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舍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0242
  • 作      者:
    夏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老舍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以20世纪后半期中美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进程中美国主动译入的老舍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翻译文学,尤其是翻译小说这一兼具文学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的文体,与社会和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老舍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将文学翻译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重点探讨中美两国在二战同盟、冷战对峙以及当代竞合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交流动态。《老舍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以老舍小说十种译本的文本细读与翻译策略比较为基础,结合二战之后到冷战终结期间的世界格局与历史事件,同时聚焦历史语境中文学创作与文学交流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大语境中各位初译者个体,考察“语言(译本)、文本类型(文类特征)、个体(译者)、历史(语境)”四者共建的翻译活动场域,从选本、翻译策略及译本影响的必然与偶然并存之中展现翻译活动的全貌及本质。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中国既有世界形象的研究与历史流变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外译主动地输出自身理想的文化形象,其实文化形象塑造只不过是文学翻译的一个方面。阅读翻译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了解他者形象,更是从他者投射到自我,以实现更为深刻的自我认知、精神慰藉与提升。20世纪中后期,美国主动译入老舍的长篇小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到冷战之间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译者们除了对小说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各类主题进行挖掘与阐释,也注意到老舍长篇小说中缩微的中国文化百科与现实纪实,因此老舍《骆驼祥子》《离婚》《猫城记》《二马》这四部小说的初译本带有更多的“非文学”因素,英译活动牵涉更多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呈现更为复杂的面貌,与翻译发起者“塑造他者”的初衷相比,这一系列的翻译活动更是读者带着“为我所用”的目的,在译本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或是认知的提升。
  本书以20世纪中后期中美关系变迁与文化交流进程中,美国对老舍长篇小说的主动译入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解析翻译文学,尤其是翻译小说这一类兼具文学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的文本,与社会和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将文学翻译活动还原到其发生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聚焦中美两国在二战同盟、冷战对峙以及战后文化竞合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交流动态,以老舍小说十种译本的文本细读与翻译策略比较为基础,结合二战之后到冷战终结期间的世界格局与历史事件,同时聚焦历史语境中文学创作与文学交流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大语境中各位初译者个体,考察“语言(译本)、文本类型(文类特征)、个体(译者)、历史(语境)”四者共建的翻译活动场域,从选本、翻译策略及译本影响的必然与偶然并存之中展现翻译活动的全貌及本质。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译出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突破当前中国文学译出“困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书从历史人文观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比较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研究美国在二战后主动译入老舍小说这一典型历史案例,深入探讨影响与干预译本价值实现的路径,从而为我国对外文化传译战略制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接受语社会主动译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案例,了解译本的价值实现过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制定策略提供参考路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多年来学术界偏重对外来文学的译入研究,对我国文学作品的译出研究显得不足,尤其是对接受语社会主动引进中国现代小说的案例更是少有关注。面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重大命题,国内学界的研究分两类:①立足本土,选择*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有组织地译出;②研究如何资助推广中国文化的活动。