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的《红楼梦》研究课程为蓝本,创新性地将学术内核与数字时代阅读体验相融合,打造出一部“是书又不是书”的新型文化读本。全书收录2018年秋季学期引爆网络的11篇“花式作业”,并突破传统书籍形态,采用手机APP界面设计理念重构阅读场景——如模拟微信聊天对话框呈现大观园内部员工互动、用“朋友圈”展示人物新解,使读者在滑动书页时仿佛置身于鲜活的红楼元宇宙。
课程独创的“花式作业”贯穿全书:既有“帮林黛玉选专业”“设计贾宝玉美妆品牌”等脑洞大开的现代演绎,也有“红楼断案”等学术推演。书中所有插图均由AI生成,黛玉葬花的唯美场景、探春执掌五百强的职场形象等画面,以赛博朋克式美学重构经典意象,鼓励读者用创作自己的专属红楼形象。
作为“学术+娱乐”的立体化读本,书中设置多重交互入口:扫描二维码可跳转公众号延伸阅读与本回相关的《红楼梦》原文内容。这种“半漫画轻手册”形态,既保留了“为红楼人物选专业”“给林黛玉贾宝玉写朋友圈”等学生作业的青春创意,又通过扫描书中延伸阅读的二维码渗透了学术方法论。
苗怀明教授“认认真真读书,一本正经搞笑”的理念贯穿始终:从“证明自己是曹雪芹转世”的荒诞推演破除民科套路,到“续写《红楼梦》结局”创作中深埋悲剧美学思考,印证了“快乐学习”与“严肃学术”的辩证统一。这部师生共创的“红学通关手册”,既是Z世代解构经典的青春实验,更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了“寓研于乐”的南大范式。
本书是我在南京大学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的花式作业集既然要开设课程,必定会布置作业,何以要花式?何为花式作业?到底花在何处?其必要性何在?且听我慢慢道来。
布置花式作业固然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更多的则是来自我对大学课程的认知。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本科课程就按照这样的套路进行:老师带着发黄的讲义走进教室,旁若无人的埋头念稿子下课铃声响起,头也不回地走出教室。等待期末考试,或明或地给学生划重点,然后学生一顿熬夜突击,最终成绩出来,人人过关,皆大欢喜。至于老师发黄的讲稿,后来也会成为教材出版,说不定还能得个教学奖。这种情况至今也没有真正的改变,只不过发黄的讲义变成万年不变的电子讲稿而已。
时代变了,学生变了,对人才的需求也变了。高校的教学基本上还在遵循传统模式,难怪 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出来之后,不少人提出大学教学无用论,这是大家针对当下本科教学提出的质疑,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如果再没有大的变革和改进,高校的教学真的会被人工智能碾压。
起初在设计花式作业的时候,还没有想到人工智能发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当时只是想着,让课程有趣一些,让学生真正学些本领。
所谓的“花”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内容上,结合教学,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比如林黛玉的家产去哪了,袭人是不是告密者等。题目看似“八卦”但背后都有学术在支撑,我们的做法是,从“八卦”开始,以学术结束。
二是形式上,要求放弃那种高头讲章的论文写法,采取爆笑无厘头的方式。比如林黛玉葬花、贾宝玉挨打后帮其发个朋友圈比如论证《红楼梦》的作者是自己,比如帮《红楼梦》里的年轻人找工作等。我们的口号是:一本正经搞笑,认认真真读书。三是渠道上,将同学们的花式作业做成推文,在我创办的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将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与公众分享,让课堂面向社会。
花式作业看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布置起来相当不容易,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合做花式作业。既要有幽默效果、新奇好玩,又要有内涵、具有学术性,不能失之油滑。为此,经常绞尽脑汁,好久才想出一个题目,到上课前也许又改变主意。每一次推文我都会写一篇“编者按”,介绍布置作业的目的和想法。对学生来说,做起来也是相当费神的,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他们必须打开脑洞,写出自己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花式作业具有很大的原创性,用 Al 是找不到答案的。
我的动机很简单,那就是让同学们熟悉作品,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进而掌握研究的方法。当然也是想做个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适应时代需求、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花式作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收获,让我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其间,我发现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学生,比如参与这次花式作业集出版的几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同学们的作业中我也得到不少启发,比如用香气塑造女性人物,比如《红楼梦》中的水果书写等,这些问题以往没有注意到,正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作业我才意识到这些不仅是有趣的话题,而且值得深入探究,正所谓教学相长吧。需要说明的是花式作业只是《红楼梦》研究课程作业的一种,我们还有课堂作业、课程大作业等作业形式,比如我还要求学生背诵《红楼梦》回目、用不同版本校勘等。
课程作业方式变革的背后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尽可以在花式作业中调侃我、黑我,我也时常开他们的玩笑,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关系很融洽。感觉叫老师、同学很生分,我干脆叫同学们“小妖”,同学们则称呼我为“大王”“魔头”,大家形成一种亦师生亦朋友的关系。这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我出去开会、做讲座,不时有人问,怎么没有带“小妖”过来。花式作业起初在《红楼梦》研究课程中采用,后来还用到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形成两套花式作业,成为我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经《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的追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同仁借鉴我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毕竟我只是在南京大学这一所学校进行尝试,如果大家都参与进来,也许能改变当下高校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朋友好心劝我去申报教学奖、名师奖之类的东西,我都谢绝了。我更喜欢做有兴趣而有意义的探索,这种尝试的快乐与我而言,是超出奖项带来的感受的。
《穿越红楼:红学课花式作业集》的出版除了出版社的力量外,我还特意邀请唐小蔚、梁罗茜、何可、梁欣悦这四位同学参与。她们都选修过我的《红楼梦》研究课程,其中梁罗茜、何可还继续跟我读研究生。四位同学多才多艺,是我在布置花式作业、做推文的时候发现她们的,对她们也很信任。这次出版有她们的鼎力相助,很有纪念意义,也保证了书的高品质,我很开心看到她们的成长。
花式作业既是我《红楼梦》研究课程教学的一种探索尝试,也是一种打开《红楼梦》的有效方式。对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欣赏《红楼梦》没有那么艰难,我们可以从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开始让兴趣引领阅读。本书所收的十篇作业可以看作是打开《红楼梦》的十个窗口,从每个窗口看出去,都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由此可以领略《红楼梦》的博大精深,领略它的语言之美、才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