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与申城
史书记载
上海有一个古老的别称——申城,源于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
春申君,姓黄名歇,战国时期楚国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时期的两代重臣。《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记载: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黄歇因为对楚王的忠诚和杰出的才能,被楚王任命为令尹。考烈王十五年(前248),约67岁的黄歇向考烈王进言,认为淮北12县离齐国太近,应该划归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辖,不便作为封地,“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采纳他的意见,并把江东封给了黄歇。于是,黄歇在江东重建了吴国故都,即后来的江苏苏州。
黄歇的家世不详,生卒年无确切记载,其籍贯也存在不同说法,至今争议不断。有专家推测其生于公元前314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38年。当时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前去奔丧时全家遇害。
黄歇担任楚国令尹20多年,明智忠信,清正爱民,养士三千,以礼贤下士、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在诸侯中颇具威望。在淮北地区,至今流传着不少关于黄歇生平的历史典故。黄歇的传奇故事,对长三角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遗存 黄歇治理“江东”仅3年,他在今闵行区境内曾经有何作为?虽然没有具体的史实记载,但在今闵行区境内至今还能够寻觅到“黄歇时代”的历史遗存,为后人想象当年的情景提供了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纷纷崛起,列国纷争,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今上海一带地处吴越两国交界处,与周边地区同以稻作文化和水乡地貌为独特的人文特征。
当时,浦东地区还是一片海滩,今上海中西部地区已形成陆地,今闵行区境内已经垦荒开发,形成若干人文胜迹,至今仍可见到几处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据此可以构想当时的经济社会风貌。
在马桥镇友好村和金星村靠近黄浦江的地方,曾有东西两处“黄泥墩大墓”,土墩高约6米,直径约30米,占地约2667平方米。1957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清理,确认这是上海市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土墩墓。
另外,在华漕镇卫星村(原为纪王公社坞城庵大队)发现了坞城古迹。坞城是为上海地区最早见于典籍的地名。相传,坞城由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为防越国入侵所筑,泥土堆墙,周围达6千米,用以储粮。
民间传说
相传,黄歇曾经率领大军在“陆皎浦”(今黄渡镇东首)摆渡过江。后人将陆皎浦改称“黄歇渡”,历代相传,演变成“黄渡”。
长期以来,上海地区民间传说黄歇在吴地为治水减灾,亲临疏浚河道工程任指挥。其夫人捐出私蓄并筹募善款,还提出修建跨河桥,方便行人。后人为纪念这对夫妇,还建立祠庙,供奉其神像。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当时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今称“古冈身”)在今奉贤南桥、闵行莘庄、嘉定城区南北一线,此线以东尽是“海上之洋”。“黄浦”作为水道名称,未见于汉、唐时期任何文献,也未载于北宋时各种专论水利的著作,直到南宋和元代才有人提及和记述。
如今的黄浦江流域中段,古称“东江”“瓜泾塘”,元末明初改称“黄浦”。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元吉接受叶宗行等上海地方人士的建议,实施“江浦合流”治水工程,开凿、疏浚、贯通范家浜,引南来的大黄浦之水,与西来的吴淞江之水合流,向北直接出吴淞口从长江入海,形成新的黄浦江水系。
事出有因
黄歇“开凿黄浦”之说因缺乏史实依据而不可信,为何此说还会广为流传?
唐代以后,苏州一带将春申君黄歇奉为“姑苏城隍神”。明永乐年初,上海地区实现“江浦合流”后,广大民众从中获益,自然联想到本地区应当有一个像“大禹”那样为民治水、惠泽乡土的偶像人物。于是,永乐六年(1408)有唐姓乡绅献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传说颂扬夏原吉治水的政绩。由此,“大黄浦”逐渐被称为“黄歇浦”“春申江”,有些文人墨客抒怀题咏,比兴寄托,一再戏说,终于把黄歇推上了神坛,多处建庙祭祀,形成民俗。从此,“申”字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名词,上海也就有了“申城”的别称。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黄歇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的统治与管理者,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的功绩被后世广泛传扬。
人文情缘
在今闵行区境内,历代建成的春申塘、春申庙、春申道院、春申桥以及黄歇后裔聚集地黄家河圈,社会影响深远。近30年间,闵行区先后新建春申路、春申湖、春申文化广场、春申公园等公共设施和场所,以示对先贤的纪念。
在今闵行区境内,数百年来人们与黄歇之间的情缘在乡间深入人心,并通过纪念性的地名传扬天下。这里,似有一种“春申文化”历代传承,经久不绝,以致闵行人时常将脚下的土地自豪地称为“春申大地”。1987年5月,上海县文化馆创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