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哲学内在方法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376646
  • 作      者:
    宋志明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治学心得,在总结前人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史的内在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和深度诠释,对借用外来的方法剪裁中国哲学史内容进行了驳斥。全书共分六个章节,从“内在方法初探”到“具体做法”,架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广大哲学爱好者和学习研究者阅读,是一本难得的经典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宋志明,1947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现代中国哲学思潮》、《熊十力评传》、《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研究》、《中华儒学源流》、《陈献章》等;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中国哲学史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西方近代,即17世纪中叶,科学纷纷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哲学也随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即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出于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开始有人编纂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随着哲学学科化而出现,也是一门新兴学科。西方近代哲学家往往借助讲哲学史的方式,讲自己创立的哲学,有“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说法。例如,黑格尔讲《哲学史讲演录》,其实就是讲他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史的作者即便不是黑格尔那样的原创型哲学家,也是经过系统哲学训练、有哲学学养的哲学人。
  在中国,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西方晚了三百余年。哲学学科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几乎同时诞生。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di一个哲学系,其中设立中国哲学门,指的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从那时算起,中国哲学史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这段百年多的历史区间,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di一个阶段为1949年以前,中国哲学史学科初步建立,初创者遵循由内容到方法的路子,自发地健康地发展。第二个阶段为从1949年到1978年,教条主义者掌握话语权,崇拜外在方法,强行推广两军对战,使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落入低谷。第三个阶段为1978年以后,逐渐走出教条主义迷雾,回归内在方法,迎来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春天,中国哲学史事业开始重振。总的来看,呈现出马鞍形轨迹。首先让我们从回顾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建谈起。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哲学内在方法》: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所说的“天”,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气层,而是指世界总体,其中包括地,也包括人,跟现代的哲学范畴“世界”或“宇宙”意思一样。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代表了我们先哲在宇宙观方面的基本态度。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生也是动态的过程,乃是宇宙大过程中的小过程。
  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家提问题的方式就同古希腊哲学家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他们首先把世界总体作为判断的对象,把世界处理成一幅静态的画面,看成“有”(存在);然后从“有”(存在)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且采取了分析的进路。他们对作为存在的世界总体加以分析,寻找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开启了西方哲学重分析的思想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世界怎么样?”他们首先把世界总体作为描述的场景,把世界看成动态的过程;然后从“生”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且采取了综合的进路,概述世界的总体特征;实际上,人只能对有限的事物才能做出“它是什么”的全称判断,而世界是无限的(用中国哲学的术语说叫作“未济”),对于无限的世界,怎么可能做出“它是什么”的全称判断?显然,中国哲学提问题的方式同西方哲学相比,更具有合理性。我们的先哲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孔子曾站在河边,面对奔流的河水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像流水一样,永远处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东西消灭了,新的事物又产生出来。宇宙永远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有的西方哲学家说:“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而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看法,太阳底下总会出现新东西,这叫作“变化日新”。《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日生。”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的精神气质。
  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家从“生”(形成)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由于彼此的思路不同,故所取得的理论思维成果也不一样。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柔性的,有状而无形,唯其如此,它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终极依据;而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是刚性的,犹如硬邦邦的圆球。刚性的原子只是质料因,必须另外寻找动力因;而在中国哲学中,气既是万物的质料因,又是万物的动力因,不必另外寻找动力因。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乃是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
  在西方哲学中,世界观和人生观通常是分开来讲的。许多西方哲学家讲完世界观问题,获得知识性的满足以后,不再引申到人生观问题,或者另外单讲人生观问题。中国哲学不这样处理。在中国哲学中,将世界观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讲,讲究天人合一。在《周易·乾卦·象传》中,第一句话“天行健”讲的是世界观问题,表述的是对世界总体的理解;第二句话“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人生观问题,一下子就从世界观问题联系到人生观问题,告诉你应当怎样做人。那就是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君子。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哲学教导我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前途毕竟是光明的。按照《易传》的说法,总会有“否极泰来”的那一天。《易传》在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序时指出,易经之所以把“未济”卦放在最后,就是表明发展、生化的无限性,帮助人们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灯。这种自强不息、尚健尚动、奋发进取的意识,无疑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发展、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它帮助中华民族渡过一道道难关,坚忍不拔地向着光明的未来迈进,使人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自强不息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精神鼓舞、精神力量,尤其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能帮助人树立自信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着光明的前景行进。
  自强不息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强不息支撑起中华民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历来受到近现代先进思想家的重视。他们发扬中国哲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洪流。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严峻形势,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未失掉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从未失掉中华民族必定腾飞的坚定信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多次武装斗争,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他“至诚无间百折不回,……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的“百折不回,愈挫愈奋”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发扬。孙中山还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进化论思想结合起来,使之获得近代的理论形态。他认为天下之事并不仅仅是渐进发展着的,有的时候可以打破常规,后来居上。因此,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全能够尽快地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昌盛之地”。他坚信,中国必将会迎来“突驾”“腾飞”的新时代。毛泽东同志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起来,使之获得现代的理论形态,发展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内在方法初探
第一节 从中国学术史到中国哲学史
第二节 纵向进路
一、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二、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第三节 横向进路
一、张岱年的哲学观
二、中国哲学特色论
三、四条新论
四、解释框架
五、进展与遗憾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两军对战
第一节 新语境中更新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运用
二、唯物史观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推广
第二节 两军对战歧途
一、两军对战缘起
二、教条主义实质
第三节 困惑与质疑
一、如何看待唯心主义
二、如何看待主流人物
三、如何继承思想遗产
第四节 灾难性后果
一、“文革”前的危害
二、“文革”中的危害

第三章 新时期的复苏
第一节 走出困境
一、太原会议
二、杭州会议
三、广州会议
第二节 标志性成果
一、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二、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三节 所谓“合法性”危机
一、问题由来
二、意向纠结
三、迷雾澄清

第四章 确立前提
第一节 树立复数哲学观
一、哲学三义
二、哲学三性
……
第五章 找到路径
第六章 具体做法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