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龙章凤姿 企业家风采
在江城芜湖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上,芜湖市企业联合会的企业家们宛如璀璨星辰,交相辉映。他们以勇气乘风破浪、开拓创新,引领企业在商海的波涛中稳健前行;他们用卓识洞察商机,如指路明灯,照亮企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他们用坚毅担当责任,像巍峨之山,为员工撑起一片蓝天。翻开此篇,让我们一同领略芜湖企业家们的风采。感受他们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的壮丽篇章,见证他们如何以智慧与汗水铸就企业辉煌,推动城市发展,成为芜湖经济腾飞背后坚实而有力的脊梁。
尹同跃:能够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辈子就值了
奇瑞总裁办
“今天在1500万辆汽车下线的现场,见到了当年见证奇瑞第一辆车下线的老员工老朋友,许多人和我一样,黑发变成了白发,小伙变成了大叔,大叔变成了老汉。但是,我们的公司变年轻了,当年的小草房,变成了今天遍布全球的先进的现代化智能工厂。当年下线的第一辆车风云,今天进化成了新能源产品家族,这就是时间流动的力量,它让一代代奇瑞人变老了,又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奇瑞汽车永葆青春。”
这是2024年10月19日,奇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奇瑞全球1500万辆汽车下线现场致辞时真情流露的一番话,曾一度哽咽。此时,距离他受邀来到奇瑞创业已经过去了28年,而创业时的“小草房”,如今已成长为世界500强的第385位、安徽省百强企业的榜首。2024年1~10月,奇瑞汽车已完成销量202万辆,预计全年将完成260万辆,目前奇瑞汽车正在全力冲刺全球车企TOP10。
创业者的家国情怀: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
奇瑞汽车的创立源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选择制造汽车的背后,则是对民族产业发展的家国情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行业盛传着“两个神话”,一是中国汽车企业不与跨国公司合资就没有前途;二是企业生产规模不达到100万辆以上不能搞自主研发。这“两个神话”反映了当时业界的一种认知:中国人没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必须依靠国外技术和品牌。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长期被外资和合资品牌垄断,中国虽然贡献出广阔的市场,却并没有换来外资品牌的核心技术。这种现象引起了原科技部一位老部长的思考,他在给中央的一封信里写道:“中国汽车是走韩国自主品牌之路,还是走巴西的外国品牌代工之路?”这个发问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安徽省芜湖市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建的。
芜湖人一直有一个造汽车的梦,1958年、1973年和1990年先后三次尝试造车,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懂得造汽车的人才。1995年,刚刚成立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筹备处负责人一行前往第一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参观学习时特地前往安徽老乡尹同跃担任车间主任所在的生产线去参观。交流中,负责人詹夏来敞开心扉诚邀尹同跃:“回家乡来吧,我们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这句话,一下子打动了年轻的尹同跃。
1996年,34岁的尹同跃回到家乡芜湖,开启了奇瑞汽车艰辛而又精彩的创业历程。当时,项目的启动资金仅30万元,地点位于芜湖市城北杂草丛生的废弃砖瓦厂,工棚四壁漏风,桌子不够用,就用设备包装板搭建,大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技术规划、画图培训和研究项目,连饭都是自己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