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一、中西之辩语境下的人我之辩
二、古今之辩语境下的人我之辩
三、术道之辩语境下的人我之辩
上篇
第1章 人己之辩中“他者”的伦理境遇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己合一之道
1. 儒家对“他者”的仁义说
2. 墨家对“他者”的兼爱说
3. 佛家对“他者”的布施心
二、西方利己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超越
1. 超越利己主义对“己”的执念
2. 批判自私基因论对“他者”的漠视
三、人己合一之道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笃行立德树人的理念
2. 利他主义德性的涵养
3. 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四、小结
第2章 群己之辩中“他者”的伦理境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群己合一观
1. 儒家的群己观
2. 墨家的群己观
3. 道家的群己观
二、西方群己观的批判性超越
1. 群己关系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剖析
2. 个人本位主义的需要观、利益观、价值观批判
三、中华群己合一传统的现代价值发掘
1. 新集体主义的弘扬
2. 群己合一之道的当代传承
3.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
四、小结
第3章 身心之辩中“他者”的伦理境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身心合一之道
1. 身心、欲理之辩中的儒家传统
2. 身心、欲理之辩中的道家传统
3. 身心、欲理之辩中的佛家传统
二、西方欲望论的批判与超越
1. 非理性主义视阈下的西方欲望论
2. 西方欲望论的困境与出路
三、传统身心合一之道价值的现代发掘
1. 廓清财富主义、消费主义的迷障
2. 身心、欲理之辩中道德理性的回归
3. 倡导超越物欲之上的幸福观
四、小结
第4章 天人之辩中“他者”的伦理境遇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1.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2. 儒家“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
二、天人之辩中的西方文化批判
1. 天人之辩中的二元论立场剖析
2. 西方的“生态资本主义”批判
三、中华天人合一传统的现代价值发掘
1. 天人观上的消费主义批判
2. 自然观上价值理性的回归
3.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构筑
四、小结
下篇
第5章 善恶之辩视阈下的“他者”伦理境遇
一、传统文化在善恶之辩中的殊途同归
1. 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
2. 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3. 性无善恶论与性有善有恶论
二、比较文化视阈下的西方性恶论观点剖析
1. “善”对“恶”的无奈
2. “经济人”对“道德人”的主宰
三、古代善恶之辩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以德服人的治理之道
2. 尚德、尚贤、尚善的用人之道
3. “致良知”的善良本心唤醒
四、小结
第6章 义利之辩视阈下的“他者”伦理境遇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利合一之道
1. “义在利先”的儒家义利观
2. “义即利”的墨家义利观
3. “正义谋利”的启蒙学者义利观
二、西方“利润最大化”法则的剖析与超越
1. “利润最大化”法则的道义约束
2. 制约“利润最大化”的法治主义路径超越
三、古代义利之辩传统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合理利益主义的倡导
2. “尚义”优于“谋利”的理想主义追求
四、小结
第7章 有无之辩语境下的“他者”伦理境遇
一、有无之辩中的中国传统智慧
1. 儒家的“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2.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
3. 佛家的“无念为宗”
二、西方意志主义传统的剖析与批判
1. 意志主义在有无之辩中的偏颇
2. 意志主义思潮对中国之负面影响的清除
三、古代有无之辩传统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生成有所不为的理智力
2. 培植必要的敬畏之心
四、小结
第8章 心物之辩视阈下的“他者”伦理境遇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乐道”传统
1. 儒家把快乐理解为美德的守持
2. 道家认为快乐是崇尚自然
3. 佛家以拥有空观的境界为快乐
二、中西哲学心物之辩传统的批判与超越
1. 古代心物观传统的批判性继承
2. 西方心物观的合理汲取与批判性超越
三、古代心物之辩传统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德性主义立场的回归
2. 自然主义立场的坚守
3. 非物欲主义立场的确立
四、小结
第9章 生死之辩视阈下的“他者”伦理境遇
一、中西文化传统在生死之辩中的比较分析
1. 中国古代生死观中的不朽说
2. 西方生死观中的灵魂不灭说
二、作为“不朽”之实现路径的“践形”说
1. “践形”说中彰显的中国文化特色
2. 在践形中实现“不朽”的人生
三、古代生死之辩传统内蕴的现代价值发掘
1. 为“他者”而献身是超越生死的精神底色
2. 以献身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的实现
四、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