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 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今后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根据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达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在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382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年网上零售额为1378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08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4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近1.7亿户。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R&D)经费支出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截至2022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1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41家。截至2022年末,有效专利达1787.9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0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水平。高技术产业作为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部分,已逐步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平台。
在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先进产业集群,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在于科技水平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竞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损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西方学术界关于创新理论的提出,始于1912年熊彼得的《经济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集群作为*具生命力的“社会生产综合体”(Becattini,1978)获得成功,大量涌现的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温床。然而,随着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原有基于空间的集聚现象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运输成本和集聚的外部经济性来获得竞争力,空间集聚并不必然意味着集群区域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产生,因此,基于集群的网络式创新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范式。集群创新网络作为一种*特的创新组织形式,由于其具有集群资源共享、知识溢出效应、成熟的创新环境、创新人才的集聚及创新风险的分散等特性,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高新区”,又被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是高科技企业云集的圣塔 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硅谷形成之初是以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而得名的。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产业的创新创业地,尽管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拓者,选择硅谷落户的计算机企业已经超过1500余家。一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果园,但是自从英特尔、苹果、谷歌、脸书、惠普、思科、特斯拉、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落户之后,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涌现了众多繁华的城镇。此外,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学园区、“欧洲硅谷”苏格兰高科技园区、“瑞典硅谷”基斯塔科技园、德国慕尼黑科学园、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法国格勒诺布尔科技园区、意大利蒂布尔蒂纳国家高科技区、新加坡国家高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科技园区,它们是区域乃至国家的技术增长极,是以创新为显著特征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盟国家都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步伐。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努力,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和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6号)。该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由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1986年3月,面临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启动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随后,1988年,国家“火炬”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高新区作为政府“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开始发展。北京中关村是中国于1988年建立的**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标志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始进入初创时期。
紧接着,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就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来说,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地方型经济带来巨大增长进而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以江苏省为例,产业基础良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集群效应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具备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现实条件。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江苏建设制造强省、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抓手。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2875.6亿元,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2.8%。其中,**产业增加值达4959.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5888.7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2027.5亿元,增长1.9%。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5.5∶50.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4390元,比上年增长2.5%。2022年全年江苏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0.8%、48.5%,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62.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14.2%。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0.8%、8.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8.6%、85.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0%、52.6%,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电子、医药、汽车、电气、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11.0%、14.8%、16.3%和6.0%。新能源、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智能手机、服务器产量分别增长93.2%、23.4%、36.2%、11.3%、64.6%、49.5%和114.3%。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6.4%、23.5%和20.1%。在制造业投资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增长2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增长12.0%,通用设备制造增长9.7%。全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56.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9万件,增长29.7%;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为6986件。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42.9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增长22.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0%,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省签订技术合同8.74万项,比上年增长5.8%;成交额3889亿元,增长29.0%。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76家,比上年增长9.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新增超7000家,总数超4.4万家,获得科技部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超8.7万家,约占全国1/4。全省已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82个。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R&D活动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突破3.0%,R&D人员达77.7万人年。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8人。在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达451个。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90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5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45个,院士工作站156个。
当前,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分配中掌握主动权、在长期经济发展中不断升级,深入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创新资源,对集群创新进行合理投入,是贯穿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命题。
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出还有利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发展,从而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产业集群向创新型、技术密集型和持续发展型转变。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演化与空间特征的梳理,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网络概念模型,并应用计算机仿真工具,结合对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查和案例研究,探求集群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在集群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中由单集群内生龙头企业、多集群共生引领性子集群的一般发展规律,为集群持续创新、产业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研究成果对丰富集群创新管理的复杂系统理论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指导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得创新驱动引领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所示。
(1)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走访调研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其创新活动现状。
(2)探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征,包括网络结构、复杂网络特征、产业集聚度分析、创新网络和创新网络特征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