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内在方法》: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所说的“天”,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气层,而是指世界总体,其中包括地,也包括人,跟现代的哲学范畴“世界”或“宇宙”意思一样。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代表了我们先哲在宇宙观方面的基本态度。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生也是动态的过程,乃是宇宙大过程中的小过程。
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家提问题的方式就同古希腊哲学家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他们首先把世界总体作为判断的对象,把世界处理成一幅静态的画面,看成“有”(存在);然后从“有”(存在)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且采取了分析的进路。他们对作为存在的世界总体加以分析,寻找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开启了西方哲学重分析的思想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世界怎么样?”他们首先把世界总体作为描述的场景,把世界看成动态的过程;然后从“生”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且采取了综合的进路,概述世界的总体特征;实际上,人只能对有限的事物才能做出“它是什么”的全称判断,而世界是无限的(用中国哲学的术语说叫作“未济”),对于无限的世界,怎么可能做出“它是什么”的全称判断?显然,中国哲学提问题的方式同西方哲学相比,更具有合理性。我们的先哲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孔子曾站在河边,面对奔流的河水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像流水一样,永远处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东西消灭了,新的事物又产生出来。宇宙永远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有的西方哲学家说:“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而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看法,太阳底下总会出现新东西,这叫作“变化日新”。《易传·系辞》上说:“天地之大德日生。”一个“生”字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的精神气质。
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他们的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家从“生”(形成)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考。由于彼此的思路不同,故所取得的理论思维成果也不一样。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柔性的,有状而无形,唯其如此,它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终极依据;而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是刚性的,犹如硬邦邦的圆球。刚性的原子只是质料因,必须另外寻找动力因;而在中国哲学中,气既是万物的质料因,又是万物的动力因,不必另外寻找动力因。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乃是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
在西方哲学中,世界观和人生观通常是分开来讲的。许多西方哲学家讲完世界观问题,获得知识性的满足以后,不再引申到人生观问题,或者另外单讲人生观问题。中国哲学不这样处理。在中国哲学中,将世界观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讲,讲究天人合一。在《周易·乾卦·象传》中,第一句话“天行健”讲的是世界观问题,表述的是对世界总体的理解;第二句话“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人生观问题,一下子就从世界观问题联系到人生观问题,告诉你应当怎样做人。那就是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君子。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也以“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哲学教导我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前途毕竟是光明的。按照《易传》的说法,总会有“否极泰来”的那一天。《易传》在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序时指出,易经之所以把“未济”卦放在最后,就是表明发展、生化的无限性,帮助人们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灯。这种自强不息、尚健尚动、奋发进取的意识,无疑是中国哲学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发展、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它帮助中华民族渡过一道道难关,坚忍不拔地向着光明的未来迈进,使人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自强不息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令人回味无穷,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精神鼓舞、精神力量,尤其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能帮助人树立自信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着光明的前景行进。
自强不息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强不息支撑起中华民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历来受到近现代先进思想家的重视。他们发扬中国哲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洪流。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严峻形势,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未失掉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从未失掉中华民族必定腾飞的坚定信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多次武装斗争,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他“至诚无间百折不回,……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的“百折不回,愈挫愈奋”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发扬。孙中山还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进化论思想结合起来,使之获得近代的理论形态。他认为天下之事并不仅仅是渐进发展着的,有的时候可以打破常规,后来居上。因此,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全能够尽快地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昌盛之地”。他坚信,中国必将会迎来“突驾”“腾飞”的新时代。毛泽东同志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起来,使之获得现代的理论形态,发展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