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少年邓小平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741132
  • 作      者:
    徐鲁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一:知名大奖作家徐鲁专为青少年创作的传记作品,追寻伟人成长足迹,汲取伟人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推荐理由二: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人生方向,将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结合,找准人生坐标。

1.少年邓小平在广安求学期间接触进步思想,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道路,展现青少年确立人生方向的重要性。

2.少年邓小平的故事提示着,真正的成长在于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现实土壤中培育理想之花。

推荐理由三:汲取少年邓小平逆境中的成长智慧,树立坚韧品格,培养责任意识。

15岁独闯法兰西:克服语言障碍坚持学习,工作劳作时积累社会经验,在逆境中迅速适应。面对学业压力和家庭困境,将挫折转化为成长养分的智慧。

推荐理由四:少年邓小平是多维能力的典型,启迪青少年打破文理界限,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跨界思维能力。

1. 留学期间既掌握工业技术,又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符合型人才发展路线。

2. 在施耐德钢铁厂的勤工经历,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社区服务到科技创新皆可实践。

推荐理由五:家国情怀的培养样本。邓小平16岁参与《赤光》杂志编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


展开
作者简介

徐鲁: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1962年出生于山东胶东。中国作家协会第九、第十届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第五、第六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有二十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乡愁与恋歌——徐鲁诗选》,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追寻》《天狼星下》《远山灯火》《爷爷的苹果园》,散文集《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几人相忆在江楼》,人物传记《此生属于祖国》《冰心的故事》《叶圣陶的故事》《陈伯吹的故事》,评论集《三百年的美丽与童真——徐鲁儿童文学论集》《追寻诗歌的黄金时代》,图画书《我的祖国》《红色油纸伞》《冬夜说书人》《远方》,以及《徐鲁文学选集》《徐鲁作品系列》等。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百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韩、日、瑞典、西班牙、阿拉伯等语种。

主要作品:

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乡愁与恋歌——徐鲁诗选》

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追寻》《天狼星下》《远山灯火》《爷爷的苹果园》《小菊的茶山》《青春灯火》

散文集:《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奔腾的春溪》

长篇纪实文学:《万家灯火》《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共和国使命:功勋科学家朱光亚传》《冰心的故事》《叶圣陶的故事》

评论集:《三百年的美丽与童真——徐鲁儿童文学论集》《追寻诗歌的黄金时代》


展开
内容介绍

《少年邓小平》讲述了伟人邓小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求学与成长经历。全书以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精选 32 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将邓小平少年时代的成长关键一一讲述,向小读者展现了一代伟人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早年所留下的曲折而坚实的生命脚印,以及追求真理的串串足迹。《少年邓小平》是“少年伟人”系列之一,本系列是培养青少年读者爱国主义精神的优质读本,为广大青少年读者重温历史和伟人伟绩提供了良好机会。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邓小平 引自人民网 原标题《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扎实抓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穷志不要短,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志气。

——邓小平 《邓小平论教育》

 

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1904年至1926年从私塾开蒙到现代学堂求学再到法国勤工俭学、最后成为职业革命者的成长过程,语言生动,文字平实,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是一部较好的青少年读物,有助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邓小平的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

——党史工作者 编审 李红喜

 

非常详细地讲述了邓小平从出生到少年求学、赴法勤工俭学、最后成为青年革命家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党史工作者 谭幼萍 


展开
精彩书摘
襁褓里的孩子
鸣叫了整整一个夏天的蝉儿,终于显得有些疲倦了。听得出来,它们的歌声正在变得喑哑和微弱。
整个夏天里,每天都来清水塘游弋和宿营的那对小野鸭,也开始啄整自己的羽毛,准备迁徙到更温暖的地方去。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了,虽然暑热还藏在一些好客的人家,但在这川东山岭间,秋天的凉意已经漫过了山坡,穿过了竹林,来到了第一场秋雨下过之后的乡场上。
这一天,是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8月22日。午后,久旱不雨的川东坝子上,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坝子上的乡亲们说,这立秋后的雨是喜雨,也许是有啥子喜事要出现哩。
果然,在广安县城北面协兴场上的一个院坝1里,有一家人正在忙忙碌碌着,准备迎接一个婴儿的出世。
这家的主人姓邓,名绍昌,字文明,乡亲们都叫他邓文明。他的妻子姓淡,按照那个年代的习惯叫法,人们都称她为邓淡氏。因为在苦难的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都比较低下,低得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对于她们来说几乎就是奢侈品。她们出嫁之后,一般都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姓,然后就被人称为“某某氏”。邓绍昌的妻子邓淡氏也不例外。
此时,邓绍昌正在自家的院坝里焦躁不安地踱着步子。小雨打湿了他的衣衫,他也不在乎。他焦急的眼神里分明还带着几分兴奋,几分期待……
两年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现在,他期盼着妻子能为他生一个儿子。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儿子,按照旧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将来邓家的这份家业靠谁来继承下去,邓家的门庭凭什么支撑起来,势必成为一个大问题呢!何况,在川东乡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千年古训,人们更是常常挂在嘴上。有哪个男子愿意背上这等沉重的名声?
“哦,列祖列宗在上,求你们看在我邓家几代人克己为人、济贫扶弱、行善积德的分上,保佑我邓绍昌得个男娃儿吧!”
邓绍昌在雨中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之灵赐福给他。他在心中默默许愿:“……如蒙列祖列宗恩赐,让绍昌如愿以偿,得了男娃儿,绍昌一定忠于父职,勤加管教,让他日后不仅成为邓家的顶梁柱,还能为国为民尽忠尽职,决不辱没邓家的门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好久。
邓家院子里,只见那个被盛情请来为邓淡氏接生的石婆婆,不时地从产妇所在的那个厢房里进进出出,煞是忙碌。
厢房里不时传出妻子痛楚的声音,这声音一阵阵揪紧邓绍昌的心,他多想进产房去看妻子一眼啊,哪怕给她擦一擦脸上的汗珠都会对她有所安抚呢。但这一带的迷信乡俗又使他不能越雷池半步:产妇生产时,产房是不允许男子进入的,即便是丈夫也不允许!
邓绍昌只好站在院子里向厢房里张望,心里干着急。当他看见石婆婆出来了,便大步迎上去:“石婆婆,有劳您老人家啦!还没有动静吗?”“看把你急的!文明,你放心,有我老婆子在,保准让大人和娃儿都平平安安的。你这个小娃儿呀,和当娘的真是贴得紧哟,像是不愿离开亲娘的怀抱一样!这样的娃儿,日后才有孝……”
P2-3
展开
目录

目录

01 襁褓里的孩子 /001

02 名字中的期望 /008

03 风起云涌的年代 /013

04 牌坊村的邓氏家族 /017

05 重振“书香门第” /022

06 慈竹掩映的幼年时光 /028

07 翰林院子里的小学童 /035

08 妈妈的微笑 /043

09 邓家老井 /049

10  蚕房院子 /054

11  风雨小学堂 /0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