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实证
0.00     定价 ¥ 1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77782
  • 作      者:
    欧维新,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支撑村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实证》针对目前村镇管理尺度上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缺失,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与乡村振兴、村镇建设关系不清,以及承载力研究如何从技术上衔接并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等问题,在理论上重点界定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科学内涵,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生态影响分析框架,解析了资源、行为、治理对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生态影响机制;在方法上构建了包括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因子识别、限制因子阈值测算、承载力测算等在内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应用上针对不同区域典型村镇制约乡村振兴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主要问题,研究了基于情景分析的承载力提升关键路径解析方法,提出了面向村镇空间管控和生态服务提升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1绪论
  1.1引言
  1.1.1乡村地区“五化”难题突出,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
  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促使大量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制约了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也集中出现了非农化、非粮化、空废化、污损化、水土错配化等现象(Lm and Li,2017)。**,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扩张造成耕地数量下降明显,非农化问题突出;第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带来非粮作物面积扩张,粮食耕地减少,非粮化进程加速;第三,农村地区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空心村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第四,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导致农村地区水土环境恶化,污染事件频发,污损化现象严重;第五,在我国水土资源空间不匹配的本底条件下,加上越来越多的优质水资源被配置到非农产业、城乡生活领域,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水土错配化问题更加显著。土地利用的“五化”问题直接导致村镇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的粮食生产、经济产出、社会保障、生态维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降,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弱化(龙花楼,2015;龙花楼等,2019)。
  1.1.2提升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2月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实质是村镇地域系统要素重组、空间重组、功能提升的系统性过程。而土地作为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提升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1.1.3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相对不足
  面对提升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当前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明显不足。从理论上看,承载力理论仍处于分散化、泛化状态,存在概念界定不一致、内在运行机制不明确等缺陷。在实践中,区域承载力评价应用主要停留在战略引导层面,对优化资源配置、设定开发利用准人标准等方面的支撑力度不够。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在尺度上*小只到县级,村镇尺度的研究鲜有报道。土地资源作为村镇系统中*重要和*基础性的要素,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可表征村镇地域系统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特征,进而为村庄规划、乡村振兴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此,亟待开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具体包括:界定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在村镇地域单元中,解析资源、行为、治理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理;识别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限制因子;并构建村镇尺度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及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测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如何将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成果用于国土空间管控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探索面向村镇空间管控与区域生态服务提升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以提升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而服务村庄规划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村镇与村镇地域系统
  1.2.1.1村镇概念
  在一般语境下,村镇是村庄和集镇两者的简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将村镇界定为镇行政区以内的建制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但不包含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学术上对村镇定义也有所差异:夏显力(2005)认为村镇指具有相应规模的(人口与用地)且主要由农业人口所构成的一种地域综合体,其处于乡村腹地并且具备特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景观特点;张云路和李雄(2013)认为村和镇既是两个具有差异的概念,也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综合体,村镇体系包括了镇与村两级单位;谷青悦(2013)则认为村镇范围是指从事村镇农业或工业活动的工作者的集聚地或者居住地;也有学者提出村镇是由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等各种不同的空间体系构成(刘彦随等,2014)。综上所述,对于村镇的定义及范围尚未实现标准统一化,是否将县城或者县政府驻地镇纳人村镇范围仍存有争议。
  本书考察的村镇与城市对立,包括县域范围内的广大乡村地区,主要包括镇和村,是村镇总体的体现。本书将村镇界定为:乡村聚落、乡村人口与乡村产业的聚集地,主要由中心镇、重点镇、集镇以及中心村(社区)、自然村等组成的空间体系系统,是城乡地域系统的重要部分。
  1.2.1.2村镇地域系统概念
  村镇地域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包括与农村发生直接联系的镇区,是由村域和镇区组成的空间体系系统(王雅竹等,2020)。“村”和“镇”是村镇地域中各个要素空间集聚的形式,因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呈现出聚落空间类型的不一,具体包括城关镇、中心镇、行政镇、中心村、行政村及自然村。镇域是镇区和所管辖的村域集合体,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城市的腹地,是乡村振兴主体;乡村则为城市和镇区提供农产品、乡风文化、生态景观等,村镇是村镇地域系统内部各个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集聚空间的载体。然而,城市与村镇之间在地域范围以及功能属性上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者在地域与功能上有一定的交叉范围,如经济、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等,对促进城乡功能融合,实现村镇体系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刘彦随等,2014)。
  村镇也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是人地关系在村镇尺度空间的具体体现,是认知现代城乡关系、透视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依托,也是厘清村镇建设与资源承载力互动关系、内在机理的重要支撑和*小基本单元(张小林,1990;刘彦随,2018)。该系统不仅包括生态系统(资源系统、资源单位)和社会系统(治理系统、行动者)两个内部子系统,还受到外部社会经济政治系统、外部关联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村镇系统内外部通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推动着乡村的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演替(Woods,2011)。因此,村镇地域系统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域,是村镇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在村镇地域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地域系统。
