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以在线民族志解构短视频媒介技术对乡村社会的重构,揭示流量经济中文化符号的再生产逻辑,方法论创新显著。
民族学价值:聚焦四川少数民族主播群体,将个体叙事与地方发展结合,为文化传承与经济赋能的双向互动提供田野实证。
社会学洞察:突破“流量至上”窠臼,深入分析尾部主播的生存策略与社会资本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基层实践智慧。
风险预警与对策:清醒指出算法异化与内容低俗化风险,提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对规范网络生态具现实指导意义。
综合评价: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填补民族地区数字乡村研究空白,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媒介-文化-经济”协同治理的典范之作。
本书以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为研究对象,在“后脱贫时代”的国家政策语境下,借助在线民族志研究方法,聚焦于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的近百个短视频账号,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通过在线观察和深度访谈,围绕主播自我建构、内容创作、交互文本等方面的数据收集,探究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如何通过网络主播的自我数字劳动实践,影响地方人文环境和经济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等中国式现代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以求在回溯2018年以来短视频如何赋能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同时,本书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影响因素及其评估机制,在对以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估和风险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了较为科学且可普及的影响力提升方案。
网络主播,即依托于互联网媒介平台,通过自我形象塑造和特定内容
传播,建立起自身的具有标志化意义的“主持人”形象,并形成一定的粉
丝效应的新型传播个体。顾名思义,网络主播的诞生离不开互联网络技术
的发展,并随着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媒介形态的变革发展而变迁——互联网
诞生初期的论坛、贴吧中出现的网络红人,如芙蓉姐姐等,依靠夺人耳目
的言论而被网民关注,并成为审丑模式下的批判对象,也包括了在某领域
具有专业特长,并能够通过网络论坛为公众提供真知灼见的早期“公知”。
之后博客、网络日志以及微博的诞生,进一步促成了特定领域下具有专业
知识背景或具有信息差优势的主体,借助“博主”的信息传播,满足不同
领域受众的需求,比如旅游博主、情感博主等网络红人开始以领域细分的
方式出现,逐渐形成以博主为中心的粉丝集聚效应,凭借越发深入人心的
媒介互动机制,博主作为网络红人的社群价值开始初步彰显。此后在网络
带宽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往以静态的文字、图片为主要传输载体
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展为以动态视频为主要传输载体。短视频平台的出现进
一步降低了信息生产主体的准入门槛,更多的平民主播开始凭借自我日常
生活或才艺展示,借助短视频诞生初期的渠道红利,积累了大量粉丝。与
此同时,短视频展示渠道之外还有附带的直播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主播的
粉丝集聚效应,通过情感陪伴或商品的打折售卖,进一步凝聚人气,并形
成了依托于网络主播个体流量效应基础上的资本转化产业链,在特殊时期
甚至能够发挥“信息领袖”的号召和动员作用,成为当前颇受追捧的网红
主播。
当前依托短视频平台的网络主播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短视
频制作或直播行业,网络主播大有职业化的发展潜力。截至 2024 年 5 月
27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将网络主播确定为新职业,标志
着近几年网络主播在建立产业模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切实可见的作
用和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两年也得益于短视频平台兴起所提供的网络
主播职业化“红利”时期,崛起了无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发挥了地方文
化推广、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主播新生力量,并在网络主播职业化的发展
道路中贡献了独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劳动实践特征。通过对四川民族
地区网络主播数字劳动实践长达两年时间的观察,可以根据表演方式和收
益方式的差异将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络主播分为三大类,即娱乐型主
播、电商型主播与知识型主播。娱乐型主播主要通过直播为用户提供消遣
性情绪价值;电商型主播通过专业能力为用户提供商品讲解服务,刺激用
户的消费欲望;知识型主播则为用户提供各种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以
“互联网 + 教育”的模式积累用户。
本章采用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调查方法,通过搜索、查询、主动
观察,获取具有一定流量的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账号,并对账号内容进
行在线细读,初步建立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群体的概貌式描述。围绕性
别、年龄、主题类型、地域分布、粉丝规模、媒介使用时长等变量展开线
上和线下调研,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群体的结构化特征,即“数字
画像”。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通信技术等
基础设施生态的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等相关因素影响,
大部分少数民族祖居靠近山区的生态环境,相对闭塞的交通以及较为独立
的人文风俗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及现代化程度方面的发展速度有限。
尤其以我国西部山地和高海拔地区为代表,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
区,形成了包括藏、羌、彝等多个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自然地域,分处于
甘孜、阿坝和凉山自治州。这些地区拥有广袤的地理资源环境,民俗文化
丰富深厚、生态人文风光秀美,但同时也受到高山、高原等高海拔的自然
环境限制,道路条件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间、各民族族群间的
交流,制约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 1999 年党中央制定“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2000 年国务院成
立西部大开发办公室,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此后,2015
年国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确保
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
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提出的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
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成为 2015 年至 2020 年各级党委、政府
的着力点,随着 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众
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地方产业发展获得新的生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
家庭收入极大改善。在此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型媒介的普及与地方少数民
族群众展示自我新生活、新面貌、记录和传承在现代化发展下即将消逝的
传统民俗文化等媒介使用动机一拍即合、相得益彰,为四川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文化多个维度的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乡村短视频的崛起
不乏少数民族网络主播所呈现的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和生活场景,成为当前
短视频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乡村短视频爆火的背后,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主播的身份、内容及价值导向等话题也备受关注。
2000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西部大开发计划,2010 年出台《关于 2009 年
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和 2010 年工作安排》的决议部署,明确指出支援西
部建设战略部署,加大力度重点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电信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贡献,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从多方面来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a
