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需求:在党中央号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下,本书聚焦管理学领域,极具现实意义。它为中国管理研究者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中国管理学在世界舞台发声,贡献中国智慧。
解决管理困境:当前中国管理理论多为西方理论的延伸,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本书另辟蹊径,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资源,有望化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为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独特研究视角:本书以人性论为基石,剖析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构建动态模型,让读者深入理解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从而在管理活动中更好地管理人和组织,提升管理效率。
内容系统全面:本书涵盖个体管理、人际与群体管理、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阐释基于传统人性论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专业学者深入研究,还是管理者日常实践参考,都能从中受益。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建立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认识人性,了解人人都有的普遍特性和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和解读具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继而才能真正理解组织管理活动。本书在对传统人性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三层次的动态人性论模型。然后详细分析了模型中生性层次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要素,提出了人性发展的动力机制,梳理了从人性到管理的逻辑链条。在此基础上,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相关研究成果,依次探讨了个体管理(包括心的管理、身的管理、德行管理、才能管理四个方面)、人伦管理、人脉管理、群体管理和组织管理等管理思想。期望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加快中国特色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三、中国管理研究应重视传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来不中断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管理研究者进行管理理论创新的最丰富的资源。研究中国的管理理论,应该对中国情境有深刻的理解,而要深刻理解中国情境,就必须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去。中国管理学术界这几年一直强调做“顶天立地”的研究,从研究的逻辑顺序来看,中国管理研究首先应该顶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立中国管理实践的“地”,然后才是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和进行管理理论的国际化,否则研究就很容易迷失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中和国际化追求中,丢掉了做理论创新最重要的资源。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意识到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学术界主流的做法是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案例研究和田野研究,使得理论能够密切联系实践。扎根理论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从实践情境中产生,理论构建扎根于从实践中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这无疑是一种解决现有管理研究困境的很好的方法。早期的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者在深入具体的实践情境时应该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预设或假定,让研究问题从社会过程及对其进行的研究中自然涌现,继而按照不断比较的原则、规范的数据处理方式完成理论的构建。但是,研究者要想做到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观念进入研究情境不仅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合理的。大体上,扎根研究遵循“深入情境—发现问题—寻找案例—获得数据—初构理论—比较文献—构建理论”的逻辑展开。研究者在进入情境之后,发现问题往往需要特定的视角和预设,没有合适的视角和预设,就无法发现一些细微但重要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研究者寻找相关案例的解释和构建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视角和预设。因此,在扎根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需要做的不是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观念,而是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接受实践情境中的各种现象,避免主观臆断,避免对自己所持有的先入为主的主观观念及其产生的影响茫然无知,并时时警惕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从数据中找到规律,继而构建理论。
可见,要运用好扎根理论工具,离不开适合的视角和相关预设。而研究中国管理实践问题,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角和相关预设进入实践情境,无疑比带着其他视角和预设更加具有优势,更加容易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研究人性和个体方面有独到之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价值理性的彰显,强调对人性和个体的分析,重视管理者的主体性,强调管理者的内省功夫和人格境界的提升,这些都是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比较欠缺或者忽视的。西方传统文化注重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强调分析与综合,排斥情感介入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分析规律性特别强的自然物质世界时效果很好,但是在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人文世界时效果就有些不尽如人意。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具体的悟性思维方式,强调内省、譬喻以及推己及人,把情感融入理性思维,形成了一种情理结合、由情入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非常适合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人文世界的现象和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管理者。因此,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解释中国管理实践问题的合适的视角和相关预设,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从实践案例和数据中找到管理者的思维和行动逻辑,从而为我们提出新的管理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导论:人性论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性与人性论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
第三节 人性论研究与中国管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管理与传统人性论
第一节 管理与中国管理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展流派
第三节 传统人性论模型及其基本管理思路
第三章 传统人性论模型及其管理价值
第一节 人性中先天预成的内容
第二节 人性的发展及其动力机制
第三节 从人性到管理
第四章 心、身管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对心、身的认识
第二节 心的管理
第三节 身的管理
第五章 德行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德行与境界
第三节 德行的养成
第六章 才能管理
第一节 才能、人才与德才的关系
第二节 人才分类与选拔
第三节 识人用人
第七章 人伦、人脉与群体管理
第一节 人伦管理
第二节 人脉管理
第三节 群体管理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传统组织管理概述
第二节 儒家组织管理
第三节 非儒家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