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是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学外译与推广一直受到政府关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立与制定各类大型译出与传播项目及计划,中国文学作品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但与投入力度与推出数量相比,译本的传播和接受的成效不容乐观。其一,就销量与阅读量而言,译出的作家不少,只是销量并不多。有学者发现,英美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供借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作品不多,且借阅量也相对较少;其二,就影响与评价而言,海外购买中国图书的群体主要是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其次是图书馆和院校等学术机构,普通外国读者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尚未真正深入目标国家的普通读者群体。尽管许多海外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但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大多局限于学术圈,未能真正走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一厢情愿”的困境,其传播进程也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缺乏与目标读者群体的深度互动与共鸣,具体表现在:①对接受环境的研究和考察不够;②文本遴选以国内评价为参考坐标;③翻译策略的原文本导向;④传统传播渠道的局限;⑤对接受效果的评估不够理性科学。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并在本书研究中充分关注:*先,开展国外主动译入中国文学作品的案例研究,包括动机、译者、渠道、效果等方面,为我国对外文学传译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其次,研究国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外交等引发的思想潮流变化。社会思潮的变化,会引发对文学作品新的需求转向,及时捕捉这些新的动向,对制定针对性的文本遴选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其意识形态与诗学并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英译研究的现实价值。除了语言转换,翻译研究更应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更为接近世界文学的主流,可以与现代西方文学进行对话。*先,比起典籍英译,现代文学作品英译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更为紧密,更具现实的研究价值,但成果数远远低于典籍英译研究。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研究中的相当一部分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其次,现代文学英译的宏观研究集中于比较文学和汉学研究领域,虽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但忽略翻译过程本身,导致历史宏大叙事/文学理论与译本本身相脱节,难以彰显翻译在现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小说的文学性与意识形态并存,是翻译发起者与大众读者对文本关注点各有侧重的前提。翻译发起者,包括政府与书商更多关注原著意识形态等客观事实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而大众读者更多关注译著文学性及其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映射与影响。二战后美国对老舍小说的译介,既体现了官方通过“共情”或“疏离”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政治形象的塑造意图,也反映了读者在译作的文学性中寻求心灵慰藉与信息解读的深层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实践,也是读者通过阅读进行自我疗愈、深化对自我与世界认知的重要途径。接受语社会对翻译文学的阅读体验*终是自我指向与精神契合,他者指向的形象及信息获取仅仅是翻译活动的官方初衷。*后,小说篇幅较长,一以贯之的翻译策略和其间多重翻译方法的复合运用,都离不开细致全面的译本比对研读。以此为中心,扩展翻译活动所处的历史社会语境,才能全面与深入地呈现翻译活动:文本选择、翻译过程的策略运用以及译本的接受与影响。老舍小说英译涉及的翻译策略既包括一以贯之的深度翻译与阐释翻译,也包括其间穿插的直译与归化翻译。翻译策略的复杂性更需要结合广泛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来进行阐释与理解,也更能够得出新的结论。
  第三,现代文学的英译研究不仅可以为英译作品的传播效果提供资料参考,还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大限度地体现了翻译研究与单纯历史研究的范式与学科定位差异所在,翻译研究的根本定位是翻译学科,其目的是揭示翻译活动与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翻译学的目标是找寻*能说明翻译本质、*能阐释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①本书做到译本细致研读,全面考察译者翻译策略,呈现翻译过程全貌。文学翻译史研究不仅是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更是需要扎实的译本研读,靠的不是历史研究中随机抽取几个术语,而是从头至尾的细致研读;②本书聚焦翻译活动*核心的翻译过程,植根于翻译学科的本体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考察翻译活动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作用;③本书为文学翻译史研究,自始至终不放弃对研究对象文学性的考量,以及对文学理论与文学交流本身特殊性的考量;④本书虽是文学翻译研究,但也尽可能扩大了翻译活动所处的历史语境与社会语境,史料研读囊括了中美外交关系、出版业、文学活动的发展与趋向、社会文化思潮等等;⑤文学翻译史研究需要建立具有广度与深度的研究视角,因此本书不仅研读运用了相关的翻译理论,还运用了文学、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相比之下,历史研究一般只考察与翻译过程相关的周边活动,如译本种类和数量、文本选择兼或译本影响,或者译者本人,忽视译本整本全面细致阅读或者翻译策略本体,更为近期的历史研究虽以个别专有名词或术语译名为出发点,撷取译例,但极易造成对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以偏概全;历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决定了对翻译过程的忽略,导致研究视角、深度与发现结论偏离翻译研究本体,以史料开始,以史料结束;历史研究对文学翻译活动的考察不会顾及文学性本身,研究方法与视角与非文学文本无异,无法呈现文学翻译活动的特殊性所在。
