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目的是帮助理解历史。中国的货币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因为中国的货币有悠久的历史,并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货币文化。世界上真正独立发展出来而长期保持其独立性的货币文化是极少见的。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中国货币史》是已故彭信威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本书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的研究范围,使中国钱币学研究走出了传统的狭隘的圈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本书也是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收纪录,完成了中国钱币学从旧的学科向新的现代学科的转变。本书使用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蓝本,并对其文献的引用、舶来词的使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应当以商品交换的存在为前提。固然商品交换不一定需要货币,可以用物与物交换的办法;不过物物交换有许多不方便,尤其若是可供交换的物品的种类增加,实物交换的困难更多。所以实际上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不久,必然会产生出货币来。
交易行为在中国社会中发生于哪一个阶段呢?这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古书中有说在神农氏的时候(公元前3318-前3079年)就“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的。又有说唐尧的时候(约公元前2188-前2067年),“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的。这些话自然不可靠,而且真假在这里不大重要,因为讲的是物物交换,同货币没有关系。至于说,神农氏的时候,就有金、刀、龟、贝,以通有无;或说高辛氏(公元前2275-前2176年)以前就有龟、贝、金、钱、刀、布之币以通交易;或说黄帝采铜铸刀,或说禹、汤以金铸币,那都是没有根据的话。
从近年的发掘,得知在相当于传说中的神农氏和黄帝的时候,中国的各民族,最先进的也还刚进入新石器时代。虽然已经有单色陶器等工艺品的制作,但并不能证明有交易行为的存在,更不能证明有货币。
就是周武王“发鹿台之钱”的话,也是不可信的。那是战国时人的依托,替一些成了偶像的人宣传。有人说钱字是指农器。这种解释也不妥,原文是钱和粟并称。如果原文可靠,那就只能是指货币,但原文不可靠。近年发掘的西周墓中,器物虽多,却没有钱币。
证诸某些原始部落的情况,我们知道:各种民族,在其还只会使用石器的时候,是过一种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在那种社会里,往往还没有产生出家庭来,男女乱婚。各种日用品,多是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交易的必要,自然没有货币可言。有时各种部落之间的有无相通,也是用交换礼物或用抢劫的方式,不用货币。这种社会普通叫作原始共产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阶段的。原始社会的部落之间,彼此难免发生争斗,因而产生俘虏。这种俘虏后来就成为胜利者的奴隶,替胜利者卖力。如果一个社会有许多奴隶,他们担当了主要部分的劳动,那么,这种社会就可以称为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会产生商业行为和货币。不过奴隶社会应当也有等级,要看当时生产力的高低。人类使用奴隶,当然是为榨取他们的劳动。人类在原始时期,生产力很低,一人的劳动往往还不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在那时对于俘虏都加以杀戮。后来之所以豢养俘虏,不加杀害,一定是因为生产工具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奴隶劳动产生出剩余价值来。这种剩余价值如果只足够维持奴隶主及其家属的生活,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交换行为,因而也不会产生货币。这种奴隶社会我们可以名之为低级奴隶社会。一定要剩余劳动的产品多于奴隶主及其家属的消费量,才会用来同其他奴隶主交换别的产品;这种交换,也不一定要用货币,可以用物物交换的办法;不过随着交换规模的增大和交换次数的加多,货币是会产生出来的。外国古代有些已证实了的奴隶社会,如巴比伦、埃及、以色列、希腊、罗马,都有货币的使用。这种奴隶社会,我们可以名之为高级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呢?由于历史数据的不充分,还不能下肯定的断语。一些研究社会发展史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有人说夏代以前是原始公社,夏代以后,在同一民族内,由于生产的分业而出现各家族间的交换,因而产生货币。另外有人说殷代还是原始公社,到殷末才演进为奴隶社会,后来商业繁盛,才产生真正的货币。有些人以为西周已是封建社会,另有些人则以为西汉还是奴隶社会。这些学者所掌握的历史资料还是不够的。
我们在这里不必讨论原始公社的问题,因为在那种社会里,既没有货币,同我们的问题就没有关系。货币产生于夏代之说,完全是一种臆测,并无根据,因为夏代有没有交换都无法知道,怎样能说有货币呢?
殷族的情形由卜辞的记录可以看出一些,但因为资料还不充分,许多问题还不能下断语。我们只知道殷族是从游牧生活进入到农殖生活的,游牧生活的色彩还很浓厚,这从当时用牲的方法上可以看出来;而且殷族迁都的习惯是大家所知道的。在盘庚时已经有人反对迁都,大概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有人不愿意抛弃辛苦开垦的农地。卜辞中禾、黍、来、麦、蚕、桑、丝、帛等字常见,关于农事的记载也不少。
再版序
序言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第九章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理解中国货币历史的起源与变迁
如果说,我在钱币学上有一些成绩的话,那么,除了得益于先父的教诲,彭先生的《中国货币史》使我受益匪浅。是书我通读、精读过多次,一直到现在,仍是我案头的书,随时都要翻读查阅。……《中国货币史》是彭先生的毕生之作,不朽之作。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作为中国货币史的入门很有帮助。其对中国古钱币的发展、货币理论和清代信贷机构的部分,别具有指导意义。该书还包含了传统中国学者撰写的大量篇幅的货币理论的翻译。……堪称相关史学著作的里程碑。
——傅汉斯,著名汉学家、科技史学家,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