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302322
  • 作      者:
    李志慧,王虹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志慧,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5篇,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数字金融、家庭金融和资本市场复杂性。

  王虹,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成华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以“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为核心议题,构建了“理论一实证一对策”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通过揭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系统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尝试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问题是亟须解决的核心难题。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传统农业,其他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以至于难以挖掘产业间的联系性。过分侧重传统农业生产而忽略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导致了农村地区生产要素资源日渐匮乏,传统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孟凡钊和董彦佼,2022),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健与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农村产业融合应运而生,它是以农业为依托,在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下,通过联动产业、集聚要素、创新技术等方式使各产业渗透、交叉和重组,最终形成了一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供应链。农村产业融合具有产业协同、多元化经营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特点。具体来说,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以产业链与产业带为主要方式,有效缓解了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制约,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和更具韧性(李晓龙和冉光和,2019)。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等环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和规模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宋丽霞,2019)。农村产业融合注重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强调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跨界集约化配置,聚焦通过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电商+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以农带旅、以旅促农、文旅结合的农旅文电商融合发展模式;重庆市奉节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以奉节脐橙、腊肉、贝贝小南瓜等农特产品和观光旅游为切入点,以农旅电商为主要抓手,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将农村电商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建设体系,持续打造并落地“互联网+旅游+农业”的电商发展模式;湖南省泸溪县以桠柑和旅游为媒,以农村电商为主要抓手,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结合独具特色的泸溪地域文化,持续探索并深度落地“人+货+乡”的特色乡村农旅电商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新兴业态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新兴产业,实现多渠道增收。因此,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它使农村构建起一种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跨界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要举措,更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苏毅清等,2016)。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6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8
1.2.1 研究目标 8
1.2.2 研究内容 9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1
1.3.1 研究方法 11
1.3.2 研究创新 13

2 文献综述与述评 15
2.1 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 15
2.1.1 数字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 16
2.1.2 数字普惠金融的宏观影响效应 17
2.1.3 数字普惠金融的微观影响效应 25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32
2.2.1 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33
2.2.2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评价 34
2.2.3 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36
2.2.4 农村产业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38
2.3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39
2.3.1 金融支持 40
2.3.2 技术支持 41
2.4 文献述评 42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3
3.1 概念界定 43
3.1.1 数字普惠金融 43
3.1.2 农村产业融合 44
3.2 理论基础 45
3.2.1 普惠金融理论 45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46
3.2.3 金融排斥理论 46
3.2.4 交易成本理论 47
3.2.5 产业融合理论 48
3.2.6 金融功能理论 49
3.2.7 地理学第一定律(空间相关性定律) 50
3.2.8 地理学第二定律(空间异质性定律) 50
3.3 作用机制 51
3.3.1 直接影响效应 51
3.3.2 金融服务和中介功能的影响机制 53
3.3.3 资源配置功能的影响机制 55
3.3.4 风险控制功能的调节作用 57
3.3.5 区域异质性 59
3.3.6 空间溢出效应

4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水平测度 63
4.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63
4.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63
4.1.2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70
4.2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构建与测度 79
4.3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83
4.3.1 发展不均、环境差异导致供求失衡 83
4.3.2 创新不足、需求脱节导致产品趋同 87
4.3.3 风险高发、监管薄弱导致金融风险 88
4.3.4 金融素养不足,知能匮乏导致数字鸿沟 90
4.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91
4.4.1 发达国家,拓展创新重视风险 91
4.4.2 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创新服务 93

5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水平测度 96
5.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96
5.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96
5.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02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9
5.2.1 已有研究与借鉴 109
5.2.2 指标体系与需求 110
5.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115
5.4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9
5.4.1 产业结构失衡,相对供给不足 119
5.4.2 农业基础不牢,设施差距较大 120
5.4.3 相关要素欠缺,利益联结松散 121

6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124
6.1 研究设计 124
6.1.1 变量选取 124
6.1.2 模型设定 127
6.2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准分析 128
6.2.1 广度方面 133
6.2.2 深度方面 135
6.2.3 数字方面 136
6.3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分析 140
6.3.1 服务与中介能力效应分析 140
6.3.2 资源配置的效应分析 142
6.3.3 风险控制能力的效应分析 144
6.4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异质性 146
6.4.1 区域发展失衡,资源错配程度是重点 146
6.4.2 区域功能差异,农业核心与否是关键 149
6.5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溢出效应 152
6.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152
6.5.2 溢出效应分析 153

7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159
7.1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互联网+”赋能肉牛产业链金融 159
7.1.1 案例背景 160
7.1.2 案例内容 161
7.1.3 成效分析 163
7.1.4 案例启示 164
7.2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征信大数据与农村数字金融的有效结合 165
7.2.1 案例背景 166
7.2.2 案例内容 168
7.2.3 成效分析 170
7.2.4 案例启示 172
7.3 浙江省:全周期高效率的数字化农业保险服务 174
7.3.1 案例背景 174
7.3.2 案例内容 177
7.3.3 成效分析 179
7.3.4 案例启示 180
7.4 广东省茂名市:金融活水润泽荔枝产业链 181
7.4.1 案例背景 182
7.4.2 案例内容 184
7.4.3 成效分析 186
7.4.4 案例启示 187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90
8.1 研究结论 190
8.2 对策建议 192
8.2.1 发展技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192
8.2.2 守正创新,改善金融产品服务 194
8.2.3 防范风险,强化政策完善监管 197
8.2.4 试点示范,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198

后记 20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