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孩子,就这样做:教育在亲情中自然发生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59255
  • 作      者:
    潘志平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潘志平的教育理念——

贴合中国教育实情,助力家庭教育前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家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陪伴孩子成长?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家长。而潘志平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潘志平的教育理念强调亲情与责任的结合,认为“亲情是教育的基石,责任是教育的动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注重他们在心灵层面的成长。通过“亲情教育”,潘志平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业上的困难,更为他们带去了温暖和支持。

陪伴之道:潘志平与女儿共成长

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教育范本

作者潘志平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他陪伴和指导女儿莹之成长的点滴。潘志平的陪伴之道,不仅解决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教育范本。

教育的真谛:陪伴与引导

潘志平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在不同阶段陪伴女儿学习的过程。从小学时的作文辅导,到初中时的科学实验题和数学压轴题的攻克,再到高中时的高考作文题的准备,潘志平始终以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陪伴女儿一步步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书中还展示了潘志平如何引导女儿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钢琴、篮球、游泳,还是竹笛、国画,潘志平总是尊重女儿的选择,并给予她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认为,兴趣爱好是孩子个性和天赋的体现,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平衡,学科学习和兴趣爱好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授权与担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

潘志平在书中还分享了他和家人如何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与女儿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他强调,给孩子选择权,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亲情教育的力量

潘志平提出的“亲情教育”理念。他认为,亲情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好的关系大于对的言行。通过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潘志平的亲情教育理念不仅在家庭中得到了实践,也在他曾任职的杭州知名学校——公益中学中得到了推广和验证。

引发共鸣的教育经验

无论你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还是对教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让我们一起走进潘志平的教育世界,感受那份深情厚意和智慧光芒。


展开
作者简介

潘志平,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专委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家长学校"常驻专家,首期长三角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人选。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市首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首届十佳中小学校长,杭州市首批杰出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任教43年,任校长30年,先后在临安白牛中学、马啸中学、颊口中学、天目高级中学、锦城二中、临安教育局、杭州市公益中学任职。笃信“亲情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关系是最大的教育生产力”,一心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办学生喜欢的好学校,师生、家长都亲热地称呼他“阿潘校长”。

专著《亲情教育》《一位智慧校长给家长的50封亲笔信》,主编的《嗨,孔夫子——中学生读<论语>》《大画朱子家训》《大画颜氏家训》等均成为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爱孩子,就这样做——教育在亲情中自然发生》由潘志平撰写。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把当父母、当老师、当校长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蕴含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渗透在一个个入情入心的方法中,如“玩听谈帮管容融七心法”“六件套学习心流场、番茄钟高效法”等,用接地气的指导方法,让孩子“学并快乐着”。

作者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童年,这些成长经历以及当地耕读传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教育理念。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讲述了如何从一名山区初中教师开始,逐步积累经验,最终成为杭州知名校长。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以亲情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亲笔信”、“阿潘羹”等创新方式,将亲情教育深入到日常教学中,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师生、家长之间的凝聚力。书中还讲述了潘志平在教育生涯中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决策,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和不懈追求。

潘志平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巧妙地平衡时间与精力,他通过细致入微的陪伴与引导,不仅帮助女儿度过了每一个学习阶段,更在她心中种下了自信、坚韧和爱的种子。潘志平的“陪伴之道”,不仅解决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教育范本。

