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2231009
  • 作      者:
    蔡之兵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之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主持10余项国家、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和省部级课题,6次获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奖和决策咨询奖。出版有《中国都市圈发展之路》等多本专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探索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是各地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遵循。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山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SWOT分析
  山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威胁。山东省需要充分发挥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的优势,同时积极应对环境保护、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抓住国家战略支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有效应对国内外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威胁,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一)山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山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山东省产业实力雄厚。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省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其能够在多个领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等活力持续释放,已成为拉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其次,山东省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显著。2023年,山东省组织实施110项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同时,山东省2023年新认定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4589家、“瞪羚”654家、“独角兽”3家。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省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加力提速,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最后,山东省区位优势突出。过去5年,山东省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建设,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50亿美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新山东。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山东省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交通等综合优势,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体系。
  (二)山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劣势
  山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这些劣势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来克服和转化。首先,山东省产业结构依然有优化空间,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传统动能如钢铁、化石等仍占据主导地位,多数行业处在价值链底端,盈利能力、发展效益和品牌优势偏弱。山东省新能源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但普遍营收能力不强。总体来看,三次产业均大而不精、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布局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也均未出现山东省内城市。其次,省内区域布局有待优化。经过五年发展,“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但是协调一体化转变逐渐被济青烟“三核”资源集聚所替代,3个城市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和效率参差不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首位度过低,制约自己发展的同时不能很好地带动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对周边城市辐射影响力有限,且周边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要在各方面面临与相对发达地区济南市的竞争,一体化趋势尚不明显。青岛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完备,但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了其“头雁效应”发挥不足,尚未实现对周边城市乃至更广范围的覆盖。鲁南经济圈缺乏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能力有限,制约其优势的发挥。
  (三)山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山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这些机遇有助于推动山东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省占据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快制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配套政策,加强与黄河流域各省的合作,强化区域间协同联动,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共洽、环境共保、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态势。其次,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省应抓好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机遇,营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擦亮“好品山东鲁贸全球”金字招牌,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引入先进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最后,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山东省应发挥好济南、青岛两大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城市群,打造科创走廊、世界级先进智造集聚带。同时,积极引导省内沿黄9市一体化发展,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另外,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具有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潜力,应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四)山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
  山东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挑战,可能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虽然当前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数字经济面临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山东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集聚发展水平不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够,传统产业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平衡;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融合不足,一系列的制约因素、瓶颈障碍亟待破除。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绿色转型上取得更多进展,山东省在环保方面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能耗大省,山东省目前共有338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占全国比重高达15.2%。绿色低碳转型事关增长动力的切换,山东省目前传统“三高一低”类别仍占据较大比重,在统筹“碳达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上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总体篇
第一章 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第二篇 地区篇
第一章 东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节 北京市
第二节 天津市
第三节 河北省
第四节 上海市
第五节 江苏省
第六节 浙江省
第七节 福建省
第八节 山东省
第九节 广东省
第十节 海南省
第二章 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节 辽宁省
第二节 吉林省
第三节 黑龙江省
第三章 中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节 山西省
第二节 安徽省
第三节 江西省
第四节 河南省
第五节 湖北省
第六节 湖南省
第四章 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第三篇 总结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