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官释明:从独白走向沟通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651294
  • 作      者:
    陈琳
  • 出 版 社 :
    中国法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令人眼前一亮的书!“如我在诉”的法官视角,从独白转向沟通的法官行动,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本书融贯了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阐明了法官释明的程序法理,彰显了诉审商谈主义的民事诉讼方法论的超凡魅力。
——肖建国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官释明制度研究是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该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本书作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释明制度的规范和适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重塑了释明制度的逻辑体系和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释明的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设计。总体而言,本书既有对基本理论的探索,又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是关于释明制度研究的佳作。
——纪格非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司法制度正在经历来自思想理念层面的深刻变革,随着司法公正的内涵不断完善,法院与社会、法官与当事人的关系都将重新定位。在这一背景下,释明权的行使成为司法公正的关键一环。本书是近年来释明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对于释明权的正当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极具洞见的优化方案,必将成为释明权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杨贝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判决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琳,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现在北京法院工作,先后从事民事审判、新闻宣传、审判研究、审判管理等工作。曾参与编写法学专著1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案例分析20余篇。从事司法改革、审判管理相关研究,主笔的调研课题多次在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评选中获一等奖。近年来,深入研究法官释明权,2篇主题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官释明权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从对抗走向沟通的产物,为法官与当事人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于促进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以法官释明权制度为研究对象,紧扣“为何释明”“如何释明”“释明什么”三个基本命题展开阐述和论证。在比较法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为我国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法官释明权规范体系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法官释明权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法官释明权的含义/003

一、法官释明权的概念/003

二、法官释明权的特征/009

第二节  法官释明权的性质/011

一、权力说与义务说之争/011

二、法官释明权的性质分层/014

第三节  法官释明权的基本类型/015

一、消极释明和积极释明/015

二、事实释明和法律观点释明/016

三、辩论主义领域的释明和处分权主义领域的释明/017

四、不同事项的释明/018

五、不同诉讼阶段的释明/019

 

第二章  法官释明权的正当性基础

第一节  制度基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023

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概述/024

二、法官释明权的弥合作用/027

第二节  法哲学基础:法律商谈理论/032

一、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上的法律商谈理论/032

二、法官释明权的商谈内核解读/035

第三节  价值基础: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042

一、以实现实质正义为终极目标/042

二、以实现程序正义为基本准则/050

第三章  法官释明权的制度沿革与制度内容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释明权制度沿革/058

一、德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历史沿革/058

二、日本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历史沿革/061

三、法国法官释明权制度的历史沿革/063

第二节  法官释明权的适用范围/065

一、适用范围遵循的基本原则/066

二、适用范围的具体适用情形/069

第三节  法官释明权的适用方式/085

一、适用方式的基本特征/085

二、适用方式的主要类型/087

第四节  法官释明权的程序保障机制/088

一、法官释明权的约束机制/088

二、法官释明权的配套机制/092

 

第四章  我国法官释明权规范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初步具备释明的正当性基础/097

一、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尊重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097

二、诉讼真实观回归案件真实/099

三、区分程序当事人与适格当事人/100

四、防止法官突袭裁判开始受到重视/101

五、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逐渐成为主流/102

第二节  我国法官释明权规范的运行现状/104

一、我国法官释明权适用的制度现状/104

二、我国法官释明权适用的主要裁判观点/139

第三节  我国法官释明权适用的问题分析/165

一、释明规则之间逻辑基础不统一/166

二、法官释明权规范的非约束性/170

三、举证释明的形式化/173

四、诉讼主体改变的单向性/176

五、法官法律观点的单向输出/178

 

第五章  我国法官释明权规范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我国法官释明权规范的逻辑基础/185

一、建立法官释明的目的体系/185

二、确立法官释明权规范的基本原则/189

第二节  我国权利主张释明的制度完善/195

一、诉讼标的理论的发展演进/196

二、权利主张释明的适用规范/198

第三节  我国事实证据释明的制度完善/211

一、法律要件事实的核心地位/211

二、事实证据释明的适用规范/213

第四节  我国诉讼主体释明的制度完善/221

一、诉讼主体释明的基本内涵/221

二、诉讼主体释明的适用规范/223

第五节  我国法律观点释明的制度完善/232

一、法律观点释明的立法根据/232

二、法律观点释明的适用规范/234

第六节  我国法官释明权规范的程序保障机制/240

一、法官释明权规范的约束机制/240

二、法官释明权规范的配套机制/245

 

主要参考文献/2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