总之,《爱孩子,就这样做——教育在亲情中自然发生》不仅是一部承载着潘志平家风传承与情怀的教育故事,更是一部充满感悟和方法的教育指南,值得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最是家风能致远
古道村落,如此念念不忘的那个地方
杭徽古道上的“校长之乡”
在中国,杭徽古道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齐名的著名古道。
这条古道从唐代就已经有了。它从安徽省绩溪县湖里村发端,穿山过岭到达伏岭镇湖村,然后沿着1400余级台阶,走过“径通江浙”的“江南第一关”,再翻过马头岭、雪堂岭,至浙江省杭州市清凉峰镇。一路过来尽是古村落、古关口、古石板路、古桥、古茶亭、古树……
很多生于徽州、发迹于杭州的大家,如一代巨贾胡雪岩、汪庄的主人汪自新、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小泉以及大画家黄宾虹等,都曾走过这条古道。
小时候,我承包了家中的两项任务:每天早上去村中生产队的黑板上看“出工分配表”,晚上去生产队的记账员那里“报工分”,目的是给白天要出工劳动挣工分的父母多腾挪些干家务的时间。直到30多年后寻访历史古迹时才知道,当年我每日行走两趟的那条石板小道,竟是胡雪岩、胡适、黄宾虹等从徽州走向杭州或上海的寻梦之路!
1922年,在杭徽古道基础上修筑的杭徽公路从杭州开建,历经11年修到了安徽歙县。沿着老的杭徽公路从昌化向西距离颊口5公里的地方,有个叫株柳的行政村(现已改名为“九都”),株柳村有一个叫三府里的自然村,那里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相间,就是我的出生地。它东倚眠牛山,西傍幽兰湾,层峦叠嶂,水草丰盛,民风淳朴,是一个有历史深度、文化厚度,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村落。
紧挨着三府里有个章家村,祖上来自福建浦城,是唐末五代章仔钧的后裔。据传章仔钧是中国把“耕读传家”写入家训的第一人。他说:“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我们潘氏祖训里就有包括立品行、孝父母等五方面的规矩,特别强调要“重教育,养学子”,强调“子孙难愚,经书不可不读”“吾族为人父者有责督子成学,凡饶裕者要解囊助其学子学成,为国培养有用之才”。
杭徽古道,文脉悠长。千百年来,古道上谋生、求学、为官、经商的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盛行。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等的祖籍均在古徽州。当地重儒崇教之风盛行,甚至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而后这种现象随着徽商的往来,逐步向江浙等地蔓延开来。
因地缘关系,我们不仅吸收了些许徽州口音,也很好地传承了古徽州“重教育”的文脉——昌西颊口镇(现已更名为清凉峰镇)人口仅两万,地处偏僻山区,但尊师重教氛围浓郁,先后涌现了130多位大学和中小学校长,被誉为“校长之乡”。清凉峰镇政府后来专门买下了一幢民居,布置了一座“校长馆”。
我深受昌西耕读传家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在父亲这位老校长的指引下,也有幸成为“校长馆”中的一员。从1994年走上校长岗位,1997年至2001年担任家乡颊口中学的校长,一直到任杭州公益中学(以下简称公益中学或公益)校长后,与清凉峰镇建立了“城乡教育共同体”,开展了一系列深受老师、学生、家长欢迎的活动,为传承耕读传家文化、振兴乡镇教育付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昌西溪里的“故里乡情”
“清凉峰下清凉湖,清凉湖下烟雨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海拔1787.4米。被誉为“浙西小黄山”的大明山,林木葱葱,流水淙淙。“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是的,清凉峰、大明山、太子尖十八龙潭等山泉最终都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昌西溪——昌化溪的最大支流。溪水清澈,鱼儿灵动。数百年来,养育了无数昌西儿女,也成为我魂牵梦萦的故里乡愁。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代表智慧,代表世间大道。它无处不在,流动不腐;它善于融通,化育生命;它灵活应变,至柔至刚。傍水而居,人会多一点灵气、多一份快乐和坦荡。
我出生于1964年,生肖属龙。《管子·水地》里说:“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意思是,龙生在水里,变幻莫测,小如蚕蛾,大则包蕴天地。
