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音乐史研究中的传统音乐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855999
  • 作      者:
    张沐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沐,男,汉族,1992年02月生,山西省阳泉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教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于北大核心期刊及省级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音乐史研究中的传统音乐》旨在全面探讨和梳理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从传统音乐的起源、构成、地域支脉、传承主体、传承制度及形式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出传统音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一章将为读者提供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介绍其在历史上的三大重要时期。通过对传统音乐源流的探讨,读者将能够了解传统音乐的根源和发展脉络。
  第二章则重点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涵盖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官方音乐及宗教音乐四大类型。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展示了各类音乐的特点,还揭示了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十二个支脉,包括秦晋支脉、北方草原支脉、荆楚武陵支脉等。通过对各支脉音乐特点和发展历史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在第四章中,书中将讨论传统音乐的传承主体及其传承观念,揭示传统音乐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的理念和共同特征。这一部分将帮助读者理解传统音乐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聚焦传统音乐的传承机构及其制度,探讨官方音乐传承、文人音乐传承及民间班社与青楼妓馆的音乐传承情况。这些制度和机构在传统音乐的保存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介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形式和方法,包括口传身授、乐谱传承、著书立说及自然传承等。通过这些形式和方法,传统音乐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第七章总结了传统音乐传承的特点,指出其阶段性兼延续性、地域性兼交融性及整体性兼多层次性的传承特征。这些特点使得传统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文化中得以持续发展和演变。
展开
精彩书摘
  《音乐史研究中的传统音乐》:
  一、传统音乐传承的不同阶层
  (一)民间音乐
  所谓的民间传承群体,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以劳动生产为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民众所构成的音乐传承群体。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形成了以乡民文化为基础的音乐形态。随着宋代以后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商业兴起,形成了以城市市民为主体的市民文化,两种类型的平民文化分别产生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传承群体也异常庞大。
  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间音乐文化的积累。从先秦时期开始,民间音乐的创造和传承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代最早的音乐教材《诗经》就是孔子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的各类音乐作品中采集而成的。其中的《风》部分包含了周南、召南、邶、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地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俗,还展现了音乐在民间传承的丰富性。尽管秦代之后《诗经》的音乐逐渐失传,但汉代乐府和清代文人的再度收集,证明了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持续性。
  虽然民间音乐传承群体的音乐训练条件有限,但他们凭借天赋和后天修养,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深刻影响了民间音乐的传承。比如,《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韩娥,她是一位韩国的卖唱女子.以情感丰富的歌声著称。韩娥到齐国临淄时,由于粮食耗尽,她在临淄的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极其动听,离去三天后,人们仍仿佛听到她的歌声。她在一家旅店受到欺侮后,以悲哀的声腔唱歌,感动得当地人都陪着她一起痛哭。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好意,她又唱了一支悠扬欢快的歌,使人们欢笑鼓掌。临淄雍门一带的人至今善于唱哭腔的歌,就是受韩娥歌声的影响。
  这段故事不仅展示了优秀民间艺人对音乐传承的深远影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更是对美妙歌声的赞美,同时也从心理感受层面揭示了优秀音乐艺术具有长久生命力,更有利于传承和传播的本质。
  民间音乐传承群体的传承行为通常包括两种类型:风俗型传承和技术型传承。风俗型传承以“乡民社会”为背景。“乡民社会”是人类学中的常用概念,指的是以农耕生活为主、以家族为主要社会单位、经济上依赖城市市场、文化上以社区传统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通常呈现出单一性和同质化特征,有些人类学家认为乡民社会通常与封建制度相交织。乡民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一元化和恒定化。在这种整体性、模式化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具有集体性和传承性特征的民俗文化类型。民俗作为乡民社会中的一种模式和规范,涵盖了国家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之外的一切社会生活规则,被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在国家的政策法令之外,乡民社会的群体成员通过信仰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庆民俗、组织民俗等形式,对家庭、宗族、村落及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融合和行为规范,形成一个自洽的系统。这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赋予了一切社会性实践活动的意义,成为乡民社会政治意念的具体体现。
  在风俗型音乐传承中,乡民社会的民俗文化是其重要背景。人生礼仪、岁时节庆、信仰崇拜等民俗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这些音乐是民俗事项的有机构成部分,承载了特定地域范围社会的统一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礼仪节俗类音乐的传承是维系乡民社会生活秩序和规范的重要途径。例如,丧仪音乐在民间最为常见,其基本功能在于对逝者的纪念和追悼,其本质是维系和认同家族成员关系和秩序。因此,各地多有丧仪用乐的习俗。无锡歌手唐建琴提到,晚上乘风凉的时候,大家都会唱歌,你唱我唱,大家劲头来了,唱到深夜;歌手华祖荣说:“在乘风凉的时候,大家高兴了,就会唱一段,通常是四六句,大家争着唱,唱《庵堂相会》要唱几个小时。”这种聚众唱山歌的村俗是一种风俗性传承,使音乐得以自然传承。
  技术型传承一方面体现在古代官方对民间乐人的征集、培训和管理上,另一方面则与古代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的兴旺、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密切相关。宋代以城市为背景的民间音乐,不仅在种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特点,而且在音乐的发展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更大的突破。仅在《都城纪胜》一书中,就记载了赚、杂剧、诸宫调、散乐、细乐、小乐器、小唱、嘌唱、叫声、杂扮、百戏等十余种与音乐有关的表演形式。这种繁荣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局面,固然与前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和创作技术的积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活跃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需求,以及思想观念多元化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创作理念和思路。
  经济推动下的城市格局变化和市民阶层的成熟,滋生了丰富的城市民间游艺项目,为剧场型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早在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中,就已形成了市民阶层奏乐、赏乐的传统。这一传统在秦汉、魏晋和隋唐时期,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及至宋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并在明清时期得以延续。各种音乐艺术渗透于市民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城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剧场型音乐的表演不仅出现在专门的剧场中,同时也出现在酒肆、茶坊、妓院等消闲场所,以及岁时节日大街小巷的游艺场地和私宅家院中的宴饮赏玩场合。
  尽管在古代社会的不同阶段,平民阶层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活有所不同,如在封建社会早期,平民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但从传统音乐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平民不断获得更多的音乐文化资源,其音乐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而且平民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传统音乐的源流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内涵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三大历史时期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
第一节 民间音乐
第二节 文人音乐
第三节 官方音乐
第四节 宗教音乐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十二个支脉
第一节 秦晋支脉
第二节 北方草原支脉
第三节 荆楚武陵支脉
第四节 齐鲁燕赵支脉
第五节 吴越支脉
第六节 巴蜀支脉
第七节 青藏高原支脉
第八节 滇桂黔支脉
第九节 闽台支脉
第十节 粤海支脉
第十一节 客家支脉
第十二节 台湾山地支脉

第四章 传统音乐历史传承主体及观念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传承主体
第二节 传统音乐历史传承的观念
第三节 传统音乐传承观念之共同特征

第五章 传统音乐传承机构及其制度
第一节 官方音乐传承与相关制度
第二节 文人音乐传承及相关制度
第三节 民间班社与青楼妓馆的音乐传承

第六章 传统音乐的传承形式和方法
第一节 口传身授
第二节 乐谱传承
第三节 著书立说
第四节 自然传承

第七章 传统音乐的传承特点
第一节 阶段性兼延续性的传承
第二节 地域性兼交融性的传承
第三节 整体性兼多层次性的传承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