  1.2.1.3村镇类型及其划分
  村镇地域系统由于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特点的不同划分为多种类型,并成为“分类指导”村镇规划的基本原则(段学军等,2020)。国内外学者对村镇地域类型划分的研究较多,国外研究者总结欧洲24个典型村镇样点不均衡发展情况后,根据村镇不同的发展阶段,将村镇转型发展类型划分为生产型、边际型和综合型(Marsden and Sonnino,2008);随后,在村镇农业多功能性基础上,将英国村镇划分为农业型、可持续型和非农业型,并提出不同村镇农业发展的政策(Marsden and Sonnino,2008;Railings et al.,2019)。国内学者对于村镇类型的划分主要从经济视角和地理空间视角。其中,经济视角包括经济水平(张步艰,1990;崔明等,2006)、经济结构(龙花楼等,2009)、发展与管控(李祥龙和刘钊军,2009;谢臻等,2019)、主导产业(张小林,1999)等分类体系,地理空间视角则包括生态环境(柴舟跃等,2016)、地形地貌(陈兰,2011)、区位(洪亘伟和刘志强,2009)等分类体系。在我国,由于村镇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性,村镇发展多样且复杂,加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村镇建设的导向性,归纳凝练的村镇类型需要多视角多尺度进行深化分析(杨忍等,2015)。
  因此,综合前人分类体系研究结果,本书根据村镇建设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粮食主产区、快速城镇化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研究(表1-1)。其中,湖南省沅江市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全国商品粮、棉、猪、橘的重要产地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江苏省溧阳市、东台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消费水平较高,为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地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中国重要的草牧业区,常年气候干燥,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型产业突出,为典型的干旱生态脆弱区;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受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制约,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极其缓慢,土壤瘠薄、生态资源承载力低,为典型的石漠化生态脆弱区。
  1.2.2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
  承载力起初为力学的概念,是指在保证物体不产生破坏的前提下,其可以承受的*大负荷。此后,生物学、区域系统、人类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开始陆续引人其概念(Cohen,1995;Park and Burgoss,1921)。学者普遍认为,承载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一类生物个体或某一生态系统所能达到的*高极限数量或*大变化范围(Leopold,2008;张云路和李雄,2013)。综上可知,承载力蕴含有极限的思想,伴随着资源、生态与环境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也在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拓展。截至目前,承载力概念主要包括种群承载力、资源(土地、水、矿产、森林、旅游)承载力、环境(水、大气、土壤)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等(张路路等,2019;张涵和李阳兵,2020;林志慧等,2021)。
  1948年,美国学者William Vogt便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和计算公式(户艳领,2014)。我国对其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主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概念内涵上,大多数学者认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服务于人类的,主要有两种表达:一种是以人粮关系为基础,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土地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郭秀锐和毛显强,2000;封志明等,2008);另一种从空间开发角度着手,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人类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龙花楼,2012;贾克敬等,2017;支彦玲等,2020)。基于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承载力研究在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治理、功能区划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土地问题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因此,承载对象不仅包括承载人口规模,而且包括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范畴也由耕地拓展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领域,承载人口也由粮食承载人口总量向人口环境容量、生产空间人口承载力等综合性发展。基于此,土地资源承载力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具有承载、容纳、服务等属性,支撑了人类活动,保障了经济建设与振兴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品质。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存在与否、是否可知、能否测度等“存在性”“可知性”“可度性”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1.2.3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内涵
  村镇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村镇土地资源是特定村镇尺度下承载的人口、产业以及其他要素得以发展的空间保障,对村镇建设和村镇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对既定村镇土地资源承载人类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的刻画,具有多重目标。依据土地资源主要类型,对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测度可进一步细分为四种类型: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村镇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村镇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和村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1)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区域、限定时间内,光温、水土、肥力、生产资料的投人与产出等自然、社会经济和农户管理水平综合因素作用下耕地粮食作物的*大产量。一方面体现在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乡村地区“五化”难题突出,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 1
1.1.2 提升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1
1.1.3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相对不足 2
1.2 相关概念界定 2
1.2.1 村镇与村镇地域系统 2
1.2.2 承载力和土地资源承载力 4
1.2.3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内涵 5
1.3 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方法发展演变 6
1.3.1 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发展 6
1.3.2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分类 9
1.3.3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与提升 12
1.3.4 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启示 14
1.4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15
1.4.1 研究困境 15
1.4.2 解决思路 16
2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生态影响机制 19
2.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19
2.1.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分析框架 19
2.1.2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21
2.2 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机制分析 24
2.2.1 村镇内部社会-生态系统对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25
2.2.2 村镇外部社会-生态系统对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28
