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出土文献研究的多维视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39030
  • 作      者:
    曹峰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曾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长于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表论文200余篇,译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0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选取近年出土的思想类文献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篇章,如清华简《保训》《五纪》《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汤处于汤丘》《心是谓中》、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黄帝四经》,除分析这些文献的思想结构和哲学价值外,也试图借助这些文献对“中”“五”“和”“天”“命”“性”“孝”“心”“色”“礼”等重要的思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出新的解读。本书还对上博简《鲁邦大旱》《天子建州》、郭店楚简《尊德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四篇的文本作了全面注释,试图从文字到思想,对这四篇予以整体的考察。最后三章对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出土文献研究的独特性和有限性。本书涵盖文本注释、思想解读、方法反思三个方面,涉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各个层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华简《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兼论“三降之德”
  《保训》所见四个“中”字,只能理解为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而无法视其为某种具体之物。“中”作为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对应着人间社会与天地万物,是处理族群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这种“公平公正”的理念必须放在与法的制度、法的实践相关的情境中才能理解。从《保训》中看不出“公平公正”的“中”与追求平衡技巧的“中”有直接关系,也看不出其与心学意义上的“中”有直接关系,只能作“正直无私”解。“三降之德”只有理解为“极其恭敬谨慎之德”,才能与前后文相整合。
  一、“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
  清华简《保训》是周文王留给其子的遗书,遗书的核心是“中”。文王指出,当年舜因为求“中”、得“中”,而使帝尧“嘉之”,结果“用授厥绪”,传承了帝位。商人祖先太甲微因为“假中于河”,结果使“有易服厥罪”,于是太甲微“追中于河”,并“传贻子孙”,成汤因此最终“用受大命”。虽然《保训》最后一段话没有明确提出,文王留给武王的“保训”就是执“中”,但文王举的事例均和“中”有关,那么,在文王看来,武王要想“身受大命”,“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的对象必然是“中”,这是无可置疑的。
  《保训》中四度出现的核心概念“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以下简称“清华简释文”)仅简单地注释为“中道”,未作详细说明。该作何种解释,迄今为止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有一种意见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然而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不利于《保训》性质以及成书年代的推测。目前已经出现的观点,主要有中道说、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旅旗说、民众说、军队说、心灵说、最高权力说、中坛说、中岳说、天数易数说等多种。这些观点中除中道说把“中”直接视为一种理念外,其余各说或把“中”视为一种具体事物,或先视其为具体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具体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些说法都试图把帝王受命时必须掌握的东西和《保训》所见尧与舜的故事、太甲微与“河”及有易的故事逻辑地结合起来,得出合理的结论,不过在论述时又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既照顾到全文,又具备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笔者以为,经过长期的争论,学者们的观点几乎已穷尽想象的可能,现在是重新回顾和整理学者们的意见,利用各种研究成果,采纳各家所长,从而得出一个可信并且贯通之结论的时候了。在此首先提出笔者的基本思路,《保训》的“中”,在周文王看来无疑是一种超越族群超越时空的、被古代获得天命之贤王事迹所证明了的、今后可以“传贻子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既然是原则,那么,那种将“中”视为具体的、可以有借有还的东西,例如军队、民众、旅旗的说法就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之所以会视其为具体之物,和太甲微故事中出现的“假中”“追中”被理解为先向“河”借“中”,后向“河”归“中”有关。然而,如下文所论述的那样,通过对文句的仔细分析,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放弃这种解释,从而使问题的焦点回到“中”究竟是何种理念或原则上来。
  ……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清华简《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兼论“三降之德” 3
一、“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 3
二、四个“中”均当释为“公平公正” 7
三、何谓“三降之德” 20
四、结语 24

第二章 从《逸周书》二文看清华简《保训》之“中”的刑书性质 26
一、既是实物又是理念的“中” 28
二、由《尝麦》篇看“中”的刑书性质 31
三、《度训》篇的启示 40

第三章 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研究 44
一、代表最高理念的“中” 45
二、作为具体德目的“中” 50
三、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中” 59
四、余论 62

第四章 清华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观念研究 69
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材料 70
二、“水、火、金、木、土”当为“地”之五行 73
三、《汤在啻门》是否已有尚土和生克观念 77
四、从《汤在啻门》五行观看此文的性质和时代 87

第五章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下两部分简文研究 92
一、《殷高宗问于三寿》释文及研究现状 92
二、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98
三、上下两部分的解读 101
四、本篇的性质 118
附录:上博简第五册《彭祖》释文 121

第六章 从“食烹之和”到“和民”——清华简《汤处于汤丘》“和”思想研究 122
一、《汤处于汤丘》的基本情况 122
二、《汤处于汤丘》关于“和”的论述 128
三、从“和”的角度看此文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 136
四、余论 147

第七章 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 149
一、简文文意的梳理 150
二、《心是谓中》中的心论 156
三、《心是谓中》中的命论 165
四、结语 173

第八章 “色”与“礼”的关系——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之比较 176
一、三家所见“色”与“礼”关系的论述 176
二、三家关于“色”与“礼”关系的讨论 181
三、先秦文献所见以“礼”制“色” 189
四、余论 193

第九章 上博简《鲁邦大旱》思想研究 195

第十章 上博简《天子建州》注释 218

第十一章 郭店楚简《尊德义》分章考释 241

第十二章 郭店楚简中的“天”“命”“性” 273

第十三章 睡虎地秦简所见对“孝”的重视 297

第十四章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注释 316

第十五章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兼论《经法·道法》的逻辑结构 350

第十六章 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 378

第十七章 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422

第十八章 20世纪学科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学——兼论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 437

后记 4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