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基本概况
1.1.1 区域位置
1.1.2 自然地理
1.1.3 社会经济与人口
1.1.4 水资源开发利用
1.2 水文情势
1.2.1 水文气象
1.2.2 河流水系
1.2.3 水资源分区
1.3 水旱灾害
1.3.1 洪涝灾害
1.3.2 干旱灾害
1.3.3 水污染事故
1.3.4 灾害成因
1.4 防汛抗旱发展历程及成效
1.4.1 新中国成立前历程及成效
1.4.2 新中国成立后历程及成效
2 流域工程体系
2.1 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
2.1.1 长江水系
2.1.2 太湖水系
2.2 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
2.2.1 太湖湖西区
2.2.2 武澄锡虞区
2.2.3 阳澄淀泖区
2.2.4 浦南区
2.3 城市防洪除涝工程体系
2.3.1 镇江市
2.3.2 常州市
2.3.3 无锡市
2.3.4 苏州市
2.4 供水工程体系
2.4.1 区域供水体系
2.4.2 引江济太工程
3 调度方案
3.1 调度原则
3.2 代表站及特征水位
3.3 洪涝调度
3.3.1 预降预排
3.3.2 望虞河工程
3.3.3 新孟河工程
3.3.4 太浦河工程
3.3.5 新沟河工程
3.3.6 走马塘工程
3.3.7 区域沿江口门
3.3.8 环太湖口门
3.3.9 控制性工程
3.3.10 城市大包围及圩区
3.3.11 水库和塘坝
3.3.12 其他工程
3.4 水量调度
3.4.1 望虞河工程
3.4.2 新孟河工程
3.4.3 太浦河工程
3.4.4 新沟河工程
3.4.5 区域沿江口门
3.4.6 环太湖口门
3.4.7 水库和塘坝
3.5 非常措施
3.5.1 超标准洪水应急措施
3.5.2 抗旱应急措施
3.5.3 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措施
4 站网建设及监测方法
4.1 水文站网
4.1.1 站网现状
4.1.2 重要水文站
4.2 测验方法概述
4.2.1 感潮河道特点
4.2.2 沿江水文站引排水量测验
4.2.3 沿江水文巡测线
4.3 引排水量计算方法
4.3.1 一潮推流法
4.3.2 相关分析法
4.3.3 单位净宽法
4.3.4 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
5 引排水量情势
5.1 太湖流域引排水量分析
5.1.1 引水量
5.1.2 排水量
5.1.3 综合分析
5.2 行政区引排水量分析
5.2.1 引水量
5.2.2 排水量
5.2.3 综合分析
5.3 水资源分区引排水量分析
5.3.1 引水量分析
5.3.2 排水量分析
5.3.3 综合分析
5.4 望虞闸对引排水的影响分析
5.4.1 引江水量分析
5.4.2 排江水量分析
5.4.3 综合分析
6 引排水量影响因素
6.1 引排水量变化归因分析
6.2 自然因素影响分析
6.2.1 降水量影响分析
6.2.2 长江来水影响分析
6.2.3 上游潮位影响分析
6.2.4 太湖水位影响分析
6.2.5 水环境影响分析
6.2.6 综合分析
6.3 水利工程影响分析
7 典型年引排水量
7.1 确定典型年
7.1.1 典型年确定
7.1.2 丰水年分析
7.1.3 平水年分析
7.1.4 一般枯水年分析
7.1.5 特枯水年分析
7.2 特殊洪涝年
7.2.1 1991年大洪水
7.2.2 1999年大洪水
7.2.3 2016年大洪水
7.3 特殊台风年
7.3.1 2009年“莫拉克”
7.3.2 2019年“利奇马”
7.3.3 2021年“烟花”
7.4 特殊干旱年
7.4.1 2019年干旱
7.4.2 2022年干旱
7.5 典型水污染年
7.5.1 2007年无锡蓝藻暴发事件
7.5.2 “畅流活水”工程
8 调水专线分析
8.1 引江济太工程概况
8.1.1 工程背景
8.1.2 调水路线与范围
8.1.3 调水过程与调度
8.2 主要调水专线分析——望虞河
8.2.1 工程简介
8.2.2 调水路线
8.2.3 调水运行实践
8.2.4 引江济太水量分析
8.2.5 调水运行成效
8.3 主要调水专线分析——新孟河
8.3.1 工程简介
8.3.2 调水路线
8.3.3 抗旱调水试运行
8.3.4 第一次引江济太
8.4 调水成效
8.5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