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维艰》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哲学通俗读物。本书借助古今哲学、小说等多领域知识及作者自身经历,探讨人类面对生活苦难的应对之道。全书涵盖病痛、孤独、悲伤、失败、不义、荒谬、希望等多个主题,全面剖析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众多知名作家盛赞本书,如丹尼尔·平克、路易斯·梅南等,称赞它聪明得体、内容丰富,能改变人们对失败、悲伤等的思考方式,展示了哲学帮助人们经受生活风暴、活出真实生活的力量。
这是一本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的哲学指南。基兰·塞蒂亚开篇即指出,现代社会常常强调“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实际生活中痛苦、失败、孤独、不公和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避免。
但是基兰·塞蒂亚相信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从个人创伤到世界的不公正和荒谬,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艰难人生的导航地图。本书幽默风趣又平易近人,指导我们如何应对痛苦和结交新朋友,如何优雅地哀悼失去的人,如何面对不公、接受失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
《人生维艰》并非提供“解决问题”的速成方案,而是借助古今哲学、小说、历史、回忆录、电影、喜剧、社会科学以及作者自己经历的故事,探讨人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并通过哲学思想找到应对之道。
第一章 病痛
你永远也不会忘却医生宣告放弃的时刻。他们表示已经竭尽所能——没有进一步的检查可做,也没有任何治疗方案可选——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27岁那年,饱受慢性疼痛折磨的我,就亲身经历了这一幕,而这也是大多数人在未来某刻都将经历的,或许是落下残疾,或许最终致命。身体的脆弱性是人的境况的一部分。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去看了什么电影,但记得去的是匹兹堡市郊的一家旧艺术影院,名为橡树(The Oaks)。那时,身体侧边一阵刺痛,随即尿意席卷而来,在上完卫生间后稍有改善,可腹股沟像被带子捆住一般紧紧绷着。数小时后,凌晨一两点,疼痛化为一阵尿意将我憋醒,我便又去了趟卫生间,但就像在做噩梦一样,排尿并没有带来好转。紧绷感仍未消减,丝毫不受身体反馈调节的影响。躺在卫生间的地板上,我失眠了一宿,失眠到产生幻觉,其间不时地起身小便,徒劳地尝试按下身体发出的警铃。
第二天,我学聪明了,去看了初级保健医生。他猜测是尿路感染,给我开了一个疗程的抗生素。可反馈的检测结果为阴性,针对复杂情况的检测结果也一样,而疼痛未见好转。自那时起,时间线渐渐模糊,因为我记性本就不好,再加上十一年后,我离开匹兹堡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尝试将病例一并迁移,可医疗体制未能让我如愿。
不过,故事的主干部分始终令人难忘。我先是做了尿流动力学检查,医生给我插上导尿管,让我饮入一大桶液体并尿入一台机器,它能测量流速、流量和机能。一切正常,接着又做了膀胱镜检查,一位瞧着才十几岁的泌尿科医生,往我的尿道里伸入了一个老式膀胱镜,让人联想到收音机的伸缩天线,伸入的过程中,痛苦令人难以忍受且逐渐增强。我明显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检测结果依然是阴性:无临床意义;膀胱内部及边缘无可见病变或感染。此结果一出,那些医生护士就把我忘却了,想必是诊所一整个上午都忙得不可开交。我小心翼翼地整理好衣物,好不容易才走出诊所,又沿着福布斯大街(Forbes Avenue)一路蹒跚,回到了工作所在的匹兹堡大学学习大教堂(Cathedral of Learning)。这栋哥特式摩天大楼看着令人哭笑不得,如同一根肿胀的生殖器在我眼前拔地而起,而血液已慢慢从我的身体流出,渗在了内裤上。
