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我和解:给曾经受伤的孩子 韩国精神健康医学专家、百万畅销书《最温柔的教养》作者吴恩瑛新作
0.00     定价 ¥ 5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518025
  • 作      者:
    果麦文化,出品,吴恩瑛
  • 译      者:
    叶蕾
  • 出 版 社 :
    国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韩国精神健康医学专家、百万畅销书《最温柔的教养》作者吴恩瑛给东亚小孩的温柔开解:

“你可以理解,同时不原谅”

“你不是讨厌父母,而是讨厌自己”

“所有的伤痛,都不是你的错”

“即使伤心,也不要让人生的根基动摇”

“别担心,你的孩子不会像你那样长大的”

……

用温柔的笔调,抚慰每一个曾经受伤的孩子。

终结过去的伤痛,迎向未来的幸福,就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展开
作者简介

[韩]吴恩瑛:精神健康医学专家,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家。韩国儿童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延世大学医学硕士,高丽大学医学博士。现任延世大学医学系外聘教授,吴恩瑛儿童青少年诊所院长。

 

译者:

叶蕾:青岛大学朝鲜语专业文学学士,延边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硕士,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重庆工商大学韩语讲师。译有《N号房追踪记》《明亮的夜晚》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韩国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的精神健康医学专家吴恩瑛的文集,写给那些“曾经受伤的孩子”,也就是在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的你我他。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发现,很多人伤痛的根源都来自原生家庭。他们带着尚未解决的伤痛长大,也可能会带着错误的眼光看待自己,因而陷入自责、抑郁、怨念、低价值感,甚至让这样的伤痛代代遗传。这本书用娓娓动人的讲述开解读者:过去的伤痛不是你的错;你可以不原谅父母,但请和自己和解——和束手无策、蒙受委屈的自己和解;和担心被父母毁掉一生的自己和解;和自我贬损、自我非难、自我厌恶的自己和解;和觉得什么都不配拥有、什么都不能做的自己和解。当你看清楚了痛苦开始的地方,也会看到幸福降临的地方。

展开
精彩书摘

前 言

谁的内心不是布满伤痕呢?

 

 

 

 

本书中的文章,最初发表于《韩国日报》的心理咨询专栏《吴恩瑛的和解》。这个专栏已经连载两年多了,在这期间我收到了很多为内心创伤所苦的人的来信。在我们身边,很多人虽然从未去精神科看过医生,但一直饱受心理疾病之苦。这个专栏吸引了大量读者,一些文章的阅读量多达数万,评论也多达几千条。人们都很同情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但向他们表达安慰,也提出了真诚的建议,并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加油打气。还有一些人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有的人比故事的主人公更伤心、更愤怒,为此大哭一场,表示自己从故事中得到了很多慰藉。有时读者还会对我们谈话的内容发表意见,并展开激烈的争论。

 

我曾一度十分好奇,为何大家会如此关注这些故事?按说这与读者没有任何关系,是什么让他们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还会情绪激动、痛哭流泪呢?但细细想来,我们之中谁又能说自己不是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呢?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创伤,都在用某种东西苦苦支撑着自己。还有, 就算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不是“我”, 也可能在“我”的身边,是“我”需要安慰和理解的对象。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父母是完美的呢?有的父母会对子女说重话,有的父母会在某个瞬间失去理智,有的父母可能非常自私,有的父母会有意无意地拿子女跟别人比较并加以指责,还有的父母对所有的孩子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在应该教会子女辨别是非对错、保护子女的时刻,他们却没能做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父母也不例外,真正完美的父母并不存在。现实中,虽然大多数父母本能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却往往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给子女带来伤害。

 

无论是那些谁看了都觉得有问题的父母, 还是常常被称作是榜样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人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不存在矛盾, 只是矛盾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矛盾较大者,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在痛苦中久久挣扎;而矛盾较小者,草草处理了事,也还过得去。正因每个人都与父母存在矛盾,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也可以说都是我们自己的伤痛、我们自己的故事。

 

写专栏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与我们伤痛的深度相比,文字会不会过于浮于表面?与我们内心伤痛的重量相比,这些建议和安慰会不会太过轻微?这些疑问困扰我良久。我还想和大家分享更多更为深刻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一天天努力生活着,仿佛没有什么事发生,但是,谁的内心没有痛苦呢?虽然每个人的年龄、状况、生活、职业都不一样,但谁的日子不是充满艰辛?没有谁的明天不是充满未知,也没有谁的今天不在负重前行。

 

我常常思索:“怎样才能让大家获得一丝心灵的平静呢?哪怕只有一瞬间也好啊!”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们的伤痛源自何处?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痛苦?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痛苦?今后又该如何面对这种痛苦?在书中,我小心地记录了这些问题,同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不仅是作为精神健康医学科的专业医生,还作为各位读者朋友的人生前辈,作为朋友,作为母亲,作为姐妹,作为子女,而做了这样的努力。

 

