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杨天石先生九十寿诞纪念文集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017154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群贤云集,共祝期颐

为庆贺杨天石先生九十华诞,本书有幸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罗敏牵头,并邀请陈方正、陈丹晨、钱文辉、曾景忠、周思源、陈漱渝、郑会欣、雷颐、汪朝光、夏春涛等杨先生的知交好友作贺文,更收录了陈铁民、陈来、夏晓虹、吴景平、杨奎松、陈谦平、马勇、王建朗、刘贵福、曹成建 、杨雨青、蒋永敬、金冲及、张玉法、狭间直树、山田辰雄、李又宁、刘梦溪、陈永发、吕芳上、王杰、黄克武、陈红民等名家的文章,共计四十篇。

★灿灿星辉,书写熠熠华章

书中文章分为至友忆往、评论评价、同行文萃、桃李春风、序言集锦五部分,或辨章学术、或忆往谈昔、或述学术、或记师生情谊,皆由衷之论,精心结构。这部文集,是学术的丰碑,亦是情感的汇聚。在字里行间,读者能看到其严谨治学的学者匠心、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谦虚克己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其一代史学大家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世界。这部文集,不仅是杨天石先生九秩人生的璀璨注脚,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群星闪烁。

★附杨天石先生未公开珍稀照片,并附详细年录

    杨天石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七十余载,出版专著百余部,获得了极高的学术知名度,他以其史家之眼、哲人之思、文人之心为史学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生经历亦充满坎坷与磨难。本部文集收录了杨先生众多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包括求学时期的成绩单、初露头角时的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留影、与同仁好友的合影等,同时编写了详细的年录,读者可以从中尽览其丰富而又精彩的学术人生。

★装帧工艺精湛,设计独具匠心,极具收藏价值

    本书装帧采用了硬壳封面和烫金工艺,排版与配色更是经过多次斟酌与优化,图片布局合理、印刷清晰,彰显了本书的厚重感和收藏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编委会由杨天石先生学生及出版社编辑组成,包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北京大学教授臧运祜、罗敏等杨天石学生的学生及海南出版社编辑等数十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杨天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一生研究成果丰富、著作等身,培养了不少学术人才,对中国学术界贡献巨大。2025年2月适逢杨天石先生九十华诞,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等为杨天石先生举办九十寿辰纪念并做杨天石先生学术研究会,由其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臧运祜、罗敏等牵头为杨天石先生编写纪念文集,特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及杨先生知交故友赐文,内容包含学界相关顶尖研究成果、与杨先生交往事及其他文字。共收入文章四十篇,并附若干珍贵照片及年录。


展开
精彩书评

天石参与民国史的工作,涉猎的范围,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国民党派系斗争等,特别对蒋介石的研究,都下过很深的工夫,有很多的发现和创见。

——蒋永敬

著名历史学家

他从参与民国史研究写作开始,四十多年来得其所哉,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完全埋首学术,勤奋写作了大量厚重著作,如汩汩畅流引人瞩目。有时我会感到他像一个“苦行僧”。他的住所与单位在同一条小胡同里,每天在家除了三餐饭和睡觉,其他上午下午晚上三段时间都坚守设在研究所里的书房或谓工作室里。

——陈丹晨

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文艺报》原副主编

 

杨先生的治学经历跨越文、史、哲三个领域,可以说,他是独一无二的史家,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后一代的通才。

——王奇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

 

先生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坐冷板凳的耐力,更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判断力;有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更有对历史的尊重和真理的坚持。先生孜孜以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揭示历史奥妙、追求历史真实,发挥历史的“经世”“资治”功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搜寻史料、俯身撰述,在中国近代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罗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想者的力量:贺杨天石老师九十华诞

雷颐  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套用“入所教育”的一句俗话,我已正式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员“新兵”。这时,杨天石老师早就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员“健将”了。从年龄到学问,杨先生都是我的师辈。但没想到入所不久,就被杨老师赏识有加,以友相待。作为“新兵”的我,端的是受宠若惊。相识相交四十年,从杨老师处获益多多,一直以老师相待。我敬他为师,他视我为友,近四十年亦师亦友,从学问到人生,举凡个人私事,家国时政,无拘束,畅快深入。当然,还是没想到,前几年有出版社将杨老师著述结集出版,杨老师竟然点名邀我为其中《思潮与人物》卷冠序,一时间感惶并至,备感荣幸。

杨老师的学术成就,巨著皇皇,毋庸细说。“考证确凿,堪称杰作”,是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狭间直树教授对杨老师著作的评论。日本学者向以资料搜求仔细全面、考据认真著称,狭间先生都承认他“考证确凿”,这也是对杨老师治史方法、风格的总结概括。

杨老师认为,追求历史真相是历史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这是他对自己治学态度、方法的要求。杨老师治史总是从细读史料入手,于不疑处发现可疑之处,一点点寻找、发现。他对史料的追寻,着实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海内外到处搜寻史料,对史料几近“竭泽而渔”。对找寻到的史料,他认真研读,细心分析。不预设立场,不为既有观念束缚,注重史料的爬梳考证。尊重史实,杨老师堪称典范,为学界公认。他总是强调,无论这种真相多么“不如人意”,也必须面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面对“不如人意”的史实,所以杨老师又屡因研究、揭示“不如人意”的史实为丛镝所射。面对这些,杨老师有愤怒,更有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不是历史学家的天职吗?当然,在这类攻讦面前他毫不退缩,仍然全神贯注自己的研究,继续挖掘历史的真相。

