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研究,大多不过是《什么是舆论》的注脚”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的经典之作!
作为传播学的起点,《什么是舆论》是每个试图了解舆论、追寻“真相”的人的指路明灯!
为什么故事总比事实长寿,情绪总比逻辑强悍?
当所有人都在寻求真相时,只有知道“真相”被如何制造的人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算法构建无数信息茧房的时代,《什么是舆论》告诉我们:
我们看见的世界,其实是媒体与想象为我们构筑的“拟态环境”;
即使亲眼所见,我们也总会用脑中的“刻板印象”丈量万物;
理想中的民主号称用自发民意治理国家,真实的社会里舆论却被各方有选择地遮蔽。
为何世界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割裂?为什么人们只相信非黑即白,永远在预设立场下评判世界?
《什么是舆论》是史上首部对“公众舆论”这一概念进行全景式描述的传播学经典,阐释了舆论的形成以及它对现代社会民主和公共决策的影响。在书中,作者指出人类总会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在个人经验、刻板印象和媒体信息构建的心理图景中,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总是会出现扭曲。而这种扭曲,正是现代社会舆论传播与公共决策发生冲突的根源所在。
本书被公认是现代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是新闻传媒相关专业及从业人员不可不读的经典。
第六章 什么是刻板印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和工作在地球表面的一小块区域内,活动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而在这个小圈子中,只有少数人是我们真正亲近的。对于任何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我们最多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片段和一个侧面。无论是那些起草条约、制定法律、发布命令的知名内部人士,还是那些被动接受条约、法律和命令的普通人,情况都是一样的。然而,我们的意见涉及的范围,比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空间更广、时间更长、事物更多。这些意见必须通过他人的报告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凑而成。
然而,哪怕是事件的目击者也不可能完全再现事情的全部细节。经验似乎表明,他会带着自己的某些主观印象去观看事件,然后在重现事件时又只会选取其中的某些部分。他所认为的“事件报告”,不是绝对真实的记录,而是经过他添油加醋的改造。意识中的事实往往不会完全以原貌呈现,总有一部分内容会经过加工和重新创造。一次关于事件的报告,是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观察者总是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再创造。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事实,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观察的习惯。
在面对陌生的场景时,我们就像面对未知世界的婴儿一样,眼前是“一片繁盛、喧嚣的混乱”。约翰·杜威先生指出,哪怕是成年人,在面对完全新奇、陌生的事物时也会如此。“面对自己听不懂的外语时,我们会觉得那是胡言乱语,甚至是咿咿呀呀的怪叫,根本不能从中辨别出明确、清晰、个性化的连续音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乡下人走在拥挤的街道上,一个内陆地区长大的人在海上,或者一个在复杂运动比赛中观战的门外汉等等。一个没有经验的人进入工厂时,会觉得那里的工作只是千篇一律、杂乱无章的重复。外来的游客在刚刚抵达某地时,会觉得不同种族的当地人长得都差不多。外行人在辨别羊群时只能看到大小或颜色等明显差异,而对牧羊人来说,每只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总会呈现出一种模糊不清、无法辨别的样貌。如果我们想寻找到某种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想要对某事物形成简单理解,就要做到:在模糊和易变的事物中,寻找明确性和稳定性。”
能否准确地寻找到明确性和稳定性,取决于谁来负责寻找。在上面的文字后面,杜威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有经验的外行人和一个化学家在定义何为“金属”时的区别。“平滑、坚硬、有光泽、闪亮,重量相对较大……能够锻造和拉伸而不折断,受热变软、受冷变硬并记忆变硬后的形状,具有抗压和防腐的实用特性。”这些都可能出现在外行人的定义中。但化学家可能会忽略这些美学和实用特性,将金属定义为“任何能与氧结合形成盐的化学元素”。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事物然后定义它,而是先定义然后才看到。在外界繁盛、喧嚣的混乱中,我们挑选出那些文化已经为我们定义好的事物,然后又总是以文化为我们规定好的方式来感知这些被挑选出的事物。想象一下,巴黎和会上那些聚集起来以解决人类事务的伟人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脚下的欧洲大陆,而不是只根据他们脑海中对欧洲的固有认知武断地下结论?如果有人能深入克列孟梭的内心,他会在那里发现1919 年真实的欧洲,还是看到由漫长而好斗的人生积淀的无数刻板印象?会看到1919 年真实的德国人形象,还是1871 年以来就早已被固定的德国人形象?当克列孟梭接到各种关于德国的报告时,显然他只会从中接受并认真对待那些符合他头脑中德国人形象的报告。比如,如果某个容克贵族大声咆哮,那就是个典型的德国人;如果某个工会领袖坦承帝国的罪行,他就不是真正的德国人。
哥廷根的一次心理学大会曾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参与者是一群假定受过训练的观察者。
在大会会场不远处有一个公众节庆活动,活动还包括一个化装舞会。突然,大厅的门被推开,一个小丑疯狂地跑进来,后面紧追着一个拿着左轮手枪的黑人。他们在房间中央停下来打斗,小丑倒下,黑人跳到他身上,开了一枪,然后两人都冲出了大厅。整个事件几乎只持续了二十秒。