按照朋友的说法,我是属于流动水型的人格,做事比较积极、进取、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因此也就会比较忙碌。但不管多忙多累,我一直在学习静水流深的那份淡泊,每天能静下心来品一杯茶、写一张字、读10页以上的书。我也一直拥有水滴石穿的那份恒心,一旦想清楚要做一件事就坚韧不拔,就会坚持不懈把它做到位,做出实效。
老家的门口有一条水渠,全长1000多米。它和昌西溪都承载了我儿时的快乐,在那里翻腾的岁月是我最珍贵的童年记忆。从蹒跚学步起,我就成天在渠里、溪里戏水,也出了不少糗事。由于常在水渠边捉小鱼小虾,7岁前,我曾经13次掉落到水渠里,创下了一个颇为尴尬的纪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最是家风能致远
古道村落,如此念念不忘的那个地方
杭徽古道上的“校长之乡”
昌西溪里的“故里乡情”
潘氏宗祠内的“精神根脉”
农民、校长?足以影响我一生的那个人
像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读书人,负笈求学的蜿蜒山路
潘校长,把结婚的棉被送给了学生
他,抑或他们,拥有“宝藏”的那群人
祖父:烈火烹油,文火慢炖
外婆:去做一个云淡风轻的人吧
妈妈:一定记得煮两个鸡蛋吃哦
倒欠户,干杂活,苦难原是化了装的幸福
苦难,却浓了亲情,更紧地抱团前行
倒欠户,却强了意志,练就了勤劳的品质
求学难,却增了韧性,成就了坚强的我们
楹联,诗书,那些蕴含“共情”的文化
楹联文化里,藏着父亲真挚的情义绵长
读书看报间,饥肠辘辘的年代里仍需“以文养人”
失传的讲究里,洋溢着结实的人间滋味
第二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委屈”后的“大确幸”
每一次的委屈,让我更加善良
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第一所学校,蕴藏了“大财富”
“风头”“浪花”里的内驱力
一等奖带来的“风头”
第一名激起的“浪花”
一次接见激发的内驱力
山核桃树上爬下来的“笨”老师
“46分怎么教学生啊!”
“老师,不是‘士姆’,是……”
那里,有我未完结的梦
20年后还记得的一堂课
先学后教?先学后教!
我们到河边放风筝去
史无前例!14人参赛14人获奖
改变彼此命运的一扇扇门
“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是你们给了我十六字英语教学法”
一个都没有少
第三章 一碗粥“熬”出来的爱
一声“阿潘哥”里的卅载亲情
“阿潘哥,给我来一碗!”
“阿潘哥,我们还可以这样干!”
“阿潘哥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还……”
一个“牛肉萝卜火锅”带来的难题破解
一个“牛肉萝卜火锅”抓住了真心
12平方米融合了内心
六个团体一等奖凝聚了人心
“大家”“小家”的相互扶持
买来了750元一台的投影仪
30万元开始建新校
一个“大家”和上千个“小家”
“同盟军”“同理心”的活力后劲
面条与“黄页”
学会穿“别人的鞋子”
客人到,活力来
“一封亲笔信”“一把躺椅”的真情密码
一封亲笔信引发小轰动
一把躺椅一片情
一项权利暖人心
第四章 女儿教我做“父亲”
是她教会了我“陪”和“伴”
学弹“四重奏”
寻找“兴趣点”
赶走“拦路虎”
和她一起做对了“选择题”
一个决定走向的家庭会议
一份极有价值的家庭文件
一道做对了答案的选择题
与“她”实现双向奔赴
一次一次搬家的故事
一个一个增加的孩子们
一项一项增强实力的行动
同“她”共筑“亲情之梦”
“亲情教育”呼之而出
与学生一起编《论语》读本
“活教乐学”渐成风格
和“她”齐唱“快乐之歌”
体制调整弹出的三个音符
一双布鞋谱写的亲情韵律
摇号比例奏响的欢喜曲调
第五章 既然总要学,不如开心学
摇身变“大厨”,亲情带回家
“阿潘羹来啦!”
“品菜会”吃出新花样
“乐土”与“乐享”的双重奏
“贵妃”大变身,越玩越聪明
这个“杨贵妃”,真的很亲民
亲密“共同体”,全员来参与
一起“棒棒棒”,学并快乐着
“解忧杂货铺”,涂了个“压”没烦恼
和和融融是我家
我的心里话随时说
我的情绪有去处
“这事听我的”,学生校长比我牛
学生校长,人小心不小
亲情日记,我手写我心
亲情劳动,动手又走心
“花头精”很多,你我换位试试看
我考的试卷,我来出
“父母”的角色,我来当
没有一个不美丽
第六章 爱是你和我一辈子的承诺
人生路口,时时需要“高清导航”
我不感觉自己矮,是因为每年52本书的滋养
我不怕写作,是因为有25年日记的积累
我不曾止步,是因为适时写就了几本书
拥有大智,处处可遇“人生导师”
向大师学习:“四岁半的心态”
向学生学习:每位都很赞
向家长学习:退守到厨房
实践真知,每每能寻“更优解法”
把想法装进孩子的脑袋里
让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
让学习冲出“忙而低效”的重围
步入循环,好关系出“真情智慧”
“喜欢循环圈”
成功的教育=“有规有矩”+“有声有色”
好的关系)对的言行
收获喜欢,乐分享入“柔美境界”
走近家长,分享“懂为先”的育儿经验
走近老师,传授“柔为上”的育人秘籍
走近社会,共品“善为美”的人生感悟
写在最后
一个“情”字“亲”一生
再回首,情真意切
重出发,亲情相伴

潘志平:教育在“亲情”中自然发生
欢喜法则
满庭芳·赠志平校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