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舞蹈文物看中国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3977916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主编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张晓龙推荐             

*艺术评论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茅慧简历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硕博导师、兰州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舞蹈艺术》丛刊编辑部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主编。先后在各大报刊及舞蹈专业报刊发表专业论文评论百余篇,编辑专业书刊近千万字。主要学术著作有:《新中国舞蹈事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艺术史-舞蹈卷》(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马工程”《中国舞蹈史》(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主编《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吴晓邦舞蹈文集 第一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乐舞史料大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舞蹈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等;学术论文《当代民间舞风潮与时代舞蹈》获首届中国舞蹈研究论文奖二等奖、《中国巫舞在古代的两类转化》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乐舞史料大典》获2016年中国优秀出版物提名奖、2017年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8年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及《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国家重点艺术科研课题《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中国舞蹈史》。长期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专业“中国舞蹈史”、“中外文献导读”、“中国当代舞蹈思潮研究”等课程;多次应邀赴各地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多次担任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南省、云南省、澳门等部门和省市区举办的舞蹈赛事评委、评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舞蹈文物看中国》在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感召下,研究者们对舞蹈纹彩陶盆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猜想:远古的祖先利用集体舞来发展男女感情,从而为婚配奠定基础?还是古人正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以期待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或是他们正在进行早期的体育活动,希望增强体质以便日后获得更多的食物,抵御洪水猛兽?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舞台上,一个个被年轻人热烈追逐的现象级文化IP背后都有什么文化密码?透过《舞蹈文物看中国》凝固于文物的舞姿,读者可在轻松的阅读中,触摸先民对生命、信仰与美的永恒追求。从彩陶的稚拙线条到唐壁画的绚丽色彩,从神秘的图腾仪式到优雅的宫廷乐舞,《舞蹈文物看中国》改变线性叙事,选取单件珍贵文物为骨架,辅以当代舞蹈创作者以其为灵感的“活化”案例,每一帧图像、每一节文字,都尝试以舞蹈的轻盈,回旋于厚重的文物世界。
  ——艺术评论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 曾焱

  ★我热爱舞蹈,也因此走上艺术之路。自青葱岁月开始学习舞蹈,到步入工作岗位,直至今日,舞蹈始终深刻影响着我的生命。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舞蹈元素,还是典籍记载、文物呈现、壁画描绘的舞姿,都为我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舞蹈文物看中国》将带领读者通过舞蹈文物,走进大美中华文化,感受独特东方魅力。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 张晓龙
展开
精彩书摘
  远古时期的神秘舞会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文物故事
  在1923年的某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奇异的姿态,抽象绚丽的图案,让这位考古学者不禁感叹:“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便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马家窑文化与这些神秘的陶器究竟有何渊源?
  马家窑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精神文明与不朽的文化积淀使它如一个“金矿”般光芒四射。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陶器以质朴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工艺饱含着远古时期生命炙热的“温度”。千年风云变幻,黄河依旧奔流不息,丰富的陶器成为马家窑文化存在过的印记……
  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材质为泥质红陶,器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其形制上口微敛,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装饰有褐色的纹样。口沿处绘制有圆点纹、平行线纹、弧线三角纹,外壁腹上部施一圈由三条弦纹组成的带纹。舞蹈纹样由3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5人,连臂踏歌起舞,面向左侧,排列整齐,动作协调,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热烈欢快,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生动。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的重要地区,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这里出土的彩陶种类纷繁。除1973年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外,黄河流域又陆续出土了许多新的舞蹈纹彩陶盆,现存的4件史前舞蹈纹彩陶盆,均属于新石器时代青海一带的马家窑文化。这些出土的陶盆,有一共同特色,即外壁上绘制有手拉手踏歌的舞蹈图案,象征着原始人民勇敢团结的集体精神。陶盆通过纹饰的“人心营构之象”让我们“目睹”了中国史前舞蹈活动的形态。
  总的来说,彩陶上大部分绘画图案都极具抽象色彩,极少采用具象化的纹饰来展现。从具象舞蹈动作到抽象舞蹈纹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先民将客观事物注入自己情感的一个过程,具有原始时期图腾祭祀崇拜之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原始时期的艺术神秘而悠久,不仅蕴含了热烈虔诚的信仰、团结勇敢的精神,同时还有着对于神灵的敬仰崇拜。因此,自然、图腾与祖先崇拜成了先民们神圣的事业。
  舞姿遗韵
  马家窑时代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在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感召下,研究者们对舞蹈纹彩陶盆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猜想:远古的祖先利用集体舞来发展男女感情,从而为婚配奠定基础?还是古人正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以期待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或是他们正在进行早期的体育活动,希望增强体质以便日后获得更多的食物,抵御洪水猛兽?
  让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图案可以分成5组舞人,他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发辫状头饰与身下飘动的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看这舞蹈图案,似在神秘的宴会中翩翩起舞,连臂踏歌。
  ……
展开
目录
001 远古时期的神秘舞会——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013 画花了的山——广西花山岩画

019 对舞摇曳的战国玉人——战国双舞人玉佩

027 敲钟打鼓来看舞——章丘女郎山彩绘乐舞俑群

035 古时梳妆盒——战国彩绘舞女漆奁

041 梳以绾青丝——漆绘乐舞图木梳

049 一鼓通天地——建鼓舞画像石

057 画像石中的“卷王”——南阳许阿瞿墓志画像石

065 舞姿曼妙,帛巾飘逸——执长巾舞伎

073 民以食为天——彩绘陶仓楼乐舞图

081 文物学起来——答题环节

091 来自汉代的“手办”——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099 来自古代的全景式影像——宴饮百戏图

107 瓷器中的“非主流”——黄釉扁壶

115 带不走的几面墙——燕居行乐图

123 别开生面的宴会——绘彩陶伎乐女俑

131 沉船背后的古窑宝藏——褐彩舞人贴花壶

141 敦煌“双子星”——莫高窟第220窟主室北壁药师经变乐舞图

149 “C位”一舞皆瞠目——苏思勖墓乐舞壁画

159 “地下”歌舞团——女乐舞俑

167 神秘面具舞会——龟兹乐舞舍利盒

175 古代“贵宾卡”体验——彩绘乐舞陶组俑

183 文物玩起来——游戏环节

197 红裙流动舞香巾——红衣舞女壁画

205 古代“谍战”风云舞蹈——韩熙载夜宴图

213 歌舞升平的“服务区”——卓歇图

221 宋代民间的假面舞——宋代大傩图

229 宋代的“曲苑舞坛”——白沙一号宋墓乐舞壁画

237 地下艺术长廊中的盛宴——辽代壁画墓散乐图

243 西域“纪录片”——西域图册

253 砖雕上的粉墨人生——戏曲舞蹈砖雕

261 街头“马戏团”——戏狮舞砖雕

269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