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孙周兴“未来哲学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在本书中的四篇文章,原为孙周兴《存在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汉语哲学》(商务印书馆2019年)的第二编“西哲汉译与汉语哲学”。此次单独成书,仍然是四篇文章,设为四章,重新命名以示主题。
“未来哲学”的主要课题是“技术与未来”,也即要对今天和未来由技术支配的新人类文明做出探讨和解释。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作为一种虽然日益被世界化或者说被主流世界文明影响和烙印、但至今依然别具一格的汉语思想方式或者其所谓的“观念构成方式”,“汉语哲学”具有汉语性,也具有世界性,因而具有未来性,是“未来哲学”的基本要素。
本书围绕西哲汉译的译名之争、中西方思维差异及语言差异和汉语关联性思维等话题,展开对汉语哲学的相关问题的论述,并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之问,中国文化有自身的观念构成方式,中文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作者认为,互通互联、不重形式的特点在思辨的意义上既是汉语的弱点也是汉语的强项。作者通过比较汉语和典型的印欧语言的某些特征区别,分析汉语百年来通过外来词的引入、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逐渐变化的同时又保有其本质特征,以及对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哲学学科划分提出疑问,从而对“汉语哲学”这一命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比所谓的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之分野似乎更科学。
自序
什么是现象学的视角?
.... 1
第一章
存在与超越
——西哲汉译的困境及其语言哲学意蕴
.... 1
一、两大译名之争 .... 1
二、“存在”还是“是”? .... 7
三、“先验的”还是“超越论的”? .... 33
四、存在与超越的交织关系 .... 40
五、余论:西哲汉译的限度 .... 52
第二章
翻译的限度与汉语哲学
——由安乐哲的汉英翻译经验引发的若干思考
.... 61
一、由翻译引发的哲学问题 .... 61
二、超越性语言与关联性语言之间可传译吗? .... 67
三、词典式翻译是危险的 .... 81
四、翻译的限度与汉语哲学问题 .... 91
第三章
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
.... 97
一、语言特性与中西思维差异 .... 102
二、何种哲学?一种还是多种哲学? .... 111
三、现代汉语变得更适合于哲学了吗? .... 126
第四章
汉语哲学的时与势
——再论汉语关联性思维及其效应
.... 131
一、中国哲学还是汉语哲学? .... 131
二、汉语哲学的劣势或弱项 .... 136
三、汉语哲学的优势或强项 .... 142
四、结语:汉语哲学的时与势 .... 150
附录
《存在与超越》增补版后记
.... 154
后记
....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