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闵行历史名人传记(上海闵行地方史丛书)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523803
  • 作      者:
    张乃清
  • 出 版 社 :
    中西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展示了闵行24位代表性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涵盖战国到近现代不同时期。这些名人身份经历各异,却拥有一脉相承的崇高精神,如为官者清正爱民、先行者开拓创新、先驱者奋发图强、革命者英勇斗争。 阅读本书,能深入感受闵行的深厚底蕴,汲取名人精神力量,助力新时代“闵行精神”的汇聚,一同展望闵行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展示闵行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事迹,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2024年,闵行区委宣传部启动“闵行历史名人雕塑项目”,从籍贯或主要作为在今闵行区境内的各领域历史人物中,以其社会贡献和历史影响为重,选取出24个代表性历史名人,为其塑像,并将落地位于七宝地区的“闵行文化公园”内。《闵行历史名人传记》即是对这24位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做一全面展示,共分为上中下三卷。
展开
精彩书摘
黄歇与申城
史书记载
上海有一个古老的别称——申城,源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
春申君,姓黄名歇,战国时期楚国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时期的两代重臣。《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记载: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黄歇因为对楚王的忠诚和杰出的才能,被楚王任命为令尹。考烈王十五年(前248),约67岁的黄歇向考烈王进言,认为淮北12县离齐国太近,应该划归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辖,不便作为封地,“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采纳他的意见,并把江东封给了黄歇。于是,黄歇在江东重建了吴国故都,即后来的江苏苏州。
黄歇的家世不详,生卒年无确切记载,其籍贯也存在不同说法,至今争议不断。有专家推测其生于公元前314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38年。当时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前去奔丧时全家遇害。
黄歇担任楚国令尹20多年,明智忠信,清正爱民,养士三千,以礼贤下士、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在诸侯中颇具威望。在淮北地区,至今流传着不少关于黄歇生平的历史典故。黄歇的传奇故事,对长三角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遗存 黄歇治理“江东”仅3年,他在今闵行区境内曾经有何作为?虽然没有具体的史实记载,但在今闵行区境内至今还能够寻觅到“黄歇时代”的历史遗存,为后人想象当年的情景提供了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纷纷崛起,列国纷争,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今上海一带地处吴越两国交界处,与周边地区同以稻作文化和水乡地貌为独特的人文特征。
当时,浦东地区还是一片海滩,今上海中西部地区已形成陆地,今闵行区境内已经垦荒开发,形成若干人文胜迹,至今仍可见到几处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据此可以构想当时的经济社会风貌。
在马桥镇友好村和金星村靠近黄浦江的地方,曾有东西两处“黄泥墩大墓”,土墩高约6米,直径约30米,占地约2667平方米。1957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清理,确认这是上海市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土墩墓。
另外,在华漕镇卫星村(原为纪王公社坞城庵大队)发现了坞城古迹。坞城是为上海地区最早见于典籍的地名。相传,坞城由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为防越国入侵所筑,泥土堆墙,周围达6千米,用以储粮。
民间传说
相传,黄歇曾经率领大军在“陆皎浦”(今黄渡镇东首)摆渡过江。后人将陆皎浦改称“黄歇渡”,历代相传,演变成“黄渡”。
长期以来,上海地区民间传说黄歇在吴地为治水减灾,亲临疏浚河道工程任指挥。其夫人捐出私蓄并筹募善款,还提出修建跨河桥,方便行人。后人为纪念这对夫妇,还建立祠庙,供奉其神像。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当时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今称“古冈身”)在今奉贤南桥、闵行莘庄、嘉定城区南北一线,此线以东尽是“海上之洋”。“黄浦”作为水道名称,未见于汉、唐时期任何文献,也未载于北宋时各种专论水利的著作,直到南宋和元代才有人提及和记述。
如今的黄浦江流域中段,古称“东江”“瓜泾塘”,元末明初改称“黄浦”。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元吉接受叶宗行等上海地方人士的建议,实施“江浦合流”治水工程,开凿、疏浚、贯通范家浜,引南来的大黄浦之水,与西来的吴淞江之水合流,向北直接出吴淞口从长江入海,形成新的黄浦江水系。
事出有因
黄歇“开凿黄浦”之说因缺乏史实依据而不可信,为何此说还会广为流传?