2.3 村镇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机制分析 30
2.3.1 村镇内部社会-生态系统对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31
2.3.2 村镇外部社会-生态系统对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33
2.4 村镇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机制分析 34
2.4.1 村镇内部社会-生态系统对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35
2.4.2 村镇外部社会-生态系统对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及特征 37
3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素识别 39
3.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基础 39
3.1.1 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39
3.1.2 村镇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1
3.1.3 村镇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3
3.2 基于BP-DEMATEL的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 44
3.2.1 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集构建 44
3.2.2 不同区域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素识别 49
3.2.3 不同区域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素差异分析 57
3.3 基于障碍度模型的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 58
3.3.1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影响因素集构建 59
3.3.2 溧阳市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素识别 62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村镇生态用地承载力影响因素识别 65
3.4.1 村镇生态用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集构建 66
3.4.2 西南喀斯特地区村镇生态用地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识别 68
4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 72
4.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方法基础 72
4.1.1 村镇耕地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方法 72
4.1.2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方法 75
4.2 基于边界线分析法的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 78
4.2.1 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的种植结构极限值测算 79
4.2.2 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的粮食产量边界线测算 80
4.3 基于双门限回归模型的村镇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阈值测算 83
4.3.1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的村庄“空心化”水平测度 85
4.3.2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的生境质量测算 86
4.3.3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的关键限制性因素阈值测算 87
5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 92
5.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基础 92
5.1.1 村镇耕地承载力测算方法 92
5.1.2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测算方法 95
5.1.3 村镇生态用地承载力测算方法 98
5.2 基于AEZ法的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测算 99
5.2.1 耕地光合生产潜力测算 100
5.2.2 耕地光温生产潜力测算 101
5.2.3 耕地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测算 104
5.2.4 主要粮食作物土地生产潜力测算 106
5.2.5 耕地生产潜力测算 109
5.2.6 耕地生产潜力信度验证 115
5.3 基于MOP法的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测算 117
5.3.1 村镇尺度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测算 117
5.3.2 村镇建设用地识别和现状分析 120
5.3.3 村镇建设用地承载力水平预测 122
5.4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村镇生态用地承载力测算 126
5.4.1 环江县乡镇级生态用地承载力测算 126
5.4.2 环江县村级生态用地承载力测算 128
6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估 129
6.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估方法基础 129
6.1.1 全国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30
6.1.2 省级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33
6.1.3 县域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35
6.2 中国村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 136
6.2.1 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7
6.2.2 乡村土地利用承载力演变特征和优势演变分析 138
6.2.3 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关系判别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141
6.3 江苏省村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 145
6.3.1 乡村“三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6
6.3.2 乡村“三生”承载力时空特征分析 148
6.3.3 乡村“三生”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特征 150
6.3.4 乡村“三生”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演变规律 155
6.4 典型县域村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 156
6.4.1 典型案例区村镇土地资源特征分析 156
6.4.2 典型县域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57
6.4.3 典型县域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测算 158
6.4.4 典型县域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 162
7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空间管控技术 165
7.1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管控方法基础 165
7.1.1 障碍度模型 166
7.1.2 MOP模型 167
7.1.3 耕地生产潜力测算模型 170
7.2 基于障碍诊断模型的村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 170
7.2.1 溧阳市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关键限制因子识别 170
7.2.2 溧阳市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 173
7.2.3 溧阳市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策略 173
7.3 基于 MOP 模型的村镇土地资源多目标优化 174
7.3.1 溧阳市村镇土地资源多目标优化参数设置 174
7.3.2 溧阳市村镇耕地资源承载力水平预测 176
7.3.3 溧阳市村镇建设用地资源承载力水平预测 177
7.4 基于情景分析的耕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180
7.4.1 耕地资源承载力情景设定 180
7.4.2 不同情景下耕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187
7.4.3 不同情景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性分析 200
8 村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模式 202
8.1 甘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202
8.1.1 示范区域概况及承载力问题分析 202
8.1.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内容 204
8.1.3 模式实施路径及效果 205
8.2 溧阳水土耦合模式 209
8.2.1 示范区域概况及承载力问题分析 210
8.2.2 水土耦合模式内容 213
8.2.3 模式实施路径与效果 215
8.3 环江生态移民搬迁模式 216
8.3.1 示范区域概况及承载力问题分析 216
8.3.2 生态移民搬迁模式内容 218
8.3.3 模式实施路径与效果 219
参考文献 222
后记 2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