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懂孩子的行为心理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1349509
  • 作      者:
    陈晓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心理学教授20年教研经验汇聚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授,从事心理学科研教学与心理学产品设计研发20年,专注心理学跨领域赋能研究与实践。

2. 曾渴望被父母理解的我们更应读懂孩子

“真希望父母能懂我。”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只有懂孩子,孩子才会听。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爱。

3. 父母懂心理,育儿超省心

表面是叛逆,内心其实是需求。书中介绍了10大心理教育误区、30种行为模式、15个常见育儿难题、10条心理培养准则、32个日常好习惯等内容,让父母掌握有关儿童心理相关知识,帮助父母轻松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

4.常见案例+ 心理分析 + 趣萌漫画

本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介绍了儿童心理相关内容,让父母可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另外,书中列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并且有详尽的心理分析,帮助父母快速解决育儿难题。书中拥有多幅超萌趣味漫画,内容丰富,编排合理,让父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5.随书附赠《30天成长记录手账》、精美书签。10天了解孩子行为规律,30天培养孩子好习惯。记录孩子每天成长变化,陪孩子快乐长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晓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授,从事心理学科研教学与心理学产品设计研发20年,专注心理学跨领域赋能研究与实践。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心理学专业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30多篇,出版多本心理学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只有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爱。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点。书中分别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儿童的行为模式、儿童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儿童习惯的培养。内容涵盖了儿童心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儿童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此外,该书还提供了大量生活案例以及实用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育儿难题。更有多幅超萌趣味漫画帮助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误区


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很可能是终生的。好的父母,不是在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之后慨叹“悔之晚矣”,而是要在教育之初就阻断孩子走向歧途的通道。


随意行使否决权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如果父母总是轻易地否定和批评孩子的观点和行为,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孩子就会失去积极的动力,不是努力变得更好,而是遇事就不负责地退缩,这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会因此变得越来越不起眼,表现也越来越差。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行动和说话的自由。

当孩子自己尝试某一件事或取得成功时,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孩子正面的、中肯的评价,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激励,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父母不宜大肆渲染,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不过,在是非原则问题上,父母必须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孩子认可。孩子能服从,也是因为他自己思考了父母的意见之后,认为是正确的而愿意服从。反之,如果非常苛刻地强求孩子服从,即使父母说的是真理,结果也往往是坏的。

不要捂上孩子的嘴巴,而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父母越是尊重孩子,遇到一些大事,孩子才会主动思考,会更“听话”。平等、尊重、沟通、理解、倾听、建议,你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更多令人鼓舞的情形。


一味溺爱孩子

孩子的任性,虽不排除遗传因素和精神类型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事无巨细,父母都要为孩子代劳,结果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他们心中只有自己,觉得自己是家庭的重心,是“小皇帝”“小公主”,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稍不如意就撒娇、闹脾气,不仅让父母大感头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毫无益处。溺爱发展到最后,会导致孩子出现依赖、自卑和任性心理,孩子对外界缺乏理智的判断,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而且,这类孩子往往情绪不佳、脾气暴躁。

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分不清关爱与溺爱的界限,不清楚自己对孩子是否存在溺爱。这就需要父母正确地把握爱的限度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遵从适度的原则,既不能过分宠溺,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爱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养料,但是施用不当,也会产生反作用。这一点父母一定要牢记。


习惯用物质“贿赂”孩子

“宝贝在幼儿园不哭的话,就送你一辆玩具小汽车。”

“自己把玩具收好了,就可以吃两颗糖果。”

“下次大考能进年级前10名,就带你去迪士尼游乐园玩。”

……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大多提倡爱的教育,多赞美、少责骂,用劝说、奖励、鼓励等教育方式取代“棍棒”教育,习惯用物质或金钱奖励孩子。考试成绩好多给零花钱,乖乖听话就买零食和玩具,家长觉得省心又管用,孩子也觉得开心。可是这真的适合孩子吗?奖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小心“奖励”变“贿赂”,让孩子“上瘾”就不好了。

无节制的物质奖励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要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或是想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习惯,这个时候采用一些物质奖励是有效的,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起到良性刺激作用。但是,如果把这种物质奖励泛滥用于各个方面,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一种“没奖励就不做”的坏习惯。因此,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一定要掌握分寸。

家长应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孩子到了三四岁的年龄段,能够听懂指令去做事情了,玩具就要自己收拾,哪里拿的放回哪里。这是孩子必须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拿捏好奖励的分寸呢?不想掉入“贿赂”孩子的陷阱,又该如何给孩子恰当的奖励呢?父母可以把物质或金钱奖励换成一个亲吻或拥抱,一次全家出游,甚至是“一次犯错不被批评的机会”这样非物质性的奖励。如用物质奖励,也应以奖励孩子需要的用品为主,如一本好书。

除此之外,儿童自律奖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它以互动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遵守规则,激起孩子的斗志。类似于下图,孩子每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定期变动,保证多样化),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颗星星。如果孩子一个星期能集满一定量的星星或小红花,就能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去游乐园。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好父母须知:儿童心理学入门知识


儿童心理知多少

与孩子密切相关的八大心理效应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

健康儿童心理培养十准则

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误区


第2章 走进“小宇宙”:读懂孩子的行为模式


哭声,孩子从出生就有的特殊语言

肢体语言,孩子的直接表达方式

怪异举止,孩子成长中可能存在的现象


第3章 父母多学习:化解“熊孩子”难题


掌握科学、高效的育儿技巧

如何解决育儿难题


第4章 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全面发展


用餐好习惯,让孩子吃饭香、身体棒

起居好习惯,健康生活从小做起

睡眠好习惯,让孩子一觉到天亮

学习好习惯,打造小小“智多星”

其他好习惯,让孩子全面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