老虎、象甲、金针虫、蝗虫等。在花生田草害方面,主要包括马唐、稗、牛筋草、狗尾草、小飞蓬、苦荬菜、苍耳、刺儿菜、香附子、反枝苋、喜旱莲子草等。
二、发生区域
我国花生种植分布十分广泛,因而花生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也十分广泛。在花生病害方面,全国各地均有叶斑病的发生,其中早斑病相对较多地发生在南方产区,而晚斑病更多地集中在北方产区。锈病在长江以南地区均常年发生和为害,但年度间发病程度波动较大。网斑病主要发生在华北和东北等生长后期温度较低的产区,但受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某些年份也能在黄淮南部大面积发生。花生青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但北方产区也有零星发生。多种真菌性土传病害(冠腐病、茎腐病、白绢病、果腐病等)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并呈加重趋势,尤其与连作、施肥和灌水有关。花生线虫病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湾产区。在花生虫害方面,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和为害,但年度间差异较大,其中食叶性害虫、蚜虫、蛴螬等主要害虫在北方产区发生更重。在花生田杂草方面,总体上南方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的杂草种类更多,受温度高、湿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为害程度总体更高。
三、为害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花生的病虫草害达100余种,可以引起显著减产的重要病虫草害达20 多种。据测算,目前花生病虫草害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在200 亿元以上,占花生种植业产值的近20%。一些病虫害还引起花生质量的显著下降,甚至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四、发生趋势
随着花生种植规模的扩大、栽培模式的改革、栽培品种的更新、施肥种类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花生病虫草害总体将进一步加重。尤其是秸秆禁烧、土壤酸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土传病害、虫害呈快速上升趋势,一些次要病虫害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另外,一些花生病害如锈病、病毒病,对花生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