“考证确凿”的盛名,却无形中掩盖了杨老师学术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其实,杨老师的学术研究恰是从思想史研究起步、开始跨入学术大门的。杨老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当老师。这时他写的明代泰州学派传人韩贞、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研究文章,就先后发表在权威的《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和《新建设》杂志。他的研究,引起了史学大家侯外庐先生的注意,曾想将他引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但由于“文革”随后爆发而未成。“文革”结束,杨老师1978年从中学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为专业研究者。恰恰是思想史研究,使他成为专业历史研究者。

思想史研究向有两种传统,一是“六经注我”,一是“我注六经”;用现代学术语言来说,一种强调研究者主观观念的主体性投射,一种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实证分析。前者高屋建瓴,自成体系,但易失之于空泛,根据不足形成“无据之理”,牵强附会甚至沦为荒诞。后者踏实细密,言皆有本,但易失之于琐屑,缺乏概括综合而“不成体统”,沦为无法把握大局、看不到整体的细琐繁屑。“六经注我”而不荒诞,“我注六经”而不琐碎,至为不易。思想史研究者多是“六经注我”,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研究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所以屡有宏大体系建构者。然而,正是由于“六经注我”,不少体系建构者摆脱史实史料的束缚,洋洋洒洒、大言炎炎、巨著皇皇、体系宏大,但夷考其实,这些所谓体系皆是游谈无根、郢书燕说,剪裁涂抹史实以符合某种理论框架的荒谬荒诞之论。杨老师的思想史研究秉承的是“论从史出”的传统,他提出的论点是逐步地、一点点抽丝剥茧地织就、建构起来的,甚至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细密而不琐屑,有观点而毫不牵强。值得思想史研究者借鉴。

杨老师的历史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史料,绝不歪曲妄解,在“我”与“他”之间建立、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张力。他在一层层探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时代思潮时,扩展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观察,加深了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多数人不知道,杨老师还具有深深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关切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本职工作之外,曾兼任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著称的《百年潮》创刊主编,著名理论家、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将他与胡绳、郑惠并誉为《百年潮》创业“三君子”。他曾有几次“直言上书”,事先都征求了我的意见,士人风骨,令人敬佩,而对我的信任,更令我深深感动。

恭贺杨老师进入“九〇后”!我们相信,进入“九〇后”的杨老师文思一定更加“泉涌”,创造力更加旺盛。期盼读到杨老师更多的精品。



展开
目录

壹至友忆往

为了寻找历史的真实——敬贺杨公天石九秩华诞

陈方正 003

再说杨天石

陈丹晨 011

是金子总会发光:忆天石

李汉秋 021

九十开步,再创辉煌

钱文辉 025

我所知道的天石学长

曾景忠 031

杨天石:我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贵人

周思源 041

“患难之交”杨天石——兼谈他的鲁迅研究

陈漱渝 049

锲而不舍,求实探新——与杨天石老师四十年的交往回忆

郑会欣 069

思想者的力量:贺杨天石老师九十华诞

雷颐 081

老而弥坚寿而愈奋——为杨天石先生九十寿而作

汪朝光 087

我所了解的杨天石老师

夏春涛 099

贰评论评价

杨天石:书斋内外的“史”与“诗”

陈丹晨 109

杨天石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陈铁民 121

意趣高远走华章

周思源 129

杨天石先生关于宋明理学的三种著作

陈来 137

南社研究的意义—杨天石先生及其《南社史三种》

夏晓虹 145

叁同行文萃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涉日危机应对:以《新生》周刊事件为中心的研究

吴景平 159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前后斯大林对中共革命方针影响的几个问题

杨奎松 199

国际关系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陈谦平 245

为马戛尔尼使华进一解

马勇 273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版图构想的演变

王建朗 289

肆桃李春风

我跟杨老师做博士研究生

臧运祜 331

重视大时代、大人物、大事件研究——评“杨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种”

王奇生 345

钱玄同与《章氏丛书续编》

刘贵福 359

蒋介石对农民、农村问题的认识与主张(1928—1949)

曹成建 399

高山仰止:杨天石先生与中华民国史研究

罗敏孙贝贝 451

国家利益:苏俄对在华合作者的选择

杨雨青 487

天道酬勤,坚如磐石——记我的父亲杨天石

杨雨青 517

伍序言集锦

以文会友:天石与我

蒋永敬[中国台湾] 531

《寻求历史的谜底》序

金冲及 545

拨开迷雾,解开疑问:民国史及蒋介石研究的突破

张玉法[中国台湾] 553

《寻求历史的谜底》序

狭间直树[日] 561

《杨天石近代史文存》序

山田辰雄[日] 567

《海外访史录》序

李又宁[美] 571

《杨天石文集》序

刘梦溪 575

超越封建传统的“成王败寇”史观

陈永发[中国台湾] 583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序

吕芳上[中国台湾] 591

《孙中山新探》序

王杰 597

《晚清史要》序

黄克武[中国台湾] 607

皓首穷经著文章

陈红民 613

系年录62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