读完这本书,希望所有人能首先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或身边的人和解是次要的,如果你不想与他们和解,你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但是,我恳切地希望所有人都能与自己和解。束手无策、饱受委屈的“我”,嫌自己不争气、讨厌自己的“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我”……希望那个受伤的“我”和被自己讨厌的“我”能够和解。伤痛的起因并不在于“我”,请记住这一点。明白这一点,才可能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也许你会说:“ 别人怎样我不知道, 但我的伤痛太深了,我无法和解。”我能理解这样的想法。“我每天都在被父母伤害,怎么可能和他们和解?” 是的, 你说得有道理, 这确实很难。如果你觉得困难,那可能真的很难。如果你感到痛苦,那可能真的很痛苦。你说你做不到“与自己和解”,也是有这种可能的。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我不会说: “事情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本人感到痛苦,那一定有其原因,是可以被理解的。

 

即使如此,我还是非常感谢。感谢给我发来自己故事的朋友, 感谢阅读我评论的朋友, 感谢听我演讲、来医院找我咨询、关注我博客的所有朋友,也感谢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对于你们当中的每一位,我都心存感激。谢谢你们能把内心最深处难以言表的故事讲给我听,把尚在流血的伤口记录下来给我看,谢谢你们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向我敞开。比起那些深深的痛苦,我只能用寥寥几行文字回复,非常感谢你们的阅读和倾听。我知道,有些事情光是回想起来都很痛苦,谢谢你们鼓起勇气一次次重新审视它们。你我素不相识,你们却毫无保留地把内心的一切都向我倾诉,并希望得到我的建议,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这份信任。

 

我还要说,你能说出当时受到的伤害,而且现在也能表达自身的痛苦,这本身就是你很有力量的证据!要知道,重新审视心中的伤痛,再把它们说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曾经那么痛苦,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继续坚持,这就足以说明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也是你体内拥有巨大能量的证据!

 

当我们内心出现问题,想要改善,就要认识问题的本质。给报纸专栏发来自己故事的朋友、找我咨询的朋友,以及正在读这本书的你,都是具备这种认识的人。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尚未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痛苦,只知道自己很难过。你也是认识到问题所在才会翻开这本书的吧?你是内心拥有力量的人,你不仅具备这种认识,而且,虽然没有受到过书中故事主角所受的伤害,却能自主关注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矛盾、痛苦、伤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宝贵的内在资源。希望你继续保持这股力量。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希望你的力量能变得更加强大,帮助你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

 

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我”,这些“我”其实是“我们”,也是“ 你”。衷心地希望这些不完美的文字能给你带来些许安慰,帮助你在动荡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坚强的心。

 

 

精神健康医学专家 吴恩瑛

展开
目录

前言 谁的内心不是布满伤痕呢?

 

PART 1 父母是谁?

作为父母,怎么可以如此对待子女?

父母为何会给子女带来如此大的伤害?

你可以不喜欢自己的父母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

告诉父母“我不要!”“我太累了!”

可以理解,同时不原谅

保持距离,不苛求别人,不为难自己

退后几步,把父母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

父母只记得自己的好,而孩子只记得父母的不好?

对孩子的爱越深,越给孩子带来痛苦?

 

PART 2 我是谁?

你没有错,那时的你太小了

你不是讨厌父母,而是讨厌自己

为什么再小的事情,我也难以做出决定?

对方得寸进尺,为何我还要一直忍耐?

只要是父母想让我做的事,我都不想做

为什么我总是遇到“渣男”?

不会说“不”,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办?

不要只埋头于“应该……”,却忽略了“我”本身

小时候被父母打,长大后又打孩子

公司的人都排挤我,我做错了什么?

“性洁癖”者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因为没上过大学,被孩子看不起怎么办?

太累的时候,对人生充满了迷茫

为何我总是逃不脱“无谓的后悔”?

稍微不被理解,就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如何才能与内心的痛苦和解?

 

PART 3 当我也为人父母……

不要担心,你的孩子和你不一样

我不想成为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妈妈

别担心,孩子不会像你那样长大的

为什么要如此抱歉?负罪感绝不是母爱

适度的管教是必需的,但不要过于严厉

为什么只有我们家孩子这么不听话?

不像孩子的孩子才是最可怜的

无论何时,父母都应该向孩子伸出援手

放轻松,育儿不需要小题大做

孩子的“感受”不等于“想法”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和父母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孩子成才的想法太强烈,也会成为父母的执念

 

PART 4 与自己和解……

要知道痛苦开始的地方,也要知道幸福降临的地方

和自己的内心携起手来,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停下来,唤醒自己,别让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承认伤害,承认欲望,接受自己

即使伤心,也不要让人生的根基动摇

大声提醒自己:“我又开始了,警惕!”

如果可以忍受,像现在这样也没关系

你很好,但不要期待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避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做好对今天最好的安排,便足矣

 

写在最后 每晚入睡之前,请原谅自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