西部地区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自新千年以来十年间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
增长的良好态势。西部十二省市的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从 2007 年的 90
亿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177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19.44%。电信网络等
基础设施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建设仅是开始,随着网络宽带技术发展以及相
关业务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渗透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理位置、人文理念
等客观自然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十三五”时期
面临着新的通信难问题,并进一步形成城乡之间的数字技术区隔,基于技
术区隔所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而延伸出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城乡区隔。
在此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常态,甚至很多
青少年选择辍学外出务工,进一步加剧了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在经济、文化
方面与城市的差距。
数字信息通信的覆盖是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基础
设施,正如我国早年推行的“路路通”政策措施,立足于数字通信技术全
覆盖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行的“村村通”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效,进一步提升
了数字通信技术在我国西部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覆盖。作为
信息高速公路的宽带网络,宽带通信网络正是新时期带动致富和发展的数
字化道路,从“路路通”到“村村通”,既见证了不同时代发展阶段社会
基础设施建设从工程实体到数字网络等科技主体的现代国家战略导向转
型,也体现了国家对差异化发展地区持续不断的、前瞻式布局与分布式推
进相结合的战略实践。早在 2013 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
略实施方案,以缩小数字鸿沟,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延伸到广大农村地
区。“目前包括基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普遍加快了宽带提速的进程,其
中更多的是中西部农村地区。”a“‘十三五’初期的时候,我们全国大概
是五六十万个行政村,可是我们真正不通宽带的村就 5 万个。另外,还
有 15 万个行政村有宽带,但是今天说下来就像笑话一样,接入能力不足
4M。”b 为了解决城乡网络覆盖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工信部联合财政部深入研究,提出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并于 2015
年底开始实施。2015 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深入实施电信普
遍服务,共支持了 13 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的建设,以及农村和边远地区
3.7 万个 4G 基站的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我国行政村通光纤、通 4G 的比
例双双超过 98%。
绪 论
第一章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结构化特征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生态的发展 ... 015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构成、分布等数字画像 .......... 018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的媒介参与情境与效果 .......... 023
第二章 乡村振兴与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
信息生产交互关系分析
第一节 国家—个体二元关系模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网络
主播的数字劳动 ........................................................ 038
第二节 乡村振兴国家主流话语与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
表达之间的矛盾风险 ................................................. 042
第三节 乡村振兴嵌入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内容的价值
逻辑 ........................................................................... 051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网络
主播的媒体互动实践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的自我呈现与乡村图景关系
建构 ........................................................................... 062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媒介互动实践中的产业链
生成 ........................................................................... 065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媒介—社会资本转化关系
维护 ........................................................................... 080
第四章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
影响力评估框架
第一节 媒介影响力研究理论文献综述 .................................. 094
第二节 乡村振兴媒介互动实践中的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关系
网络构成与类型 ........................................................ 100
第三节 基于交互效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影响力评估 ..... 108
第四节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网络
分析 ........................................................................... 121
第五章 “后流量”时代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
助力乡村振兴影响力悖论
第一节 “后流量”时代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
振兴影响力悖论表现 ................................................. 150
第二节 “后流量”时代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
影响力困境成因 ........................................................ 154
第三节 “龃龉之音”:用户社会认知对四川民族地区网络
主播的影响 ................................................................ 164
第六章 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
振兴影响力提升机制
第一节 优化并完善主播人力资源培育 .................................. 175
第二节 强化并拓展短视频平台产业链建设 .......................... 182
第三节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短视频主播的社会资本转化效益 ..... 190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本书以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为研究对象,在“后脱贫时代”的国家政策语境下,借助在线民族志研究方法,聚焦于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的近百个短视频账号,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通过在线观察和深度访谈,围绕主播自我建构、内容创作、交互文本等方面的数据收集,探究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如何通过网络主播的自我数字劳动实践,影响地方人文环境和经济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等中国式现代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以求在回溯2018年以来短视频如何赋能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同时,本书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影响因素及其评估机制,在对以四川民族地区网络主播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网络主播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估和风险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了较为科学且可普及的影响力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