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解生活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1778752
  • 作      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理学泰斗、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百年经典,以跨世纪的大师智慧与洞见,带你觉察内在的童年剧本,深度理解自己与他人;重拾超越现实困境、实现人生自主的希望与勇气。 本书如实还原了作者作为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的多年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以直抵人心的语言,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本质,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拥抱每一个真实的当下。 作者认为: 1)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愈多; 2)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3)心态并不是天生或遗传的,而仅仅是个体面对不同情景做出的反应。 4)没有一项生命的意义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赋予自己人生的; 5)我们不是被过去决定,而是被未来目标塑造。
展开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儿童的人格形成与培养》、《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性》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生难以一帆风顺,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的不完美,是成长的契机,也是成熟的阶梯。 你是否总被生活的迷茫困住,自卑于自己的局限,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阿德勒指出,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几乎都会受到自卑感的影响,同时天生也有追求成功与幸福的社会兴趣和目标。因此,自卑感也可以是推动个体进步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设立一个健康的人生目标,在生活实践中从容处理人生必经的三大议题——职业、社交和两性关系时,我们会超越自卑,获得直面现实的勇气,重塑自我的人格,活出自己的生活风格与独特意义。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通过对问题儿童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剖析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揭示童年经历、社会关系与生活风格的内在联系,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让我们明白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展开
目录
目  录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第1 章
个体心理学原理 ︱ 2
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
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
第2 章
克服缺陷 ︱ 22
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
子玩,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
第3 章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 40
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假定自己是优越的,进而产生
了优越情结;正常的个体没有优越情结,甚至都
没有优越感。
第4 章
生活风格 ︱ 56
山谷中松树的生长方式和山顶的松树不一样,人
类也是如此。
第5 章
早期回忆 ︱ 72
早期回忆不是原因,它们只是一些线索,让我们
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态是如何发展的。
第6 章
行为和态度 ︱ 88
行为本身源于态度,又是态度的表达;态度是个
体对生活的表现。
第7 章
梦及其解析 ︱ 102
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梦是个体
心理的表达和活动形式。
第8 章
问题儿童及教育 ︱ 118
所有问题儿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常来说,
他们都很懦弱。
第9 章
错误的生活风格:一个案例 ︱ 140
孩子只想到处惹事,搞得大家围着他团团转。这
些行为与他的生活目标和原型是一致的。他的目
标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控制他人,占据父母所
有的注意力。
第10 章
行为不良和缺乏社会兴趣 ︱ 154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因为
他们的社会兴趣、勇气和常识使他们将自卑感和
优越感应用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
第11 章
恋爱和婚姻 ︱ 168
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解决恋爱和婚姻问
题。大多数婚姻问题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社会
兴趣。
第12 章
性欲和性问题 ︱ 182
性欲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性驱力应该被约束在
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之内。
第13 章
结论 ︱ 1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