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为中华儿女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的根脉,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故而,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我国开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设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布,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的。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它是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并不断完善了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近年来,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性成果,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科学构建,大众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各界人士对非遗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洛阳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众所周知,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文化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国际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要素的集聚地。洛阳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这是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优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