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存在之发现(罗洛·梅文集)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34783
  • 作      者:
    [美]罗洛·梅(Rollo May)
  • 译      者:
    方红,郭本禹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简明、quan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包括罗洛·梅关于这一主题的精辟和深刻的论述。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阐述清晰、准确且引人入胜。对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而言,没有比这更好、更简洁的入门书籍了。
  ——《达拉斯晨报》
  
  ★这是一本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且广受欢迎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心理治疗入门读物,对存在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扎实且极具启发性的呈现,罗洛·梅有力地论证了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且灵活有效的方法。
  ——《柯克斯书评》
展开
精彩书摘
  《存在之发现(罗洛·梅文集)》:
  因此,“潜意识”不应被看作各种不被文化所接受的冲动、想法和愿望的储藏地。相反,我将其界定为那些个体不能或不愿实现的认识和体验的潜能。在这个层面,我们将发现,压抑的简单机制远远要比它看起来的复杂得多;它涉及个体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可能性之间的一场复杂斗争;它无法通过“自我”与“非自我”,甚或“自体”与“非自体”这样的术语来进行恰当的理解;它不可避免地会引出那个关于其潜能的人类自由的边缘问题,这个边缘设定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这甚至是连治疗者也不能夺走的。
  除了压抑之外,还有一个来自经典分析的概念也值得在这里一提。我说的是移情,即咨询室中患者与治疗者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根据弗洛伊德自己的评价以及我们后来许多人的评价,移情这个概念以及对移情的描述是弗洛伊德的伟大贡献之一。这种现象,即患者将他先前或现在与父亲、母亲、爱人、小孩的关系带进咨询室中,继续将我们感知为那些人,并以同样的方式来建构他与我们之间的世界,这对治疗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像弗洛伊德的其他概念一样,移情也大大地扩展了人格的领域与影响:我们生活在他人之中,他人也生活在我们之中。注意一下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在交媾的每一个动作中都存在四个人——个人的自我、他的爱人,还要加上他的双亲。一直以来,我个人对这个观点都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认为正如我所做的一样,做爱至少应该具有某种私密性。但是,更深的影响是命中注定的人际网络的相互交织。我们的祖先,就像哈姆雷特的父亲一样,总会带着幽灵般的挑战和诅咒出现在舞台的边缘。弗洛伊德这种对于我们互相之间如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又一次刺破了许多现代人关于爱和人际关系的幻觉。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接受移情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一套基于人性本身的关系规范,那么它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困难。首先,正如托马斯·萨斯(Thomas Szasz)所认为的,移情对于治疗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方便的、有用的防御;治疗者可以躲藏在其之后,以保护自己免遭直接的会心(encounter)所带来的焦虑。其次,移情的概念会削弱治疗中整体体验和现实感的基础:咨询室中的两个人成了“影子”,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其他人也成了“影子”。这会侵蚀患者的责任感,还会使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患者改变自己所需的动力。
  我们所缺乏的就是一个会心的概念。在会心中,也只有在会心中,移情才有其真正的意义。移情应该被理解为对会心的歪曲。既然在精神分析中人与人的会心没有规范,而且你一我关系也没有恰当的地位,那么爱的关系就必定会过分简单化,就会被冲淡。弗洛伊德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于爱欲驱力表现于自身的各种强有力的、无处不在的形式的理解。但是,性本能(不是像弗洛伊德所天真希望的那样回到其自身中)此时摇摆(occillate)在成为一个需要排解的不合理的化学过程与成为一种对于在某个晚上不想看电视时的男女来说相对不太重要的消遣之间。
  同样,对于无私之爱(无私的爱的形式,关注其他人的幸福)本身,我们也没有规范。我们不能将无私之爱理解为派生的,也不能认为它是你在分析完剥削性的、吃同类的倾向时所剩下的东西。无私之爱不是性本能的一种升华,相反,在持久的温柔与对他人的长期关注方面,它是对性本能的一种超越。而且,正是这种超越,给了性本能本身更丰富、更持久的意义。
  存在的取向帮助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一种存在是怎么可能与另一种存在相联系的?两个人能够交流,能够将对方理解为存在,能够真正地关注他人的幸福与实现,并能够体验到某种真正的信任,那么人类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移情是一种歪曲。
  现在,当我在医患关系之中与我的患者坐在一起时,我就会假定说,这个人像所有的存在一样,需要从他自己的中心伸展出来,参与到他人当中。在他迈出尝试性的,并且常常是延迟的一步,给我打电话预约之前,他已经在想象中参与到了与我的某种关系之中。他坐在我的等候室里,紧张地抽着烟;现在,他看着我,带着交织在一起的怀疑与希望,努力地想放开,在内心与那种想要退缩到某个栅栏之后并将我阻止在外的由来已久的倾向作斗争。这种斗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参与总会涉及风险。如果一个人走出去太远,那他将会失去他的同一性。但是,如果他非常害怕失去他自己那冲突着的中心——这个冲突着的中心至少使得他的个人体验中某种部分的整合及意义成为可能——以至于他完全拒绝走出去,而且僵化地阻止自己,使自己生活在狭窄的、缩小的世界空间中,那么他的成长与发展就会受阻。这就是弗洛伊德在谈到压抑与抑制(inhibition)时所指的含义。抑制是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他具有走出去的可能性,但他却非常害怕这么做;而且,他对于将会失去太多感到害怕,当然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患者会说,“如果我爱某个人,这就好像是我所拥有的一切将会像水从河流中流出来一样,而且什么都不能剩下了”。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确切的关于移情的陈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爱不是某种独立的东西,那么它显然将会枯竭。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整个问题就在于一种经济学上的平衡。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原理
第一章 心理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 赫琴斯夫人的案例

第二部分 文化背景
第三章 存在心理学的起源与意义
第四章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是怎样从相同的文化情境中
产生的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尼采与弗洛伊德

第三部分 对治疗的贡献
第六章 存在与非存在
第七章 本体论的焦虑与内疚
第八章 在世存在
第九章 世界的三种模式
第十章 关于时间与历史
第十一章 超越即时情境
第十二章 关于治疗技术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