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指尖与黑白琴键的对话: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4392701
  • 作      者:
    哈筝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哈筝,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表演与音乐心理学专业的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钢琴音乐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深深地吸引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作为一种高度复合的艺术形式,钢琴艺术集音乐性、技术性、文化性于一身,不断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中演化和发展。钢琴艺术,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音乐传统,不仅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深深根植在全球各地的文化土壤中。其历史的丰富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情感的表达力,使钢琴成为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全球性艺术形式。从其早期的原始形态到现代钢琴的高度发展,钢琴艺术不断地演化和创新,已成为叙述人类情感、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
  《指尖与黑白琴键的对话: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分西方篇和中国篇两大部分,共八章。西方篇部分——首章回顾了中世纪键盘乐器的起源与演变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奠定了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基础;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突出了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及其对钢琴音乐风格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以及19世纪民族主义钢琴音乐的特色;第五章转向20世纪,分析了现代钢琴音乐的多元创新,揭示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多种音乐风格对钢琴艺术的影响。中国篇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从钢琴在中国的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琴音乐的成长,详细梳理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中西融合在中国钢琴音乐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八章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全面发展,展望了钢琴音乐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细致的历史追溯和深入的艺术分析,《指尖与黑白琴键的对话: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呈现了一幅钢琴音乐发展的宏伟画卷,不仅为钢琴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灵感,也为钢琴音乐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书中对钢琴音乐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深刻见解,对于理解和研究钢琴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时间仓促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指尖与黑白琴键的对话: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
  (一)节奏与旋律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的节奏通常显得严格、规律,这是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那时的音乐旨在反映宇宙的秩序与和谐,因此在节奏的处理上,作曲家更倾向于使用清晰、规则的节奏模式,以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在旋律方面,巴洛克音乐强调的是旋律线条的连续性与装饰性,这种风格常通过复杂而华丽的装饰音来实现,使得旋律听起来既丰富又细腻。例如,经常可以听到长音被数个较短的音符装饰,或是在旋律的重要转折点上使用华彩音符。这些技巧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细节与复杂性的追求。同时,巴洛克音乐中的旋律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辨识度,这是由于作曲家倾向于使用清晰、明确的旋律主题,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以加强音乐的统一性和辨识度。这种做法使得旋律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变奏中展现出多样的面貌。
  (二)调式调性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别是钢琴音乐见证了从调式体系向调性体系的过渡,这种变化对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巴洛克前期,音乐主要基于教会调式,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所使用的八种不同的音阶模式,这些调式有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特点,但相对于后来的调性音乐,它们的情感表达更为中性和抽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时期的音乐开始向调性音乐过渡。调性音乐基于大调和小调体系,这使得作曲家可以更精确地表达各种情感和创造更复杂的和声关系。大调通常与明亮、快乐的情感相关联,小调则与悲伤、严肃的情绪相关联。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已经开始探索和声进程的复杂性,他们运用了更多的转调和意外调性变化,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也为创造紧张感和戏剧性效果提供了工具。例如,作曲家会在一个作品中刻意使用突然的调性转换,以创造惊喜和冲突感,增强音乐的戏剧性。
  在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中,调式与调性的这种转变和发展,不仅标志着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而且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些变化,音乐家能够探索更广泛的情感范围,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音乐作品。
  (三)织体方面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主要表现为对位法和同声法两种形式,它们在作曲技巧和表现力上各有特色。对位法是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尤其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对位法织体中,多个独立的旋律线条相互交织,每个声部都有其独立性,但又和谐地融入整体。例如,赋格是一种典型的对位法形式,它通过主题的复现和变奏,展示了旋律线条的复杂性和对称美。这种织体的使用使得音乐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度,同时要求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技巧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对位法相比,同声法织体更加关注和声和旋律的统一。在这种织体中,旋律通常更为突出,而和声伴随着旋律发展,强调和声的垂直关系,这种风格在巴洛克时期的舞曲和某些宗教音乐中非常常见。同声法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直接和流畅,更容易传达明确的情感和氛围。
  这两种织体在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中交替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对位法突出了音乐的智慧性和复杂性,同声法则使音乐更加易于理解和感受。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丰富性,也展示了作曲家在音乐表达上的灵活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织体的运用,巴洛克音乐能够在复杂性和可访问性之间找到平衡,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广泛吸引力的作品。
  (四)装饰性方面
  在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的装饰性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为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增添了无限魅力。装饰性的表现不只局限于曲目的表面层次,更深入作品结构的核心,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大量运用了华丽多彩的装饰音。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对倚音、波音、顺滑音、颤音及回音等多种装饰音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每种装饰音在不同的作品和演绎中都呈现出独特的用法和理解。这些装饰音在音乐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有的强调节奏和重音,有的用于增强旋律的抒情性,不协和的装饰音则可巧妙地丰富和声的色彩。总体上,装饰音的广泛使用赋予了巴洛克音乐一种更加精致和高雅的风格。在巴洛克音乐中,装饰音主要分为意大利风格和法国风格两大流派。意大利风格的装饰音起源于歌剧中的即兴演绎,特点是在不同节奏位置上使用华丽且技巧性强的回音、颤音和历音等,这些装饰音在声部间的模仿使得音乐更加绚烂。在意大利器乐曲中,尤其是慢乐章,独奏者常用各种装饰手法来丰富旋律。到了18世纪初,作曲家开始在乐谱中明确标注颤音和顺滑音记号,使乐谱成为更准确地传达作曲家意图的工具。不过,在慢乐章中添加装饰音的习惯依然盛行。巴洛克时期的某些作曲家可能只标注顺滑音,其他装饰音则不明确指出。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是个例外,他坚持必须严格遵循其指示来演奏装饰音。但其他作曲家通常更为灵活,允许演奏者自由地选择装饰音。法国风格中的“变体”舞曲,即在原有舞曲基础上增加更多装饰音的版本,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
  ……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