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索黔西南高质量发展之路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615604
  • 作      者:
    骆雪娇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个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被誉为“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探索黔西南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通过总结其过往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力求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为黔西南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探索黔西南高质量发展之路》凝聚了笔者多年来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探索的经验,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发展路径。在前行的道路上,黔西南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自我,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探索黔西南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展现了黔西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黔西南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正在积蓄爆发的能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探索黔西南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推进黔西南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
  “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机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和总产量稳定,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效,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一)提升耕地质量、培育优质种源和提高机械化水平
  1.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核实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将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恢复为耕地,并将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调整优化耕地布局,做到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并重。通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实施耕地功能恢复,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农田尾水“零排放”循环灌排系统等生态工程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等方式,建设形成布局集中成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促进优质耕地集中连片,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配套完善水、电、路、讯、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旧水利渠道,配套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修建田间道路,改变农田生产条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培育优良品种,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而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必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技术攻关,确保种业安全。一是不断收集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野生菌物种资源,孕育出多样生物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二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水稻、玉米、薏苡、蔬菜、中药材、油茶种质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杂粮;四是加大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力度,加快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面推进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3.加大农用地“宜机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一是聚焦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紧盯“山地、小型、特色”农机进行开发和推广,以发展适宜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作为突破口,以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瞄准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装备加大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工程。如,安龙县以集中式机械化开展水稻育秧,全力推进春播5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二是开展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山地陡变平、弯变直等工程,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探索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和技术模式。
  (二)提升品牌效益、做优特色产业和健全设施体系
  1.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好的品牌能够提高整个地区的知名度,黔西南州要增强品牌意识,聚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做优做精做特优势农产品,推进茶叶、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薏仁米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一是按照产业发展标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切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培育著名商标。积极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农特产品,不断增加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的数量:二是围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普安红茶、晴隆绿茶、望谟紫茶、册亨油茶、安龙食用菌、兴仁薏仁米、贞丰花椒等农特产品品牌。同时,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公共品牌培育,全力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并对品牌培育成效显著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促进产业品牌化发展;三是高端定位抓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抢占市场份额。根据黔西南州独特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价值的认知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扶持一批地方品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打造“高端定位品牌”:四是充分发挥“万峰严选”等各类直播销售平台的作用,线上线下加大品牌培育推介力度,打造一批“网红”产品。
  2.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充分发挥黔西南州的立体生态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一是按照“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粤黔共建合作产业园区的方式,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努力打造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和生态畜牧业。特色优势种植业方面,重点发展茶叶、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薏仁米等产业:生态养殖业方面,重点加强兴义矮脚鸡,盘江小黄牛、兴义鸭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持续稳定生猪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肉牛、肉羊及生态家禽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抢抓生态旅游先机,打造集生产、加工、市场和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以普安江西坡茶旅、兴义高卡及晴隆光照渔旅、册亨岩架蕉旅、贞丰北盘江沿岸果旅等为代表的农旅休闲体验观光产业化建设,促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融合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谋划“十四五”宏伟蓝图
第二节 黔西南州推进“四化”的成效及做法
第三节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形势研判
第四节 黔西南州推进“四化”的对策
第五节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 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康养产业
第二节 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三节 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
第四节 促进乡村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第五节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第三章 系统谋划生态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发展生态经济的形势研判
第三节 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分析
第四节 发展生态经济的创新实践
 
第四章 以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节 农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二节 黔西南州农业园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黔西南州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推进黔西南州农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第五章 以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黔西南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意义
第二节 黔西南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优势
第三节 正确面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挑战
第四节 黔西南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对策
 
第六章 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第二节 推动新市民社会融入
第三节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第四节 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第五节 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化”治理
第六节 乡村治理的坛坪实践
 
第七章 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黔西南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意义
第二节 黔西南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各地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黔西南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面临的困境
第五节 黔西南州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路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