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民族性研究与社会心理建设:沙莲香纪念文集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38279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为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所之一。研究所以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民族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两性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开展积极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民族性研究与社会心理建设:沙莲香纪念文集》是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沙莲香教授的学术纪念文集,多角度展现了这位中国民族性研究开拓者的学术人生。
  全书以不同的视角,介绍了沙莲香教授从求学到参与建设中国社会心理学体系的治学历程,收录了沙莲香教授的学界友人及弟子们的纪念文章,表达了同人及后辈对沙莲香教授一生求真求美的敬意和对她的无限思念。
  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纪念文集,更是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脉络与社会心理建设过程的鲜活记录,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与精神坐标。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民族性研究与社会心理建设:沙莲香纪念文集》:
  沙:第三本《中国民族性》的研究在思考上与以往不同,一个我写的是个体,再一个我写的是反思与批判。第三本书我放开来写,写我自己的想法和担忧。这本书对这些个案的解释,我留了很大的空间,不是按照通常人们的看法,甚至有时候是违背了一些舆论的看法。在解读现实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有反过来看的意识。
  我来举例子。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关注的是恐惧和怎样应对的问题。我当时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群体里关注的不是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讲,当时已经被隔离在校园里,学生对政府的配合就是在校园隔离。“非典”过后,学生在课堂上讲述“非典”时,我才知道他们每天等到太阳要下山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活动时间——几乎倾巢而出,跳绳啊打球啊踢毽子啊,把所有小时候玩的全都玩过了,差一点就要在地上趴着玩了,欢快得不得了。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在隔离起来的天地里天真快乐的本性出来了。由于是当老师的,我格外注意的就是学生的真性情。他们希望自由自在,不要给他们那么多的束缚,不要让他们戴着枷锁学习。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给予学生太多不合理的要求。因此我写“非典”,着重写大学生对自由的要求。有个女生在“非典”时给我写了封邮件,说她看到两个学生抱着球往操场跑时,一下子就没有了恐惧。大家都说“非典”来了,要关起大门。但是学生的天性、本能性的东西就是希望自由自在的,没有那么多的框框。我在《中国民族性(三)》里边谈到,为人老师,总是有一些反思。我们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是越听话越是好学生,各种各样的好处都是听话的学生得到。在我的学生里有不听话的,有被看作“刺头”的,但是在我的感觉里,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有主见,这种孩子,他的内心是非常善良的。他没有那种伪装的、伪善的东西。对于“非典”,大家看到的都是当时人们怎么紧张,却少有人看到人群里这些源于本性的真正的东西。再有就是对孙志刚事件的解释。我当时看到这个事件以后保留了网络上的各种文档。南方那个报纸对这个事情追踪得很具体,我当时很有感触。所幸的是,在滕彪等法律界人士的努力下,政府修改了收容条例。孙志刚的父亲在法庭上说他的儿子没有白死,使法律得到了修改。我注意到,舆论赞扬这位父亲“了不起”,儿子死了想到的是还给国家起到了一点作用。我看了以后就觉得,我们的脑袋里面有“一根筋”,是过去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牺牲个人,顾全大局。这个观念在人们的脑袋里根深蒂固,碰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某种纠葛问题时就容易给出这样的一种解释。在我看来这是不近人情的解释,是以损伤个人为代价的服从大局。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因此,我在书中说,孙志刚父亲的那句“悲痛”,表明孙家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太沉重,也太无可奈何了。
