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二国际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0.00     定价 ¥ 2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5376
  • 作      者:
    陈之骅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兼《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执行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全面梳理了第二国际的发展历程,着重阐释了第二国际破产的思想根源、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深刻总结了列宁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的理论、方法与策略,同时介绍了列宁为建立新的革命的第三国际所作的巨大努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第二国际的成立

 

1.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暂时的低潮。当时,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外部面临反动政府的镇压和迫害,在内部又面临派别斗争的干扰和分裂。第一国际处境艰难,终于在1876年,在马克思的建议下宣告解散。但是从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不仅数量上继续增长,而且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国际工人运动很快又活跃起来。这时的罢工运动,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来看,都有所发展。这时的罢工已经不只是发生在一个企业、几个企业,更多的是发生在全行业,甚至发生了地区或全国性的总罢工;有不少罢工不仅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还提出了各种社会政治要求。具体资料如下:

在德国,从1890年至1891年发生罢工226次,参加人数共38000人。在英国,1889年,伦敦爆发了6万人参加的码头工人大罢工;1910年,南威尔士铁路工人举行了长达数月的大罢工。在美国,1894年5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失业工人“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游行,1894年还发生了全国十几万铁路工人大罢工。

随着罢工运动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组织性进一步增强。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在德国,1892年3月,成立了全德工会总委员会,下属62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30多万人;在英国,从1889年至1892年,成立了数十个由非熟练工人组成的新工联,工会会员增至150万人;在法国,1890年至1894年,工会组织增加了一倍,达2000多个,并于1895年成立了全国总工会;在美国,1900年拥有工会会员约80万人。据统计,欧洲12个国家在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之下的工会,在1894年约有400万会员。在各国工会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国际工会代表会议于1901年在哥本哈根召开。各国工会组织在反对资产阶级压迫、争取工人阶级基本权利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在工人运动持续高涨和工会组织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欧美很多国家建立了独立的工人阶级组织和团体,乃至独立的政党。

最早出现的工人独立政治组织是全德工人联合会。它成立于1863年,是那年5月23日由德国11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集会建立的。创始人为斐迪南·拉萨尔。他直接参加了筹建工作并当选为该联合会第一任主席。经拉萨尔修订的联合会章程规定,联合会的主要组织原则是主席个人独裁,地方组织(公社)只能执行主席的决定,不享有任何权利。联合会的纲领规定,其任务仅限于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联合会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由国家帮助的合作社改善工人的生活,赞同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全德统一。它的建立是德国工人阶级摆脱资产阶级影响,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的重要一步,对于唤起工人阶级觉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1868年9月,全德工人联合会被莱比锡警察当局查封。此后迁往柏林活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先进的德国工人逐渐抛弃拉萨尔主义。

展开
目录

总 序

 

1 一、第二国际的成立

1 1. 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

12 2. 第二国际的成立

 

18 二、第二国际前期的活动

20 1. 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

30 2. 法国社会党人米勒兰入阁事件

33 3. 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39三、第二国际后期的三次代表大会

401. 斯图加特代表大会

57 2. 哥本哈根代表大会

65 3. 巴塞尔代表大会和巴塞尔宣言

 

68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68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性质

77 2. 第二国际的破产

85 3. 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92 五、列宁为建立新的国际而斗争

93  1.齐美尔瓦尔德联盟

106  2.昆塔尔会议

112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建立新的国际提供了重要前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