唐代以后,苏州一带将春申君黄歇奉为“姑苏城隍神”。明永乐年初,上海地区实现“江浦合流”后,广大民众从中获益,自然联想到本地区应当有一个像“大禹”那样为民治水、惠泽乡土的偶像人物。于是,永乐六年(1408)有唐姓乡绅献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传说颂扬夏原吉治水的政绩。由此,“大黄浦”逐渐被称为“黄歇浦”“春申江”,有些文人墨客抒怀题咏,比兴寄托,一再戏说,终于把黄歇推上了神坛,多处建庙祭祀,形成民俗。从此,“申”字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名词,上海也就有了“申城”的别称。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黄歇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的统治与管理者,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的功绩被后世广泛传扬。
人文情缘
在今闵行区境内,历代建成的春申塘、春申庙、春申道院、春申桥以及黄歇后裔聚集地黄家河圈,社会影响深远。近30年间,闵行区先后新建春申路、春申湖、春申文化广场、春申公园等公共设施和场所,以示对先贤的纪念。
在今闵行区境内,数百年来人们与黄歇之间的情缘在乡间深入人心,并通过纪念性的地名传扬天下。这里,似有一种“春申文化”历代传承,经久不绝,以致闵行人时常将脚下的土地自豪地称为“春申大地”。1987年5月,上海县文化馆创办
展开
目录
黄歇
黄歇与申城
春申塘由来
闵行春申道院
莘庄春申君庙
春申君后裔集聚地
黄道婆
黄道婆身世之谜
传说中的纺织家
道婆遗爱在桑梓
本地织女甘苦
秦裕伯
籍贯上海县
定居长寿里
寻梦松江城
高密显身手
福建做清官
归乡享清福
再三拒征召
被推上神坛
重见其真身
解析“不可解”
长寿里秦公墓祠
名医秦昌遇
秦公后人集聚地
叶宗行
书生献策
参与治水
钱塘执法
故土遗存
蒋性中
耕读莺窦湖
为官不忘本
返乡天伦乐
高风千古传
王圻
王氏家族
宦海沉浮
归乡隐居
鸿篇巨制
蒙训子孙
梅林余香
徐寿
徐寿造桥
徐泮与“飞来佛”
徐三重守望家园
薪火相传
董其昌
董家老宅,科甲之乡
年少有志,离乡寻梦
逍遥为官,荣辱之间
多难之秋,紫藤寄情
侯峒曾
缘起关帝庙
情系紫隄村
惜别明王朝
血战嘉定城
悲怆鼎革时
梦回明月堂
施维翰
施家老宅
康熙重臣
鞠躬尽瘁
人才辈出
老宅遗存
李林松
京城为官
老街乡愁
易园早梅
四代清芬
秦荣光
路在何方
破茧重生
护乡图强
兴学义举
沥尽肝胆
顾言
走出荷巷桥
乡间唱大戏
推广新学堂
闯荡上海滩
魂牵闵行镇
黄宗坚
名门裔孙
种棉实验
主持农校
子承父业
感叹人生
秦锡田
漫漫应试之路
闯荡上海滩
辛亥前夜
守望家园
老当益壮
夕阳余晖
杨光霖
七宝北镇杨氏家族
创办明强学堂
抵抗越界筑路案
杨纪庚传播新文化
钮永建
从科场冲向战场
初展锋芒
在革命洪流中
二次革命
主政江苏
归乡创大业
宏图大展
共赴国难
乐在俞塘
挥手远去
李显谟
誓做革命党
血战上海滩
情洒沪闵路
魂断黄浦江
冯国华
历经风波
来到俞塘
冯国华的战友
主持壮丁集训
率众冲上火线
不幸殉国
赵瑞卿
沈家巷的主心骨
赵家成为秘密联络站
活跃在七宝老街
血洒黎明之前
张翼
初出茅庐
大显身手
流亡岁月
重建家园
矢志不改
秦之济
家学传承
捍卫中医
故土情深
八绝奇才
魂归故里
钱端升
名医世家
留学前后
教授风骨
献身法学
张充仁
学艺
闯荡
留学
挚友
高光
历练
重逢
辉煌
魂归
上海闵行地方文史丛书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