  对吴廷嘉的解释是又一个个案。她的死是悲惨的,而且是一种带有制度性的恶果,我很抱不平。她是个很有才、很有个性的学生。我之所以能认识她,是因为她当时是我校国政系的学生,“文革”前的本科生。我对她印象很深,当时在上课的时候就听她的同学说她非常有个性。有一次她跟男生打赌,说她要是输了可以剃光头,后来她输了,真的剃了光头。在她去世后,她的同事和挚友刘志琴教授写悼文《哀哉,吴廷嘉!》以悼念挚友。志琴洒泪而言:“她走了。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当医生宣布她患绝症,并多次做了处理后事的准备后,她却又奇迹般地多活了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病痛中写下百万字的著作。这是上帝对她的不公!这样一个如牛负重的赤子,不论成家立业、著书立说,甚或在公益活动中,她都历经坎坷、饱尝艰辛,直到撒手人寰。这是我初闻噩耗后的第一感觉。这个感觉是揪心还是解脱,是沉重还是松一口气,说不清道不明,只是直觉地感到,她正当如日中天的年华,有千万个理由活下去……但看到她辗转病榻的痛苦和治疗无望,宁愿她少受些折磨,因为她活得实在是太累了,我只能祈求上帝赐她最后的安宁。”这是我从志琴长长的悼文中摘取的一小段。我书里采用的是戴逸老师在文集里写吴廷嘉的那段,那也是很感人的。戴老师说,她很有才又很爱管闲事,去帮这个,去帮那个,就是现在的志愿者精神,可是她是一身病痛,有三个孩子(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儿子),实际上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要用现在的语言和眼光来看吴廷嘉,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分子。我写吴廷嘉时引用了她的导师和挚友对她的怀念,不是简单地叙述她的故事,而是要说她的率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专业,喜欢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她有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她突破了过去阶级斗争给予人的思想框框,她在想问题的方式上和大家是不一样的,她视野很开阔、很会想问题。
  另外,你们会看到,我用一章来写女性、讲性别。性别在原点上是平等的,没有后来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我要来证明的是男女平等。我花了比较多的工夫写了王尔德的《莎乐美》。为什么写《莎乐美》?那个剧最后的结尾是悲剧性的。那是唯美主义的写作,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凡是理想主义的、唯美的,就是自由的。审美的核心追求是人的精神上的自由。在生活中,说这个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对自由精神的刻骨追求。有了这种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有“死不回头”的风骨,才能不受那么多框架的束缚。我当时花了很多工夫来写《莎乐美》,就是要张扬一种追求自由的本性。我想可能有的人会说,沙老师的书里面写东写西写南写北,但实际上我这样写,都是想表达一个主题思想:“追求自由”是一种天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自述与简谱
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
沙莲香教授学术简谱

第二编 对白与独白
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30年
——沙莲香教授访谈录
探索中国民族性的变迁轨迹

第三编 探索与发现
充满人文情怀的学问之旅
——《中国民族性(一)》再读有感
重读《中国民族性(二)》
重读《中国民族性(三)》
众声喧哗中重新探问国民素质
——重读《中国人素质研究》有感
重读《中国人素质研究》
文化自觉的践行者
——重读《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
何在:卅年回望《中国人百年》有感
从“茧房”再窥现代青少年社会观念的形塑影响
——以《传播学》一书为解释
促进变革的社会教育:《一个贫困村的变迁——龙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四编 追忆与缅怀
追思沙莲香老师
怀念沙老师
忆沙莲
沙老师的三堂课
老师,来生再见
灿若夏荷,馨芳永续
师恩难忘,风范长存
——怀念敬爱的沙老师
忆恩师
跟随导师做学问亦学做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沙莲香教授的学思追忆
中国妈妈
与沙老师接触的日子点滴
我想活成您的模样
深切怀念恩师沙莲香先生
师恩永念香伴我心
——忆和沙莲香老师二十余载师生情
沙莲香教授提出的“间性思维
忆恩师
记忆不老
——追念恩师沙莲香教授
和老师在一起的一些事
念师恩包容了一颗不安分的心
在中国幸福生活的20多年
谢谢,沙莲香老师
——《中国民族性》翻译后记
未竟约 未了情
——追忆博导沙莲香教授
沙莲香教授与北京奥运
师恩难忘,一生的财富
——追思恩师沙莲香教授
在大灾难面前,研究社会学的人一定要到现场
——2008年6月11日陪同沙老师亲临汶川地震
现场纪实
想念您
人间“至善”的践行者
——怀念恩师沙莲香教授
生命中的那缕光
——写在恩师离世的第113天
为学、为人、为事:沿着老师足迹稳步前行
感怀“103”课堂
行者无疆
——记沙莲香老师
附录 追思沙莲香教授(根据录音整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