离开匹兹堡前,我咨询了另一位泌尿科医生。不过那时,对于“自己的种种症状”,我早已习以为常——身体不适也能安然入睡。疼痛导致的嗡鸣时有时无,我将它视作背景噪声,与它一同生活。这位医生让我坚持下去。“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紧绷感,”他回答道,“它似乎并没有特定的成因,而不幸的是并不少见,可以的话,就当它不存在吧。”为了帮助睡眠,他给我开了小剂量的加巴喷丁,一种抗惊厥、治疗神经疼痛的药物,然后便送我离开。它是不是安慰剂,我到现在也无法确定,似乎具有药效,只是并不明显,所以没过几年,我便不再服用。
就这样,差不多十三年过去了,诊断无果,治疗无方。我尽可能忽视疼痛,在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余,如履薄冰地忍受着不时加剧的病痛。其一旦加剧,不但严重妨碍睡眠,日常生活也会大受影响,而另一边,家里人也各有各的难处。2008年,我的岳母确诊为卵巢癌三期,她是著名作家、批评家苏珊·古芭(Susan Gubar),与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一同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并在这部女性主义经典著作中问道:“笔是男性生殖器的隐喻吗?”出于作家的本能,她将病痛付之于笔,以残酷的精确笔触描写了治疗过程:先是摘除大块肿瘤的“减瘤”手术,过程非常曲折,接着又做了化疗,强忍着疼痛插入导管,又未能避免术后感染及随之而来的回肠造口术。在《一个残缺女人的回忆录》(Memoir of a Debulked Woman)中,她列举了一系列与疾病斗争的作家和艺术家,包括对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致敬,伍尔夫在《论罹病》一文中抨击了文学在病痛主题上的沉默。不过,伍尔夫还是太过得体了,在“鬼门关”(“Meeting the Devil”)一文中,小说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在回忆自己的残酷手术经历时就讽刺道:“她(指伍尔夫)可能连肠子也没有,书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而对于伍尔夫的遗漏之处,苏珊在全书中袒露无遗:她直白地描写了在减瘤手术中切除了30厘米的肠道后大便的狼狈;害怕在众目睽睽之下全身沾满排遗物的神情;因导管失效而与“病痛之床”(bed of pain)连体十七天;一点一点从造瘘术后的创口滴落的排遗物;因癌症本身及接受治疗而持续丧失行动能力。“做完最后一次化疗后,过去半年多了,”她写道,“我的双脚仍动弹不得,稍微多站几分钟就觉得又疼又累。”可即便如此,她终究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活了下来,多亏试验的药物在第三次化疗失败的时候奏效了。
与此同时,她的女儿玛拉(Marah),也就是我的妻子,左侧卵巢长有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就是能长出牙齿和头发的一类囊肿——必须做手术切除。玛拉由于遗传了岳母的
第一章 病痛
第二章 孤独
第三章 悲伤
第四章 失败
第五章 不义
第六章 荒谬
第七章 希望
致谢
基兰·塞蒂亚撰写了一本
终极苦难手册。他阐明了
为什么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以及为什么要直面现实
,而非坚持简单的幸福观
念。这才是过上幸福生活
的唯一途径。
——丹尼尔·平克
(Daniel H.Pink)《后悔
的力量》作者
在亚里士多德、维特根
斯坦、西蒙娜·威尔、陀思
妥耶夫斯基、艾米丽·迪金
森以及“土拨鼠日”中寻找智
慧。本书能够指导我们如
何充分利用我们手中的牌
。
——路易斯·梅南
(Louis Menand)《形而
上学俱乐部》作者
聪明得体,内容丰富,
思路清晰——《人生维艰
》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性
的作品。它改变了我对失
败、悲伤以及失去的思考
方式。
——吉姆·霍尔特(Jim
Holt)《世界为何存在》
作者
基兰·塞蒂亚的洞察力令
人惊叹,他的同情心绵延
不断。任何负重于生活磨
难的人都必须读这本书—
—必须读它。
——丽贝卡·戈尔茨坦(
Rebecca Goldstein)《谷
歌时代的柏拉图》作者
本书雄辩、动人、诙谐
,它展示了哲学的力量,
能够帮助我们经受住人类
的风暴——它不是用精炼
深奥的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是
告诉我们要活出最好、最
真实的生活。
——奥利弗·伯克曼
(Oliver Burkeman)《四
千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