  第二章 中国小说英译:从古典走向现代
  中西方小说在文学渊源、发生学、叙事方式等方面各富特征,但均具有写实叙事性、虚构性、散文性和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国小说从古典主义向现实主义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这四个方面的共性,是中西方小说彼此交流与翻译的基石,也是产生世界性文学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小说家的前提。同时,小说这四个方面的共性,也决定了小说翻译区别于其他文体文学作品翻译,在中西文学交流史上,小说翻译不仅是文学交流的桥梁,小说的写实叙事性更是决定了小说翻译担当了文化交流甚至政治对话的重任,成为了解彼此生活习俗、精神面貌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窗口。艾弗拉姆 诺姆 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接受《乔姆斯基读本》(The Chomsky Reader)的编者詹姆斯 佩克(James Peck)采访时,被问及他曾说过的一个观点,即文学比相关科学研究更能深入洞悉完整的人性,他表示这是肯定的,并举例说在幼年时读过的Rickshaw Boy(《骆驼祥子》英译本)对他影响深远,且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和中国革命的看法。
  **节 小说的特征与小说翻译的特殊性
  一、小说的写实叙事性、散文性与翻译的镜像作用
  写实叙事性是小说的根本特性。“小说是用语言*折地表现世相人生的艺术。小说*少公式化语言,能够自由自在地再现生活、表现人生、抒发感情。”就表现方法而言,中西长篇小说均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也就是以忠于某种生活现实的细节,去构筑一个想象中的世界。长篇小说这一文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企图在故事中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个世界符合读者思想上的、阅历上的或感受上的体验,而且它即使不完全为读者所熟悉,也还是真实可信的。
  无论是中国小说被西方世界选译,还是我们选译西方小说,除了鉴于对对方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市场的了解来确定选择哪个阶段的作品以及哪位小说家的作品,还会关注从这些小说中能透视关于对方的哪些现实状况。换言之,一本小说就是一个窗口、一个镜像,通过它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长相。然而,小说又不同于新闻采写与纪实文学,它同时具有的散文性又给人们在了解对方“长相”的同时带来文学滋养与思想提升。王安忆说:“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铸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让-皮埃尔 阿贝尔 雷慕沙(Jean-Pierre Abel Rémusat)在《玉娇梨》(Iu-Kiao-Li,ou Les Deux Cousins)译序中写道:作者在现实环境的启发下,去描绘那些还未曾走远的历史 我们则有权要求其具备与现实的相似性, 许多严肃的思想家认为,这一特征正是风俗小说真正的价值。由于中国小说家力图描绘的理想模式和接受它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它能让人看到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了解难以深入了解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这是旅行家的游记和传教士的著述无法替代的。
  同时,不同于新闻纪实文体,小说在写实的同时总是探讨人生更为深刻的问题。浦安迪(Andrew H.Plaks)认为,小说家在试图忠实地描绘或令人信服地构造一个细节充实的完整世界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更为深刻的难题,他迟早要陷入一种矛盾,即客观现实须借观察那个现实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此*终就离不开一个主观的、相对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点,长篇小说总是从现实出发,转而探索人生难以捕捉的方面,或下意识的诡谲无常的方面。西方如此,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小说中所探讨的人生难题,在很多时候都是人类共通的话题,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第二章 中国小说英译:从古典走向现代 5
**节 小说的特征与小说翻译的特殊性 5
第二节 小说翻译与镜像中国 10
第三章 美国译入老舍小说概述 17
**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英译肇端 17
第二节 西方与美国译入老舍小说概述 19
第四章 社会心理创伤与小说译本的慰藉 47
**节 东方文化形象转变初期 47
第二节 文本价值与社会思潮 52
第三节 相互矛盾的翻译手法交杂使用 58
第五章 文化震荡与译本赋予的心理缓适 76
**节 文本选择中的取与舍 76
第二节 文化归化与译本重建 84
第六章 “无知的帷幕”与小说译本的信息递解 89
**节 “无知的帷幕”与信息获取方式 89
第二节 中国研究与《猫城记》的两次英译 96
第三节 初译本的主题偏离与文学变形 98
第七章 “文明的冲突”与小说译本的人性文化观启示 108
**节 美国对中欧文化交锋的关注 109
第二节 主题、写作手法与西方读者阅读前见的契合 111
第三节 选本初衷与译本成品的偏差:译者的美国腔和学究气 117
参考文献 122
附录 老舍作品英译“文化翻译”译例选编 1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