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法学的边沿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63669
  • 作      者:
    杜宇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杜宇
----------------------------
杜宇,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长期专注于刑法方法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互动、刑事和解、刑事习惯法的研究。已在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本。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与上海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人文社科类)等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70篇。据统计(见《中国法学的实力格局》),在刑法学界中青年学者中,论文被CSSCI引证数居全国前列(第5位)。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的法学学科排行榜(2017、2020)。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4)、上海市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2023)等省部级学术奖励8次。主持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精品案例课堂(2024)。入选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2014—2015)、上海市曙光学者(2013)、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16)。相关资政成果获中央主要领导、政治局委员正面批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系作者20余年刑法学研究的结晶,本书从刑法渊源、刑法体系与刑法方法三个层面,致力于拓展刑法学研究的版图并突破既有的研究边界。其理论旨趣在于,对主流叙事保持适度警惕,并不断尝试从边缘地带反思、挑战和修正主流叙事,以推动刑法学知识与理论的发展。
具体而言:(1)在渊源篇中,对罪刑法定主义的下位原则“排斥习惯法”加以全面反思,对习惯法作为间接渊源的刑法地位予以重新定位,并从构成要件解释、违法与责任判断等层面拓展了习惯法的价值。(2)在体系篇中,主要从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的双重视角,丰富了刑法体系论的研究。就内部体系而言,提出“功能违法论”这一原创性理论。这一理论在违法论阶层推进了功能化体系的贯彻,也促进了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在违法论上的自主建构。就外部体系而言,本书对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体系的关系、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的关系、刑事和解与刑事诉讼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讨论。(3)在方法篇中,着重讨论了刑法学界并不熟悉的类型思维。毫无疑问,在刑法学界,概念思维是更令人尊崇的思维方式,类型思维的价值并非被充分发掘。本书中,我们对类型思维的立法论与解释论意义予以开拓,并从这一思维出发重新反思和阐释了刑法的类推禁止原则。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渊源
第一章 民刑领域习惯法演进的比较观察
一、习惯法的起源与早期调控
二、民事领域中习惯法的近现代展开
三、刑事领域中习惯法的近现代展开
四、合流与分化:习惯法沿革的比较观察
第二章 中国刑事立法中的习惯法
一、研究方法
二、检索结果
三、阐释分析
四、效度强化
第三章 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习惯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地方习惯法的生机
三、民族习惯法的活力
四、习惯法实践的类型化整理
第四章 习惯法的刑法机能释放
一、习惯法的机能释放与罪刑法定主义框架
二、间接法源
三、构成要件解释的参照
四、违法性判断的参照
五、有责性判断的参照
六、量刑的参照
第二编 体系
第五章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阶层关系
一、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一体化趋向
二、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区分的必要性
三、余论: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关系处理中残留的问题
第六章 法益修复与功能违法论
一、法益修复在违法论中的内化
二、功能违法论的提出
三、功能违法论的内部脉络
四、功能违法论的外部关联
五、结论
第七章 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
一、犯罪构成的功能拓展
二、犯罪构成与待证对象的形成
三、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四、犯罪构成与举证顺序的确定
五、犯罪构成与证明标准的区分
六、结语
第八章 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
一、传统刑事责任论的危机与转机
二、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刑事和解的责任观
三、刑事责任方式的扩展:从刑罚、保安处分到刑事和解
四、刑事责任目的的重塑:从惩罚、预防到恢复
五、结语:迈向多元而能动的刑事责任观
第九章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的比较
一、何谓司法?
二、司法观的“交战”:八组关系的互动显现
三、结语:比较研究是一种错误?
第十章 刑事和解与刑事诉讼体制的关系
一、决定与合意: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的不同性格
二、替代、平行抑或整合:两种机制间的结构性安排
三、排异与统合:整合中的双重困境
四、孰主孰次:整合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编 方法
第十一章 作为刑法之独立思维形式的类型
一、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
二、类型的语义发展
三、类型的思维特征
四、类型的逻辑结构
五、类型与概念的基本关系
第十二章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
一、为什么要关注刑法规范的形成?
二、为什么要以类型建构为视角?
三、事实类型的发现
四、规范类型的构建
五、规范类型的补充
六、规范类型的检验
第十三章 基于类型思维的刑法解释
一、概念式的涵摄思路
二、类型式的归类思路
三、“合类型性解释”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章 刑法上“类推禁止”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类推禁止”如何可能?
二、“可能的文义范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解释与类推的交织:对几种法律解释方法的追问
四、问题的重新提出:“允许的类推”与“禁止的类推”
五、界限的难题:取道于“犯罪类型”与法律论证
第十五章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目的论解释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以目的论解释为管道的政策考量
三、刑事政策对目的论解释的影响
四、以刑事政策为导向的目的论解释的控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