会长随即要求在场的人立即写一份报告,因为肯定会有司法调查。总共有四十份报告被提交上来。只有一份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率低于20% ;十四份报告的错误率在20% 到40% 之间;十二份在40% 到50% 之间;十三份的错误率超过50%。此外,有二十四份报告存在10% 的虚构细节,有十份报告虚构内容超过10%,有六份低于10%。简言之,四分之一的报告是错误的。
毫无疑问,整个场景是事先安排好的,甚至还有专人拍了下来。因此,那十份虚假报告可以归类为故事和传说;二十四份报告半带传奇色彩,只有六份的价值接近确凿的证据。
由此可见,四十位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对眼前刚刚发生的场景写下的负责任报告中,大多数人看到的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场景。那么,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按通常的理解,描述实际发生的事情比凭空编造未发生的事情要容易。实际上,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对这种斗殴场景的刻板印象。他们在一生中曾获得一系列关于斗殴的影像,这些影像在他们眼前不断浮现。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影像取代了不到20% 的真实场景,而对于十三个人来说,这个比例超过了50%。在四十位观察者中,有三十四位的刻板印象至少取代了10% 的真实内容。
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曾说:“由于每个物体都会有几乎无数种形态变化……再加上我们的迟钝和不专心,事物总是无法在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明确清晰的轮廓,除非艺术能赋予它们固定的刻板印象,让我们能随时将其回忆起来。”其实,真相所涵盖的范围比他所说的还要广泛,因为世界上那些固定的形状不仅来自绘画、雕塑和文学这样的艺术形式,也来自我们的道德规范、社会哲学以及政治运动。在下文所引的这段伯伦森先生的论述中,如果我们将“艺术”替换为“政治”“商业”或“社会”,论述依然成立:“除非在多年致力于研究各种艺术流派的同时,还能学会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否则我们很快就会养成习惯,把所看到的事物套入我们熟悉的某一艺术形式中。这就是我们对艺术真实性的标准。只要有人呈现出某些形状和颜色,而又不与我们脑海中那些陈旧而刻板的形式和色调相匹配,我们就会摇头,认为他未能再现事物的真实模样,或者指责他不真诚。”
目录
第一部分 引 言
第一章 外面的世界与脑中的影像................. 002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第二章 审查与隐私......................................... 032
第三章 交流与机会......................................... 043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054
第五章 速度、语言与清晰度......................... 061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第六章 什么是刻板印象................................. 076
第七章 作为防御手段的刻板印象................. 093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102
第九章 法则与破坏法则者............................. 113
第十章 识别刻板印象..................................... 128
第四部分 兴 趣
第十一章 兴趣的引发..................................... 156
第十二章 自我利益的再审视......................... 168
第五部分 公共意志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186
第十四章 是或否............................................. 211
第十五章 领袖与普通民众............................. 225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243
第十七章 自治社区......................................... 253
第十八章 武力、委任制和特权的角色.......... 266
第十九章 新瓶装旧酒:基尔特社会主义...... 282
第二十章 新的图景......................................... 299
第七部分 报 纸
第二十一章 作为购买者的大众..................... 306
第二十二章 忠实读者..................................... 316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本质................................. 325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与结论..................... 343
第八部分 情报的有组织化
第二十五章 楔 入......................................... 352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361
第二十七章 对公众的呼吁............................. 379
第二十八章 理性之呼唤................................. 392
本书的描述方式是如此客观和具有前瞻性,以至于人们在读完本书后几乎不会意识到,这也许是有史以来对民主最有效的控诉。——约翰·杜威
对于任何认真研究政治学的学生来说,这部著作都不应被错过。即使对于不参与学术研究的公众,这本书也具有重要价值。——查尔斯·梅利亚姆
迄今为止,没有哪本书能像此书一样,为政治提供如此贴切的社会心理学阐释。李普曼先生对公众舆论的论述有许多新颖之处,有许多仅从论述方式上看就令人震惊和感兴趣的地方。——罗伯特·E.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