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乡村振兴与科协工作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50415
  • 作      者:
    辛宝英,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辛宝英,山东管理学院教授,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智库决策咨询专家,山东省乡村振兴智库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现任山东管理学院工会理论研究院院长,《山东工会论坛》主编。兼任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人口与区域发展专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城乡融合、农村发展、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国家出版、教育部等基金项目十余项,在国内权威期刊及报纸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出版著作四部,《人才振兴——构建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体系》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二十余项成果获领导批示或被政府文件采纳。
展开
内容介绍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在这场关乎民族复兴全局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科协组织以其鲜明的政治属性、先进性特征和群众性优势,主动担当起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科协组织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著作,《中国乡村振兴与科协工作》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科协工作的协同创新为主线,系统阐释新时代科协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定位与实践范式,不仅梳理了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与政策逻辑,更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总结了科协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是广大科协工作者和乡村振兴实践者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宏伟征程的重要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日趋复杂,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逆全球化势力抬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提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刘易斯拐点”出现、居民储蓄率下降等一系列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构建现代化体系的步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了不同于西方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掌握了中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征程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始终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 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始终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根本问题。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均是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的二十多年来,各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改革创新,但中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明显,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退化、传统文化衰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民生领域欠账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根本性的国计民生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围绕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判断,结合中国乡村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1)
一 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2)
二 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 (8)
三 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29)
四 以“三个统筹”为改革牵引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45)

第二章 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协责任担当 (58)
一 中国科协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与机遇 (59)
二 中国科协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 (81)

第三章 中国乡村振兴与科协工作 (105)
一 产业振兴与科协工作 (105)
二 人才振兴与科协工作 (123)
三 文化振兴与科协工作 (141)
四 生态振兴与科协工作 (155)
五 组织振兴与科协工作 (169)

第四章 科协助力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188)
案例1 山东泰山黄精:土特产变成“金疙瘩” (189)
案例2 辽宁东港大米的“科技密码” (192)
案例3 山东潍坊:“科创中国”赋能甜辣椒产业 (196)
案例4 黑龙江亚布力:科技小院赋能生猪产业提档升级 (201)
案例5 山东泰安: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四个坚持” (206)
案例6 安徽山核桃协会: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服务老区振兴发展 (213)
案例7 山东菏泽:“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16)
案例8 福建福安:打造“农民自家的农科院” (222)
案例9 山东泰安:岱岳区科协“三字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26)
案例10 山西忻州:科普项目引领科技赋能乡村 (232)
案例11 山东济南:科技顾问团为乡村振兴贡献人才力量 (236)
案例12 山东淄博:科协助力人才振兴的“周村模式” (240)
案例13 甘肃定西:科协助力组织振兴的“农技协样板” (245)
案例14 山东菏泽: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定陶模式” (250)
案例15 浙江海盐:“村庄科普化”的县域样本 (254)
案例16 山东济宁:科普惠农牵手“第一书记” (258)
案例17 湖北武汉:打造农耕科普研学基地 (261)
案例18 山东临沂:党建带科建打造“科普沂蒙行”工作品牌 (264)
案例19 重庆:打造乡村科普馆田园变游园 (267)
案例20 上海:青村镇社区书院打造群众精神家园 (272)

第五章 科协助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 (277)

附录 (324)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