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特历史深度探寻:本书深入挖掘大圩古镇从 “长安” 到 “大圩” 的演变历程,展现其版图的伸缩变化,揭秘它作为东乡交通枢纽、漓江水运中转站的辉煌过往,能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大圩古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感受岁月变迁留下的痕迹。
2、多元文化精彩呈现:书中涵盖了大圩古镇丰富多元的文化。从独特的盐业商业交易,到扒龙船、龙船调等龙船文化,再到走众亲、姊妹节等民俗风情,以及宗祠乡约背后的自治互助理念,还有古村韵味和名人游踪,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为读者深度打卡大圩提供了很好的旅行阅读文本。
3、新角度理解大圩古镇:丰富量大的精美图片,有趣幽默的小故事,让人们重新且深刻认识古大圩古镇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具趣味与知识的读物。
本书是“广西村落文化丛书”中一册,围绕桂林大圩古镇展开书写。全书分为八章,细腻的文笔,翔实的史料,配以上百张精美的图片,将大圩的自然环境、成圩发展、礼数文化、传承发展等做了细致全面的介绍,为读者重新认识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大圩古镇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文本。
·大圩的格局
客商熙攘、货运繁杂,来往舳舻,皆经过大圩,大圩原来的老街自然承担不了泊岸补给的巨大需求。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星街、泗瀛街等,也就顺其自然地依江下游延伸,一段一段地建设起来、发展起来。承担货物集散的大圩码头,自上游的寿隆寺码头、青帝庙码头、清真寺码头开始,又逐渐增加了社公码头、石矶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巨利码头、鼓楼码头和卖米码头。大圩就这样成为漓江沿岸的一个重要港口,整个圩镇终于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扩展成 8 街 13 码头格局。
·后方“小桂林”
战争时期,大圩过往商旅多,交易繁荣,第四战区的第六、第七伤兵医院就干脆设置在这里,以避日军飞机对桂林城的经常性轰炸。前方战事频繁,转运到大圩治伤的伤兵颇多,加上医护人员的常驻,大圩很自然成为桂林市郊一处有许多外地人的热闹所在。圩镇上的老人说,那些伤兵吃不饱饭,经常拄着拐棍,到河滩上去摸螺蛳解馋,街上那些开小吃店的,有时会免费给那些伤兵的碗里添一些卤水以下饭。
因为紧邻漓江,码头不少,交通条件好,抗战时期,大圩有了外地商人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工厂。民国三十年(1941),广西实业公司在大圩开办了建国机械厂,修理汽车和其他机械。桂林至大圩的公路,没有跑商业运输的汽车,却常有需要修理的汽车被拉到这儿来。
同样是民国三十年(1941),中国农工社与广西省建设厅在大圩投资合办了广西面粉厂。这家面粉厂,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很有规模了:职工 100 余人,生产设备通过水运从广东运来,生产需要的原料小麦也是通过水运从广东运来,每天生产的面粉产量达 25 吨之多,根据质量,分为特级农夫、佳和、牧童 3 个品牌,通过水运运往广东、梧州、桂林等各省市,那个时代的大圩,已经实现了真正的“两头在外”生产营销模式。
·沟通道路的古桥和新桥
大圩的古桥,可谓数量惊人,其中不乏精品,乃至宝贵的孤品之作,值得喜爱欣赏桥梁的人前往造访。桂林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退休干部蒋小榕,10 余年潜心搜寻、整理漓江流域的古石桥,并将这些古石桥分别造册,登记下每一座古石桥的桥名、方位坐标、长高宽尺度、桥型工艺等,并尽可能地收集那些保留下来的古石桥的建造年月。如果建桥碑记尚存,他则将这些碑文一并记录下来。在他整理的古石桥名册中,大圩镇至今保留下来的,有 106 座古石桥,仅毛村就有 18 座!
·曾与大圩争雄的熊村
熊村以熊姓为主,村子西边主要是李姓,间有其他一些杂姓。熊氏家族是这里最早的居民,李氏家族迁过来时,易于耕种的田地早就被熊家开垦完毕,李氏家族只能在西边的山坡处垦荒种地。那片坡地不便灌溉,需要从熊村东边引水,才能保证农业用水。引水过村需要开挖路面,影响圩街经营。如果不许李氏引水,则势必引起长久矛盾。熊氏 18 个读书人想出了一个为难李氏家族且没有直接拒绝从东边引水的办法。他们提出:李氏开挖引水渠没有问题,但必须一夜完工,以免影响圩场交易。按照开挖水渠的工程量,是需要几天工期的。但熊村的理由似乎也没有办法辩驳。熊家的这些读书人还说,只要李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完成沟渠开挖工作,他们宁愿搬走到山脚底。
李氏家族商量以后,咬咬牙,答应了这个要求。为了抢工期,他们只能从圩散之后、天刚黑时就开始开挖沟渠。李氏家族的运气足够好:他们刚开工不久,突然天降暴雨!暴雨不但没能阻挡李氏家族的劳动力们继续挖渠,反而帮了他们的大忙,因为暴雨浸泡,地面表层的土质变得疏松,挖起来就没有那么费劲,而且效率提高不少。又由于暴雨形成了湍急的流水,流水迅速冲走了挖松的泥土,他们甚至不必费力气将挖出来的泥土运走,省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一并投入开挖沟渠的工作中。结果,这条沟渠真的在一夜之间挖成了!
·姊妹节
大圩一带,有一个带有追求男女平等意识的传统节日,叫“姊妹节”。人类繁衍、社会发展,总要有婚姻这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伴随。女孩子长大了,出嫁了,以前的闺密,就很难再见面。偶有机会回娘家,以前的闺密也已经外嫁离开家乡。大年初二有回娘家的传统,闺密们可以在这一天见面,但这一天又是和娘家人相聚的日子啊。以前的闺密,难道不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见面欢聚的机会吗?
前 言 _ 001
为何独享“大圩”之名 _ 007
初识 010
从“长安”到“大圩” 015
大圩版图的伸缩变化 036
曾经的东乡交通枢纽 _ 047
漓江水运的中转站 048
四通八达的水陆网 053
沟通道路的古桥和新桥 058
商业图谱 _ 071
独特的商业交易:盐业 072
大商号和小商贩 075
借旅游东风起飞的古东瀑布 094
韵味古村 _ 103
曾与大圩争雄的熊村 104
古桥古庙古屋上桥村 120
盐商后代的桂局村 125
漓江东岸的上茯荔村 129
毛村和漓江上的船上人家 135
龙船文化和乡情 _ 149
扒龙船与龙船调 150
走众亲 163
姊妹节 168
宗祠和乡约 _ 171
自治与互助 172
村规民约 179
名人游踪 _ 187
石刻上的名人游踪 188
诗文存,大圩兴 192
使节笔下的大圩 200
孙中山在大圩 202
民国游客到大圩 205
当代名人与大圩 211
唐景崧的墓地 218
文化赓续 _ 221
东漓古村的文化重现 222
水印长廊的文化追求 235
后 记 _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