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都竭尽全力想养好孩子,但孩子常常不能符合我们的理想,成长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难以控制。真正的科学育儿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而是带着好奇心去关注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当我们“看懂为什么”,育儿的困境就能迎刃而解。
这就是作者埃玛·伯恩博士成为母亲之后所做的事,身为一名称职的科学家,她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充满好奇,尽可能全面搜集现有的信息与最新的科研成果,把孩子当作研究对象去观察记录。她在书中探讨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与特点,例如:
感知觉发展:新生儿如何从混沌的感官体验中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为何幼儿总被 “奇怪”的触感或声音吸引?
饮食与睡眠:挑食是生理本能还是教养失误?婴儿夜间频繁醒来,究竟是 “问题” 还是进化赋予的生存机制?
语言与社交: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如何演变为复杂的沟通?玩耍为何是比早教卡片更高效的社交课堂?
情感与认知:同理心是天生的吗?青春期大脑的“叛逆”如何为独立人格奠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标准化的“人”。当你不再执着于“标准答案”,转而用好奇取代焦虑,用观察取代控制,会发现育儿的本质是一场与生命的平等对话—— 你在塑造孩子的同时,也在重新理解“人”的成长:它充满混沌与惊喜,没有统一的 “成功模板”,却因每个孩子的独特而充满意义。这样的发现将极大地缓解我们的育儿焦虑:当我们不再恐慌,一切都会为之改变。
引言 你唯一需要的育儿指南
第一章 我的孩子是个外星人
了解地球
学会看
你听到的跟我听到的一样吗?
本体感觉
让“小小外星人”宾至如归
第二章 学会进食:从味蕾到西蓝花
羊水里的“菜单”
喂养方式
新生儿味觉测试
婴儿主导的断奶
第三章 吃饭大作战
挑食、偏食还是饮食功能失调?
食物的乐趣:快乐的秘诀
坐下来一起吃饭吧!
第四章 睡眠这件事从来都不简单:从“快去睡觉!”到“怎么还不起床?!”
成人的睡眠是个周期交替的过程
父母们总是睡眠不足
要不要跟孩子一起睡?
宝宝夜间醒来是正常的
乖乖睡啊,宝贝:一岁以内婴儿的睡眠
昏昏欲睡的青少年?不仅仅是电子产品的问题
第五章 如何与宝宝沟通:“给我好好听着!”
大脑的语言功能区
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一起玩耍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
你真的没听到吗?
婴儿的第一个单词
第六章 孩子如何学会自我表达: 从说话到阅读
句法
语用学
质与量,哪个更有帮助?
走向抽象的语言
孩子们怎么知道说什么合适?
语言与抽象思维
交流、交流、交流
第七章 故事和游戏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独角兽、机器人、消防员和公主
什么是玩耍?
玩耍的好处
与他人玩耍
与他人发生冲突
对电子产品的恐慌
让我们玩耍吧!
第八章 学会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你在想什么呢?”
欢迎来到这个人头攒动的世界
思考与感受:理解情感
想他人所想
你看到的跟我看到的一样吗?
理解他人的意图
第九章 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善良?
如何定义利他:分享、帮助、改正错误
善良让人快乐
孩子对于帮助的认知
不同文化中的利他行为
更善良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引导?
迷走神经
呵护孩子内心善良的种子
结语 人类幼崽养成手册
致谢
婴儿有着迅速成为复杂社会生物的非凡能力,对于所有对此感到好奇的新手父母来说,这本书是一座信息的宝库。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发现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回应自己的孩子。了解生命最初的奥秘,让我们在养育孩子混乱而美好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变得安心与自信。——苏珊·戈隆博克(Susan Golombok)教授,剑桥大学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邮报》《观察家报》多家重量级媒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