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神秘舞会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文物故事
在1923年的某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奇异的姿态,抽象绚丽的图案,让这位考古学者不禁感叹:“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便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马家窑文化与这些神秘的陶器究竟有何渊源?
马家窑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精神文明与不朽的文化积淀使它如一个“金矿”般光芒四射。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陶器以质朴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工艺饱含着远古时期生命炙热的“温度”。千年风云变幻,黄河依旧奔流不息,丰富的陶器成为马家窑文化存在过的印记……
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材质为泥质红陶,器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其形制上口微敛,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装饰有褐色的纹样。口沿处绘制有圆点纹、平行线纹、弧线三角纹,外壁腹上部施一圈由三条弦纹组成的带纹。舞蹈纹样由3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5人,连臂踏歌起舞,面向左侧,排列整齐,动作协调,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热烈欢快,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生动。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的重要地区,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这里出土的彩陶种类纷繁。除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外,黄河流域又陆续出土了许多新的舞蹈纹彩陶盆,现存的4件史前舞蹈纹彩陶盆,均属于新石器时代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这些出土的陶盆,有一共同特色,即外壁上绘制有手拉手踏歌的舞蹈图案,象征着原始人民勇敢团结的集体精神。陶盆通过纹饰的“人心营构之象”让我们“目睹”了中国史前舞蹈活动的形态。
总的来说,彩陶上大部分绘画图案都极具抽象色彩,极少采用具象化的纹饰来展现。从具象舞蹈动作到抽象舞蹈纹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先民将客观事物注入自己情感的一个过程,具有原始时期图腾祭祀崇拜之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原始时期的艺术神秘而悠久,不仅蕴含了热烈虔诚的信仰、团结勇敢的精神,同时还有着对于神灵的敬仰崇拜。因此,自然、图腾与祖先崇拜成了先民们神圣的事业。
舞姿遗韵
马家窑时代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在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感召下,研究者们对舞蹈纹彩陶盆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猜想:远古的祖先利用集体舞来发展男女感情,从而为婚配奠定基础?还是古人正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以期待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或是他们正在进行早期的体育活动,希望增强体质以便日后获得更多的食物,抵御洪水猛兽?
让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图案可以分成5组舞人,他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发辫状头饰与身下飘动的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看这舞蹈图案,似在神秘的宴会中翩翩起舞,连臂踏歌。
……
展开
——艺术评论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 曾焱
★我热爱舞蹈,也因此走上艺术之路。自青葱岁月开始学习舞蹈,到步入工作岗位,直至今日,舞蹈始终深刻影响着我的生命。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舞蹈元素,还是典籍记载、文物呈现、壁画描绘的舞姿,都为我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舞蹈文物看中国》将带领读者通过舞蹈文物,走进大美中华文化,感受独特东方魅力。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 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